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发展沿革

二、班主任发展沿革

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我们要了解班主任的发展沿革:

最早时期,没有班主任这个称呼。从正提调、帮提调(1862年)→教习(1902年)→级任教员(民国时期的小学)→学级主任(民国时期的中学)→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每班设班主任一人”,标志着我国的中小学已从级任制转向班主任制。

1963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班主任的职责作了一些相关的规定;1987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出《关于在普通中学和小学公办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标志着班主任专业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其专业职责也有了清晰的分层。

1988年7月,原国家教委又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条例》,提出了中学班主任的8条职责,小学班主任的7条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2006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小学的班主任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行业领跑者,是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家长与社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中小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力量。班主任是一个特殊的岗位,是一个素质要求较高以及人格要求较高的重要性岗位。由此可见,班主任这个岗位应该由取得教师资格、思想道德品质高、业务水平过关、身体素质好并且能够自我奉献的教师来担任。同时,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工作当作主业,热爱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工作的实效性。

2007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提升班主任工作专业化水平,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建设思路。2008年8月12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提出,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从班主任发展的历史情况来看,我们能够得出最详尽、最正确的结论:班主任是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通过运用特殊的操作系统来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任务,这是一项具备专门化要求的工作。由此可见,班主任的发展道路注定是专业化的。

同时也要看到,中小学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小学生成长的新具体情况和新主要特点,也对小学和中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那么,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现状又是如何呢?根据现状,又该怎样提升班主任专业化素养呢?

现如今,班主任工作现状不尽如人意有以下四大原因。

1.观念认识。把班主任工作看作是教书的“副业”,既不看重这项工作,也不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兼一兼”“代一代”“熬一熬”“帮一帮”的情况还相当普遍。

2.队伍结构。年龄、学历、性别、专业职称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尤其是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3.心理状态。调查发现,班主任中有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人数占相当比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21年发布的“中国教师健康状况调查”显示,超6成教师处于重度亚健康状态。这影响到班主任工作的热情和效果,甚至出现一些负面效应。

4.缺乏制度建设和职业认同。存在着许多影响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制度性缺陷,少数教师对班主任意义和价值还缺乏正确的认识,等等。

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尽管只是局部的,但必须认真对待。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走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之路。由此,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制度建设:一是职责制度——班主任专业化的前提;二是培训制度——班主任专业化的根本;三是资格制度——班主任专业化的特征;四是薪酬制度——班主任专业化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