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民歌今所见者,主要保存于《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他如《杂曲》《杂歌谣辞》中也有零散保存。崇尚自然风光,崇尚勇猛刚武,是北朝民歌鲜明的文化主题。鼓角横吹曲冠之以“梁”,并非因为它出于江南“宋齐梁陈”之“梁”,据《古今乐录》的著者释智匠所记,是由于北朝的鼓角横吹曲曾经输入齐、梁[5],并为梁乐府所保存(事见《南齐书·东昏侯纪》),后人袭用,便有了“梁鼓角横吹曲”的名称。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卷二十一中对此解释道:“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他在卷二十五引《古今乐录》总结其数目时说:
《古今乐录》曰:梁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琅琊王》《钜鹿公主》《紫骝马》《黄淡思》《地驱乐》《雀劳利》《慕容垂》《陇头流水》等歌三十六曲。二十五曲有歌有声,十一曲有歌。是时,乐府胡吹旧曲有《大白净皇太子》《小白净皇太子》《雍台》《台》《胡遵》《利羊丘女》《淳于王》《捉搦》《东平刘生》《单迪历》《鲁爽》《半和企喻》《比敦》《胡度来》十四曲。三曲有歌,十一曲亡。又有《隔谷》《 地驱乐》《 紫骝马》《 折杨柳》《幽州马客吟》《慕容家自鲁企由谷》《陇头》《魏高阳王乐人》等歌二十七曲,合前三曲,凡三十曲。总六十六曲。
北朝文学发展中,民歌的地位尤其突出,而且其中的少数民族民歌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当时的社会政治格局所决定的。当时大批文人南渡,相对于南朝而言,北朝文坛一片荒凉,即使有所谓三才之称的“魏收、邢劭、温子升”,也并无多大贡献。这种局面直到庾信的北上才有所改变。至于王褒、郦道元、杨衒之、颜之推等北朝作家,虽然付出了艰辛努力,但终究没有形成集团阵容,没有构成更大气候。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更显得北朝民歌的价值珍贵。
《旧唐书·音乐志》中说:
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后魏乐府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谓《真人代歌》是也。代都时,命掖庭宫女晨夕歌之……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目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净王太子》《企喻》也。其不可解者,咸多可汗之辞。按今大角,此即后魏世所谓《簸逻回》者是也,其曲亦多可汗之辞。北虏之俗,呼主为可汗。吐谷浑又慕容别种,知此歌是燕、魏之际鲜卑歌,歌辞虏音,竟不可晓。
这里提出了一个尤为重要的文化识别问题,即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原始语言与民间文学的联系。由此我们也更容易理解为何在《折杨柳》中会有“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之辞。
北朝民歌中,征战是一个重要主题。诸如《企喻歌》《慕容垂歌》《紫骝马歌》,以及《歌谣》中的《陇上歌》、《北史·李安世传》中所收的《李波小妹歌》等。如《陇上歌》:
陇上壮士有陈安,
躯干虽小腹中宽,
爱养将士同心肝。
骢父马铁锻鞍,
七尺大刀奋如湍,
丈八蛇矛左右盘,
十荡十决无当前。
百骑俱出如云浮,
追者千万骑悠悠。
战始三交失蛇矛,
弃我骢窜岩幽,
为我外援而悬头。
西流之水东流河,
一去不还奈子何!
在战争中,敢于搏杀的英雄受到人们敬仰,这里的陈安就是这样的英雄。《晋书·刘曜载记》中记述道:“刘曜围陈安于陇城,安败走,曜使将军平先追之,平斩安于涧曲。安善于抚下,吉凶夷险与众共之。及死,陇上为之歌。曜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事实上,从歌谣的内容可以看出,陈安“并非败走”,而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我外援而悬头”。最能表现这种不怕牺牲精神的歌谣,还有《李波小妹歌》。这首歌谣并未被《乐府诗集》所收,存之于《北史·李安世传》:
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不已,公私为患。百姓为之语: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
刺史李安世诱波等杀之。
这和《晋书·刘曜载记》所记一样存在着史学家的偏颇,问题并不在“残掠不已,公私为患”,民间歌谣赞赏的是她的“褰裙逐马如卷蓬”,其主调如《慕容垂歌》中的“枉杀墙外汉”、《紫骝马歌》中的“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的慷慨是一致的。慷慨即无畏,即虽然有北方人民饱受战火折磨的创痛,但他们毫不畏惧战争,崇尚豪侠,这也是其民歌的重要主题。如《企喻歌》中的“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在《折杨柳》中曾唱“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流露出对汉族懦弱性格的轻蔑,而高唱“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又如《高阳乐人歌》:
可怜白鼻,
相将入酒家。
无钱但共饮,
画地作交赊!
这就是北朝人民的爽朗。其中所表现的是对刚强与豁达的崇尚,毫无小肚鸡肠、奸诈卑劣的宵小之风。所以,他们唱着“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企喻歌》),驰骋万里,势不可挡。这更反衬出南朝统治者沉湎于酒色,陶醉于荒淫的腐朽、无能。
在北朝民歌中,大自然的景色给人以另一番感觉,显示出北方人民博大、宽阔的胸怀。如《陇头歌》中的“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又如著名的《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它“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北齐神武(高欢)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敢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从其流传背景和歌谣的内容来看,它当是北方人民集体创作的歌曲,这里“使斛律金唱”,只不过是借这首流传甚广的歌曲来“安士众”,鼓舞士气: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多少年后,我们一听到这样的歌声,就如同望见了歌中所描写的无比辽阔的大草原,胸中顿时开朗起来。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金(即斛律金)不知书,同于刘(邦)、项(羽),能发自然之妙如此,当时徐(陵)、庾(信)辈不能也。”此论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口头传唱背景。这种歌调自然反映了北方人民特殊的性情。它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不屈服于强权,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性格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北朝民歌中也有不少表现爱情的作品,体现出北方人民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其表达爱情的特殊方式。在这些民歌中,也不乏细腻、缠绵、含蓄的倾吐衷肠,如《淳于王歌》中的“肃肃河中育,育熟须含黄,独坐空房中,思我百媚郎”,《黄淡思》中的“心中不能言,腹作车轮旋。与郎相知时,但恐旁人闻”,以及《幽州马客吟歌》中的“荧荧帐中烛,烛灭不久停。盛时不作乐,春花不重生”等。但它更多的是热烈和直率,如《地驱乐歌辞》:
青青黄黄,
雀石颓唐。
槌杀野牛,
押杀野羊。
驱羊入谷,
白羊在前,
老女不嫁,
蹋地唤天!
《折杨柳枝歌》中描述道:
门前一株枣,
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
那得孙儿抱?
敕敕何力力,
女子临窗织。
不闻机杼声,
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
今年无消息!
这是北方中原地区的一首民歌,第一节至今还在河南民间流传;其后两节分明在《木兰辞》中能见到,只不过其先有“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后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与《木兰辞》中相同。尤其是最后一节的“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两句,连接得尤其好。真不知道《折杨柳枝歌》与《木兰辞》谁借用了谁。
在《紫骝马歌》中,所描述的不是爱情的倾诉,而是一种婚俗:
烧火烧野田,
野鸭飞上天。
童男娶寡妇,
壮女笑杀人。
其实这应当是汉人眼中的胡俗,即少数民族中的婚姻习俗,是一种依据于传说的想象。在北方一些少数民族中,曾有过兄死其嫂嫁于其弟的婚俗,而汉族尤其是饱受儒教熏陶的中原汉族,则视之为荒诞不经,所以才有“壮女笑杀人”。在另一种意义上讲,如果其中有对爱情的表现,则可能是寡妇与童男偷情被人发觉后,人们故意对其开玩笑使其尴尬。当然,历史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不曾想象到的,对历史上民歌主题的辨识,同样需要走进民间去搜索论据。
最后应该提到的是关于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辞》)的产生时间及其属性问题。这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叙事诗,从其具体内容上看,诗歌指明“可汗大点兵”等时令,显然是与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背景有联系,而其开头又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显然是中原地区农耕生活的描述。这表明其产生时间应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北朝时代,但其出现于文献却相当晚。明确记述木兰代父从征故事者,见于唐代李冗的《独异志》。《独异志》卷上载“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三年,同穴之卒,不知其是女儿”;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三《乐府古题序》中,提及“由诗而下十七名,尽编为《乐录》”,“乐府等题”中“除《铙吹》《横吹》《郊祀》《清商》等词在《乐志》者”,“其余《木兰》《仲卿》《四愁》《七哀》之辈,亦未必尽播于管弦明矣”[6]。应该说,在唐代已经有了这首民歌和木兰故事的流传;而在北朝乐府民歌中,我们也多处感受到与之相同的民歌句式与氛围。这不能说是《木兰诗》对它们的影响,而应该是后人整理这首民间叙事诗时对它所作的具有钩沉意义的整理和复原,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确实存在着一部以木兰故事为内容的长篇叙事诗,但由于未能及时记述,全部文本没有得到保存;此叙事民歌与《木兰诗》不是一回事,《木兰诗》明显是后人多重加工过的文本。当然,它毕竟保存了木兰故事,我们对此只能作为文人诗歌处理。关于这一点,宋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也指出“《焦仲卿妻》诗,六朝人所作也”,“《木兰诗》,唐人所作也”[7]。宋人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述及“盖世传《木兰诗》为曹子建作,似矣”[8],这和托名某影响较大的人物这一文化传播方式是一致的。宋代有许多文献记述当时有木兰神庙,如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卷四十九所记“黄州”条;宋人吴可还在《藏海诗话》中具体注释《木兰诗》“磨刀霍霍向猪羊”句中“向”字为“能回护屠杀之意,而又轻清”[9]。考之诗作内容与北朝民歌中零散的诗句,此诗应当是唐代所整理;但在这种整理中,文人加工的痕迹非常明显。其实,“磨刀霍霍向猪羊”应是民间的语言,而“朔气传金柝”则是文人的语言。民间歌谣从来都是以生活气息为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