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简介
《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这本书是由创作的,《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共有44章节
1
致 谢
(1) 1992年夏天,背负着于我而言不可或缺的胡文楷所著《历代妇女著作考》(1956年初版、1985年再版)的影印副本,我只身前往北京,搜寻明清时期刊刻出版的...
2
导 论
(1) 在中国帝制时期,非寻常之态的女性写作从未获得官方认可。女性本身也被摈绝于朝务政事之外;而男性则有权经由正规官学私学和科举考试制度的渠道参与朝廷统治的运作...
3
第一章 诗中人生:甘立媃(1743—1819)之传/自传
(2) 就将自传潜势深植暗嵌于诗歌的正统概念之中而言的话,没有任何文学传统能与中国的文学传统相提并论。诗歌的功能在于遣怀寄意(“诗言志”)——“志”可私可公,既...
4
诗镌吾生:甘立媃的自传实践
1816年,时年七十四岁 (20) 的甘立媃为交付其子徐心田将之梓刻的自选诗集写下自序一篇: 《易》曰:“在中馈。” (21) 《诗》曰:“无非无仪。” (22...
5
人生初阶:《绣余草》
日常生活诗的性别化实践:豆蔻年华纪实 出生于江西奉新县士大夫家族的甘立媃,在父母宠爱与手足厚待中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她素以家族世系为傲,在她悼亡先父(溘逝...
6
人生二阶:《馈余草》
闺闱之趣 展现甘立媃婚姻生活的卷章题曰《馈余草》,以已婚女性于祭祀与日常置备饭蔬饮食的主要职责(“妇主中馈”)予以命名。正如首卷以离开娘家时所作送别诗收结,次卷...
7
人生三阶:《未亡草》
卷三开卷两诗题曰《哭夫》,作于1774年徐曰吕身殁之时。甘立媃以夫亡后苟活于世的孀妇之称“未亡人”而为本卷赋名《未亡草》。徐曰吕于而立之年猝然长逝,甘立媃不过年...
8
人生末阶:《就养草》
初旅与末旅 甘立媃生命历程中的最后阶段很好地诠释了长者的性别化权威,其自传式诗集末卷以一首记录1803年八月九日乘舟欲行之诗开篇,诗中提到她从江西奉新出发,前往...
9
结语
甘立媃的时代恰值政通人和的乾嘉之际(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在她度尽一生的奉新、南陵二地,也并未遭遇大规模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危机;而她所...
10
第二章 从边缘到中心:妾妇的文学使命
(2) 作为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的社会制度之一,纳妾之风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前11—前3世纪),《周礼》即记载了君王的嫔妃等级制度。 (3) 在父权家族体系之中,男...
11
妾妇的社会与文化烙印
纳妾的原初逻辑是为了满足父系继嗣传宗接代的需要。基于中华文化的理念与实践,男子应当通过嫡妻的生育责任来繁衍子嗣延续血脉,操持宗法仪式、供奉祭祀先祖。虽然从战国后...
12
侧室:其名其意
用以代指妾妇身份的常用之名在语言学层面上对其从属性、性别化地位的文化建构可谓助纣为虐。在《易经》《左传》(前4世纪)一类的上古文本中,最古早且最常见的指称是“妾...
13
文学能动性于侧室之中
(37) 在纳妾风俗中,对女性的压制与物化是有目共睹的,但较之于历史叙事、法律叙传、小说叙述所呈现出的印象,从女性文学能动性的角度来研究妾妇的人生经历,或可展现...
14
构建创作空间:《撷芳集》中的妾妇
在明清诗文选集中,将妾妇单列成类的屈指可数,不过她们的文学成就还是得到了认可。 (45) 尽管根据妻、妾、尼等家庭角色和社会类属对女性予以分门别类,往往是基于编...
15
侧室渐变
尽管能够吟诗作文的文化女性在整个妾妇群体中占比极小,但她们竭尽所能从被框定的边缘地位上发声言说自己的身份性与主体性,甚至尝试改变这种边缘地位本身,其文学实绩是世...
16
沈彩:集女诗人、书法家、鉴赏师与抄誊者于一身的妾妇
沈彩十三岁时嫁与陆烜(号梅谷)为妾,其夫出身于浙江平湖显族陆氏一宗,是一位以藏书为癖的文士。他在沈彩文集《春雨楼集》序中提到她“本吴兴故家女也”(吴兴比邻平湖)...
17
书写与编排:自我创作的方式
沈彩的《春雨楼集》在形式与内容皆可谓翔实且多样。一旦有心留意并亲眼目睹(encounter materially)她对文学书写和誊钞书法的意兴勃然与情趣盎然,这...
18
文本中的女性主体
当沈彩专注于自己诗歌文本这一主体构建的场域时,她会以何行诸笔墨留诸纸札?会否模仿/仿写、建构、自创/再创某种样式与风格?借用雷麦伦在研究女性诗人的文本地位时所提...
19
结语
从柳如是、李因(详见第三章)、沈彩等妾妇范例中可见,尽管性别体制对她们诸多不利,但仍能为一些或处社会等级秩序边缘下层的女子提供实现文学抱负的机会,使之识字知书、...
20
第三章 著写行旅:舟车途陌中的女子
(2) 在帝制时代的中国,意识形态、象征体系与物质意义上的性别化空间皆将男性的合宜位置与功用定于“外”(outer sphere),而将女性则定于“内”(inn...
21
女性之行旅诗:与传统惯习的协商改造
雷麦伦在她对明清女性诗作研究的大作高论中曾不无乐观地指出,行旅诗是手握彤管的女性表达自己与男性文人与众不同的主题类别之一。在她看来,“文人传统中的行旅诗总是充盈...
22
扶柩还里:邢慈静的《追述黔途略》
出生于山东临沂的邢慈静在诗、画、书等文人雅事上颇有才情,在明末清初的某些文坛圈子里声名远播,尤以精于白描观音而名声赫赫(观音在明清时期是极受女性追崇敬奉的菩萨)...
23
铭刻行旅中的美学:王凤娴的《东归记事》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十月二十一日,王凤娴从中南内陆省份江西的闭塞小城宜春动身出发,踏上前往东部沿海省份江苏的松江(今上海松江)的归乡之旅,水陆兼程,多赖...
24
文学行旅记事
王凤娴东归之旅几乎都是利用东南诸省河湖交通系统的舟楫之便完成的,与她形影相随的是她年幼的二女一子。其夫在羁旅之初也与之并肩同行,但随后她建议其改走行进速度更快的...
25
行旅妾妇李因的诗歌纪游
本章末节讨论女性行旅纪游文学的例子来自晚清重臣葛徵奇之妾李因随夫出行所作之诗。李因的家世境况与早年身世史料语焉不详,一些文献提到说她出身青楼。著名晚明遗民学者黄...
26
室家内外:《竹笑轩诗稿》的主体定位
葛徵奇与吴本泰所记述的情节标志着这对伉俪佳偶多年宦游羁旅的终结,也是他们归乡路途的最后一程。检视如此背景下辑刻的李因诗集,我们在考虑文本主体(也就是叙述主体之所...
27
归乡途旅:诗歌之记与夫妇之礼
李因首部诗集收于卷末的诗作记录了其归乡途旅。一组接连17首纪游诗构成了自京返浙夫妇归途的诗歌书写。(参见图4)1643年春,葛徵奇“嗣奉对品调南之旨,遂归”,如...
28
结语
本章结语复归到“行旅书写”(travel writing)上述例证中所展现出的能动性问题上来。三部文学作品中,李因诗集中所表达的能动性或许最为隐晦。作为年轻妾室...
29
第四章 性别与阅读:女性诗歌批评中的范式、修辞和群体
(2) 时至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随着印刷文化的日愈繁荣,文本出版数量与流通程度更趋新高。女性的识字能力普及与文学创作追求变得越彰明较著,女性诗集付梓刊刻如雨...
30
文学批评阅读的个体形式:书信与诗歌
作为智识阶层的家族成员和士绅友僚之间寻常的交流媒介,书信也兼具多种其他功用。自汉代以来,翰札尺牍就开始在众领域的精英文人之间广泛用以言事陈情,互表共述。公元6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