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反思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反思?下面我们来分享几个班主任工作反思的案例。
案例1:
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
(上海市市三女中 庄少南)
案例陈述:
那已是2011年的事了。一个星期五的上午,我的数学课代表来办公室交作业。我发现她与平常有些不一样,侧着脸,右手还捂住耳朵,似乎企图遮掩什么,目光有些羞涩。她放下作业,猛一转身,头发飘起处,一道细微的金属亮光闪过我的眼前。顿时,我明白了,但我没有叫住她。中午的时候,我叫来副班长,请她帮我悄悄地调查一下,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打过耳洞。令我吃惊的是,放学后她来告诉我:班级里48个同学没有哪个同学没打耳洞,全都打过。
(一)现状分析
1.学生现状分析。
班上学生百分之百打耳洞已是事实,但戴耳环的还是很少。一方面,这说明学生还是遵守校规校纪的。就我的课代表用右手捂住耳朵的行为来说,说明学生想戴耳环却害怕被老师批评。另一方面,十七八岁的女生对自己的外貌要求已不是初二、初三时的效仿他人了,她们开始有自己对美的独立判断和审视。十七八岁的女生戴耳环美不美,我想不用我们争辩。因此,她们中胆大的偶尔触犯一下规定,试探教师或班主任的反应,是一定会有的。
2.学生家庭现状分析。
目前的高中女生,其父母大多数是70后。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他们年轻的时候没享受到的,统统想在孩子身上体现。什么好看,就装点在孩子身上。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家庭就一个孩子,父母也给予孩子较大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因此,很多时候父母并不能很好地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3.社会现状分析。
人们说我们已进入唯美时代,无论明星还是政要,无论广告还是影视,只要有美女出现,她们的装饰里必有耳环、项链和首饰。她们不断变化的服饰和配饰无不打动着这些青春少女。正是社会的这一现状,影响着十七八岁女生们对美的看法与理解。
(二)问题归因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我认为:第一,这个年龄段的女生对自己容貌的认识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与童年或少儿时期对父母给予的装点的理解有着显著的不同。很显然,她们认为装饰会提高自己外在的美,提升自己的气质,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第二,社会和家庭推崇和接纳外在的装饰,甚至可以肯定她们追求美是自己的权利,学校不应干涉。她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对这个年龄该做的事的影响或者对他人的影响。第三,她们想追求自己的个性,不喜欢别人的约束。她们知道学校的规定,但不理解这个规定,也就不认同这个规定。
(三)目标制定
我制定了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学生明确校方的立场和我作为班主任的态度。
2.让学生理解学校规定的意义。
3.让学生明白“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是人一生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四)教育过程
我思考了两天。第二个星期一,我将班长、团支书、文娱委员找来,布置了一个任务:星期二开个主题班会,主题是“打耳洞的辩论”。说句实话,对于这个办法我的内心是忐忑的,因为我没有把握能赢她们。
星期二下午第三节课是班会课,我走进教室,几个大胆的女生哈哈地笑了起来,眼睛看看我,又看看黑板。我的目光不自觉地扫了一下黑板,黑板上写几个大字:“打耳洞?”那个问号是红色的粗体,很有挑战的味道。我着实感到了一种压力。这时,文娱委员走上讲台开始她的主持。
“大家知道,人人都是爱美的,特别是女生更爱美,因此她们会注意穿着打扮。穿金戴银,涂脂抹粉……都是想使自己的外表更加美丽,更加可爱,而打耳洞就是为修饰美丽外表所做的工作之一。今天的班会课,我们就来谈谈打耳洞这个话题。大家看到黑板上的标题,我们加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意思是打耳洞好还是不好,打还是不打?我们知道,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必然会有支持的一方和反对的一方,因此今天的辩论我们想分成两方,即正方与反方。愿意做正方的坐到右边两组,愿意做反方的坐到左边两组。”
话音刚落,几乎所有机灵的女生都跑向了右边,左边只剩下几个老实巴交的女生,我没得选择,乖乖地坐在左边。说真的,教了二十几年书,第一次感到一丝孤独。好在团支书和我坐在一边。下面是几段精彩的辩论词:
正方:“戴耳环与古老而神秘的迷信有着密切的联系。传说中的恶魔和其他妖灵总是想进入并占据人体,因此人体上的每一个可能的孔洞都要特别保护,而耳环就是戴在耳朵上的一种幸运符。”
反方:“据我了解,在中国古代,穿耳戴环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代《留青日札》一书中说:‘女子穿耳,戴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原来,打耳洞的本意并不是装饰,而是警示。这本来是兄弟民族的风俗,因为有些女人过于活跃,不愿留下来,所以有人想到在女人的耳朵上扎个洞,挂上耳珠,提醒她们要好好踏实地生活,谨言慎行。后来,就逐渐成了汉族的礼仪习俗。”
…………
正方:“上至社会名流,下至电影明星都戴耳环,而且耳环为她们增色不少。”
反方:“电影里的妓女也戴耳环。”
…………
正方:“多出两个洞,从此,人生通透了。”
反方:“人生来本没有耳洞,挨了两‘枪’之后就多出两个洞,从此以后,人生就不完整了。”
…………
正方:“我妈说戴上钻石耳环,人就自信了很多。”
反方:“那是你妈对她的耳朵不自信。”
…………
正方:“外国摇滚乐队中男的都戴耳环。”
反方:“那也可能是同性恋的标志。”
…………
正方:“庄老师,你夫人戴耳环吗?”
反方:“戴,但她可以做的你不一定可以,就好比她可以结婚你不可以一样。我的观点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下面是老师的总结发言:
今天看来,正方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你们找了n多理由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反方也很机智,很勇敢,特别是反方坚决不改变自己的立场的行为使我感动。对于打耳洞、戴耳环好不好,因人而异,行不行也因时而异。学生打耳洞、戴耳环既不好也不行。第一,让我们想想,穿着校服,戴着耳环美吗?第二,我觉得我们班每个女生都很漂亮,如果哪位打耳洞、戴耳环就是对自己的美丽不自信。第三,我们穿着校服,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风采,更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我想,那些打耳洞、戴耳环的学生一定是“特类”学生。不信你可以去别的学校做个调查,结论一定和我的一样。第四,在我们学校,极目望去是着装统一的清一色女孩,戴耳环给谁看呢?第五,统一本身就是一种美。军人的统一体现了英姿飒爽,我们学校的统一体现了青春与活力、关爱与优雅……总之,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现在的你们不应该戴耳环。
(五)教育效果
1.虽然我的态度有些强硬,有些居高临下,但还是有些说服力,有些效果的,因为第二天后我再也没看到我的课代表耳朵上的金属亮光了。
2.通过辩论,学生对于学校的规定有一些理解了。
3.学生对“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毕业回校看望老师的学生中,不管是曾经风云显赫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大多戴上了耳环。
应该指出的是,“打耳洞”与“戴耳环”有联系,但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校规中明确学生不准戴首饰,但没有明确不能打耳洞。打耳洞是自身行为,戴耳环不仅是自身行为,它还影响其他人的视觉感受,也影响其他人的价值判断。
(六)分析反思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特点。面对学生所做的“不当”事情,班主任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有效应对的方法。既不能横眉冷对,也不能厉声呵斥,那样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但要态度明确,不能暧昧。否则,个体的试探会诱发群体的流行。和孩子们平等地交流或辩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交流或辩论中,让孩子明白“不准”的道理,清晰“不行”的理由。
在上述案例中,班主任针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工作反思。同时,我们应该熟练掌握教师反思的基本过程:
环节1:反观实践,发现问题。
环节2:自我审视,分析问题。
环节3:产生观念,评价判断。
环节4:借助对话,建立假设。
环节5:返回实践,验证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