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新时代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有哪些?笔者认为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和重点是以弘扬崇高师爱为重点的人文关怀。
首先,班主任人文关怀的力量源泉关键在于具有人格魅力。
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高尚的人格,站在时代前沿的学术影响力,这些就是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总和。独特人格魅力的形成,需要得到关怀与公平;完全信任、宽容和理解;真诚和热情;文学修养和潜力。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相当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国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自我价值,强烈的责任感,等等。
2.品德高尚:热爱学校,待人坦诚,乐于助人,公正严明,积极忍耐,谦虚谨慎,与人为善。
3.心理素质比较稳定:热情,自强不息,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紧迫感,专注,不断探索,积极竞争,坚持不懈,开拓创新,扬长避短,坚韧不拔,自尊、自爱、独立、自强,等等。
4.良好的行为习惯:待人有礼,吃苦耐劳,从大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独立思考,勤俭朴素,遵纪守法,等等。
5.人际交往能力:有处理人际关系意识,与他人真诚地互助互爱,有朋友、手足情谊,等等。
6.高贵典雅的审美情趣:拥有追求美、创造美的潜能等。
下面摘录几段深深震撼教师心灵的学生话语:
老师,你看看这个被你抛弃的学生,她不傻。我只想要你一个温暖的笑容,给我足够的信心;只想要你那一丝不苟、关怀备至的神情,给我力量。学校的老师们,不要为我难过,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其次,理想形象是班主任人文关怀的外化标志。
笔者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感悟到作为一位育人者应努力扮演好下列角色:如充满道德和法律精神的人师;具备吸收知识能力的经师;综合素质和能力强的技师;道义相规的诤友;一个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学生受益终身的益友。
那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形象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聆听学生的心声:
我喜欢的老师,不要太高,也不要太矮;不要长得太漂亮,也不要长得太丑;不要视力太好,也不要深度近视。(“高与矮”——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靓与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好与差”——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宽容度)
学生眼中的教师话语特征有哪些呢?下面是在校学生最喜欢听到的四种话:
赞美的话,比如:这东西真好。励志的话,比如:你最近的正常状态还不错,加油。无微不至的话,比如:最近天气冷,要注意身体。名人名言,比如:千载难逢的机会永远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
令学生感动的话有以下几句:
大胆一点儿,你一定行的!
有进步,老师看在眼里,继续加油哦!
把你的独特见解,与大家分享一下!
只要你努力,你一定行!
(摘录自“最受学生欢迎的语言评选”)
学生最不喜欢听的五种言语:
比较式话语,例如:他能行,你为什么不行?威胁性言论,例如:如果你再叫,我会给你布置作业!伤害性言论,例如:这样的小事都不做到,笨蛋!负面言论,例如:你能考进××名已经不错了。独断性言语,例如:我说去做,就去做!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案例,看看这位优秀的班主任是如何用他善解人意的优秀品质、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来感化学生的,学生眼中的亦师亦友的好老师是怎样改变学生的。
案例1:
背 影
(上海市娄山中学 陈淑英)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有十多年。每每我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遇到一些麻烦事而心烦意乱时,我自然会想起学校里那个叫李杰的学生。一想到他,我就会得到足够的信心,足够的勇气。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那时,我刚刚接手了一个预备班,班上有一个叫李杰的学生。对其进行家访时,他家里只有他和爷爷,爷爷告诉老师孩子很可怜,父母从不关心孩子,自己也是年老多病,希望老师对孩子能够多多照顾。孩子个头不是很高,看起来虎头虎脑的,非常可爱。但是上学没几天,麻烦就开始来了。同学报告说他乱扔粉笔,甚至欺负同学,他没有专心上课,即使老师在旁边,他也只是假装在听。他一有时间就跟同学聊天,不顾老师的批评,为所欲为,作业也是乱七八糟的。我内心认为这是一个让人很头疼的学生。
我认为,他毕竟是我班级中的一个成员,是一棵小树苗,也是他爷爷的全部希望。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告诉自己当问题来临时,要勇敢面对,不能因为遇到了一点困难就退缩。我找他谈话,想了解他内心的真正想法,但他只是机械地回答我的问题。事实上,他并不想多说一句话。我只好硬着头皮去找他的爷爷。从老人那儿得知,孩子在三岁多时父母就离婚了,母亲丢下他去了外地,父亲也组建了新的家庭,两个人都不再继续照顾孩子。这导致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小小年纪就只能与爷爷相依为命。他在生活中缺少关心和爱。因此,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爷爷年纪也大了,在教育方面不能给孩子帮助,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做作业,所以孩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爷爷以为孩子慢慢长大以后会自己变好,变得懂事一点,但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谈到这里,老人很是失望,但也很无奈。听着爷爷失望的叹息,看到他眼角的泪水,我安慰了几句就离开了他家。
以后的日子里,我寻找机会注意观察李杰的表现。我知道孩子很稚嫩,他在观察我,试探我对他的态度。有一天,我发现他的数学作业虽然没有做完,但有一道题做得很好,就把他叫过来。他以为又要挨批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对他说:“李杰,今天你很棒,这道题很难,很多同学都没有做对,但你做得完全正确,我发现你很聪明啊!”听了我的话,他愣了一下。我接着说:“其他没有做的题我想你肯定也做得出来。”上课铃响了,我笑着对他说先回去上课吧。他跑到门口,突然停下来回头看了我一眼,然后出门去了。
我现在还记得那张脸上的表情和眼神,孩子很兴奋……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的数学课,我会关注所有的孩子,但关注最多的是李杰,关注他的反应和情绪。他的基础知识非常糟糕,看得出他很想认真听,但不知怎的,他听不懂就会开始走神,我一看他,他的眼神就会回缩,开始收心。看得出来,他正处于矛盾和焦虑之中,想要改变,内心却又认为非常困难,不由得心里很着急,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有一天,李杰听不懂英语课,觉得很无聊,就开始忍不住调皮捣蛋。放学后,我将他留在了教室。外面下着雨,他爷爷打着伞来找他,刚好看到我在教育他。老人以为他一定又惹事了,叹了口气对他说在学校门口等他,就出去了。我看着李杰,他也看着我。我一时无语。我看着窗外,想着怎么教育他。就在这时,外面的瓢泼大雨中,一个人影突然映入我的眼帘。我心中一动,急忙喊李杰“快来看,李杰,快看爷爷。”只看爷爷撑着一把破伞,在雨中蹒跚而行,脚步缓慢,没有方向,一副虚弱的样子。突然,老人脚下一滑,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可他努力稳住身子,继续踉踉跄跄地朝校门走去。我看着李杰,他也看着我,他的眼里含着泪水,但他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我拍拍他的肩膀说:“李杰,你看到了,爷爷疼你,怕你被雨淋着,冒着雨来给你打伞,可是他——”我没有继续说下去。“老师,我知道我很不争气,让爷爷失望了。爷爷总说,只要我努力,我就会好的。爷爷希望看到我的进步,看到我的好成绩,但我就是做不好。”李杰一下说了很多感慨的话。然后他问我:“老师,我还有希望吗?”“当然有了!”我立刻大声回应,“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收获。前几天你解决了这么难的数学题,说明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久而久之,你的学习成绩就会进一步提升,会一点一点好起来的。”我明白,他心中已经燃起了希望的火焰,爷爷雨中的背影已经触动了他的心。我明白,我们又要开始新的征程了。
第二天,李杰很早就坐在了教室里学习,我让他看看今天要教的新课,先预习预习,他就开始认真地看起了书。放学后他来找我:“老师,我今天明白了很多,但还有不懂的地方,怎么办?”我告诉他:“一下子什么都学会是不可能的,你要努力将自己当下所学的知识巩固好,老师会帮你找一个同学来当你的师父,不会的知识就可以请教他,同时老师也会帮助你的。但是一定会很辛苦,你能不能做到,会害怕吗?”“不害怕!”他大声地回答我。我们击了掌!看到学生蜕变到这个地步,我好激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各科老师一起鼓励他,对于他的学习也非常关注。在期中考试的时候,虽然他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相比原来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学期后,他的思维和学习能力进步的速度是明显的,对于参加班级活动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爷爷又来接他的时候,老人的脚步稳重多了,嘴角带着温和的笑意,说话的力气也有了。我从与他的聊天中了解到,孩子的转变给了他希望。一转眼,李杰初三毕业,顺利进入高中。初中毕业后,李杰和我已成为朋友,他感谢我对他的教育,他说在他迷茫的人生初期,是我为他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我的心里也很为自己感动。
现在想想,这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在对校内学生进行教育的具体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问题越大”的学生,更加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指导。我们只有从内心深处接受孩子,才能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才有可能改造“调皮”的学生。趁着教育的机会,采取更恰当的教育和具体的方法,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班主任要对每个孩子充满希望。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可预估的未来,我们要为孩子的美好明天继续努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反思以下问题:
1.适当的沉默更有教育性。
教育学生要尽量向他们解释事实,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我内心认为有一些道理,虽然学校里的学生听得很多,甚至已经听腻了,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以班级纪律为例,如果每天都要求学生安静,不要说话,学生内心肯定会认为很无聊。但是,如果在他们吵闹的时候,能换一种教育方式直接走进教室或者直接站在吵闹学生的面前,学生一定会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由此可见,一味地说教不一定更有说服力,有时候换一种教育方式也许会起到不一样的教育效果。
2.适度的自我惩罚更有说服力。
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内心活动,了解他们内心的柔软之处,做到发自内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上面的具体例子,就是借助班主任的自责和自我惩罚,让学生感到震惊和愧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遇到突发情况要淡定,不要一头脑发热就做决定。
如果你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用同理心假设自己就是犯错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错误,肯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4.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老师能够根据情况与学生一起承担错误。
这样一来,学生的抵触情绪就能得到缓解,其内心也会受到深深的震撼,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老师的信任度。如果老师犯了错误,能够私下向学生道歉,那么也会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总而言之,给学生新的希望、新的追求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重要方法。面对教育问题,善于换位思考,及时将问题转化为教育契机,善于把教育心理学渗透于班集体建设的日常管理中。这样,一个师生热爱的“精神家园”也会形成。笔者一直认为,做老师的一定要重视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但是,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与学校老师的评价有很大的关联。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就像“预言家”一样存在;老师认为孩子行,孩子就能够“不行也行”;老师认为孩子不行,孩子则会“行也不行”;孩子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大都会被老师“不幸言中”。
因此,每一位老师都要反思如下口头禅:你怎么总不如人;真笨,没救了;你不是读书的料;你真是个××;你肯定又是……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营建师生关系是班主任人文关怀的重要条件,拥有博大的师爱是班主任人文关怀的永恒主题,具备良好的德育素质是班主任人文关怀的关键所在,做一个具有现代气质的班主任应成为每位班主任老师的追求。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时时用快乐的法则改变自己(快乐法则:如果你喜欢一件事,那就享受它吧。如果你不喜欢一件事,那就避免它吧。如果你不喜欢一件事又无法避免它,那就改变它吧。当你改变对一件事情的观点时,你就可以接受它)。
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也迫切需要构建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阶梯,如与书籍对话,可以感悟教育的真谛;与学生对话,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与同行对话,可以体验不同的风格;与名师对话,可以切实感悟智慧的内涵;与生活对话,可以分享美好的情感。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建议教师至少应该读四类专业书籍:读教育报刊,可以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人文书,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读中学生写的书,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教育经典,领略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
总而言之,班主任走向专业的过程是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是进行“自己改造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过程。但是,创造的结果需要借用李开复的话来总结:“做最好的自己!”人具有“未完成性”,自我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专业化永远是专业路上追求的目标,这就是现在追求人生梦想的具体过程,即拥有一个教育人生、幸福人生、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