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王凤娴《东归记事》
东归记事
王凤娴(生活于17世纪初)
庚子孟冬,将及入觐。 (2) 是月二十一日,夫壻挈余从江东归。 (3) 晨起治装,暂别宜春官舍。窗前花柳,俱自手栽。去情系焉,口占一绝,留订会盟:
庭花手植已三春,别去依依独怆神。
明岁东风莫摇落,可留颜色待归人。
即乘轿陆行,日晡至分宜县。明日偕舟水行, (4) 过昌山洪,其泉澄碧,屡有石碍,咸谓险道。过此四围山绕,一望天连。白云时出时飞,寒烟常凝常散。野花不识其名,香气袭衣可爱,山鸟不知其韵,清音入耳娱人。前程若无去路,盘旋仍有通津。应接无涯,不能悉记,真浮生胜游也。 (5)
三日抵临江府,留三日复行,不十里,舟师报水涸舟巨,难于前进。接舟过滩,其隘仅可盘膝,夫妇子女,局蹐于内。狂风复作,几覆几定。申刻至樟树镇,登大舟,不啻仙凡矣。夫壻往谒监司,连留六日。 (6) 已越十一月,初三日,发舟三十里,泊杨子洲。明日过丰城县,至市汊镇,风狂浪涌,屡栖野村。初六上午,始抵南昌府,发舟则风不息而难行矣。夫壻恐违觐限,欲得便策。余陈家眷换舟浙行,君即买鞭北上,夫壻欣然称善。理棹整鞍,又停四日,初十各行,相对泣别。歧路日晡,无倩金戈,舟车各东西矣。暮霭苍茫,寒鸦惊止,子女辈呜咽俛首,猿闻断肠。 (7) 漫成一绝,以记怆情:
停桡江上东西别,执手依依各断魂。
极目马蹄尘雾隔,蓬窗凄冷怕黄昏。
明日过地名赵家围,傍午至鄱阳湖。传云我高祖与伪陈王决胜负于此。 (8) 景色满前徒发,恨不能拾于奚囊,徒发兴亡之感,抚流泉而吟曰:
一战功成帝祚昌,伪王此日挫锋芒。 (9)
英雄霸业皇图巩,血杵谁怜怨恨长。
复闻过雁数行,叫落沙浦,顿思亡弟,泣成短章:
手足叹离群,征鸿忍复闻。
临风无限恨,挥泪洒江沄。
行仅数里,日已衔山,是夕宿瑞洪镇。次日百里至龙津驿,即余干县。夜色清佳,月明如镜。儿辈推蓬欣玩,乐人弄笛幽扬,宛然仙境,不知身在尘寰也。明逾百里之程,带月荡桨,抵安仁县。漏下二鼓,忍孤佳景,漫赋俚言:
江静寒沙迥,帆轻夜色幽。
棹歌和笛韵,清彻白云头。
行二日,至贵溪县。值长至,乃望日也。住舟与儿女坐谭,思老父望余悬切。夫壻独客长途,弟妹萦情,不能遣释,拾楮寄怀云:
浪迹长途岁已徂,佳晨无奈客中过。
倚门目断今宵永,陟岵愁添此夜何。
池草梦回魂暗结, (10) 紫箫声杳恨偏多。 (11)
残更催落蓬窗月,野寺鸣钟起棹歌。
越二日,至弋阳县,日将午。儿辈登岸游览,余独坐无聊,凭槛吟唐人句云“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遂思此日至今,人世不知几回,怀古凄然,不能成句。过县廿里,泊金花村宿。曙色将动,闻报雨作,启蓬遥望,烟凝云结。山麓栖住人家,樵夫渔父,披蓑往来,俨然画图。口占一绝,以足胜游:
烟雨霏霏烟水湲,乱云深处启柴门。
渔翁换酒临溪立,笑指山妻远旆村。
行五十里,至铅山县。河口住舟,僮仆言此舟水浅,不能前矣。闻之惊笑,且不以为然。明日买小舟装行李,令夫役挽此舟强进,仅行五里。遇浅滩不得过,觅舟盘换,就野宿焉。其舟止可容膝,伸立则发系于蓬,伸卧则足限于板;梳洗甚艰,止以巾束发,盘屈于中,其苦非言可罄。幸余素性,不为劳逸所移,惟发长笑耳。是日乃二十日也,明日复如是。用唐人韵占一绝自遣:
蚁舟漂泊盼乡关,山外云连云外山。 (12)
命酒聊舒愁默默,呼蒲怕听水潺潺。
适稚子戏吹芦笛,命长女联句二绝,一笑。 (13) 首作起句、三句余倡,二句、末句女和;次作前二句余倡,后二句女和:
(其一)
雁落沙头夕照悬,一声芦管度寒川。
惊栖倦鸟归飞急,罢钓渔翁欸乃还。
(其二)
夕阳影里片帆轻,夹道梅花伴去程。
恼得行人归思切,酒旗悬处杜鹃鸣。
傍晚过广信府,十里而泊。明日至玉山县,投客店楼房暂息。而余忽病,彻夜不寐,书记一绝:
客舍萧条客病深,无眠隐几梦还惊。
多情惟有穿窗月,相送清光伴五更。
住一日,雇舆马陆行。晨起冰霜凝道,寒气烈(裂)肤。病质劳瘁,漫成二绝,少展穷途之叹:
(其一)
病质霜朝泣路歧,西风砭砺透人肌。 (14)
倍尝跋涉穷途味,始悟先贤阮籍悲。
(其二)
敝裘无奈朔风寒,马足冰联欲进难。
回道袁山天际外,望中故国路漫漫。
近午至草萍驿,观扁(匾)额,孙忠烈、王文成留作。不胜感叹, (15) 次忠烈韵一律:
圣驾南巡岂易当,堪怜四海若苇航。
忠臣死难千秋恨,大将功成一瞬忙。
奏凯昔年金鼓震,凄凉今日岭云苍。
徘徊不尽伤心意,挥笔留题寄草堂。
追伤贞妃娄氏,谏宁王不听;后败亡,妃投水死节,哀赋短章:
忠言高节羡双全,玉质沉江万古传。
欲吊芳魂招不返,寒云苍树锁愁烟。
行四十里至常山县。不免路贫之景,戏和主人壁间韵一绝:
渴有流泉饥有山,风吹落叶可遮寒。
惭余非是烟霞侣,怎得瓢分百炼丹。 (16)
明日登舟,是夜泊城下。向晨发棹,水浅滩连,日行廿里,西风狂作。余尚卧病,不能开蓬隙。霜绘枫林,益多佳致,真梦中过耳。行三日,始至衢州府。逾数里,泊鸡鸣山,闻鸡鸣有感:
鸡鸣山下鸡鸣早,听彻凄然百感新。
举世尽能夸侠概,中流击楫是何人。
复行三日,历龙游、兰溪、严州三处,乃十二月朔日也。去五十里,至子陵滩,追念昔贤古迹。 (17) 虽不登览,访知尚有后裔。读书堂中,随占一绝:
钓台寂寂枕寒波,烟水依然客再过。
千古山灵封世泽,汉家宫阙黍离多。
日晡至桐庐县,明日过富阳县。泛钱塘江,云山横翠,雪浪漾金,烟水连天,真大观也。望怒涛而思子胥,不胜愤恨, (18) 短作投江吊之:
忠骨沉江万世哀,怒涛犹似报仇回。
属镂未洗英雄血,回首姑苏台已灰。
明日至武林,投旧主人马姓者,款余园楼,其居四围山绕、松竹掩映,好鸟弄晴、新梅舒玉。 (19) 纵目逞怀,留恋忘归意,漫赋二绝:
(其一)
四围山色护郊居,松竹联阴映简书。
夕照景中霜月里,令人忘忆故乡鱼。
(其二)
游子重来暂解轮,江舒梅玉绘先春。
无端岁暮归心切,囊乏黄金谢主人。
明旦陆行,从正阳门至武林门,四十里下舟,薄暮解缆,过关而泊。俟曙即行,抵暮野宿,次早带霜发棹,历崇德县、陡门镇、桐乡县、皂林镇,至石门系舟。明晨二十里至嘉兴府,过三塔寺、五龙桥,登烟雨楼。凭阑眺望,娱目怡情,朗吟记胜,挥翰留题:
危楼百尺倚重霄,缥缈江天四望遥。
树色湖光当槛落,殢人不惜解金貂。 (20)
是夜泛舟鸳鸯湖,波平月白,倒浸浮图;雁叫寒汀,舟横古渡。旧游在目,风景依然,百里家山,夹日可到,喜赋一律:
昔年倚棹清秋夜,今日重来岁已残。
三塔寺扃霜月冷,五龙桥枕玉波寒。 (21)
骚人策马寻梅里,渔父移舟傍钓滩。
赋就归与愁顿解,乡音声里似家山。
明午至枫泾,远望来舟,见苍颜白发翁,傍列一少年。注视,乃老父、大弟也。喜不能禁,命舟趱上,把袂欣慰,悲喜交集。是夜傍舟泖桥,明发近城廿里。叔壻亲旧,连棹接至,各慰别情。下午至西关,乘轿返舍,敝庐如故,三径不殊。姑舅欢迎,各睹颜色,拭泪叙阔,殷殷相对。止失小弟,难免痛心。至晚挑灯,与弟辈拥炉谈酌,喜赋五言十六句:
系舫傍江城,寒梅夹道迎。
老亲欢会面,幼弟慰离情。
篱菊垂残穗,庭松挺故茎。
拂却征衣垢,重开匣镜明。
怅睹红颜改,惊看白发生。
人异他乡语,莺同客里声。
倚窗堪寄傲,卧榻可消酲。
尽醉今宵酒,休辞百斗倾。
随地记事,愧不成文,特以烟水云山、所历州郡,或遇穷途艰苦、 (22) 怀古兴亡,或遇日暖风和、波澄月皎,怡情翫眺,得失异同,俱不忍忘去。书此备后日展观,宛然胜游在目,且可当重来程记也。
(1) 169
(2) 其夫张本嘉(1595年进士)任江西宜春知县三年期满,参见第三章。
(3) 他们故里松江位于华东沿海、长江以东地区,故云“江东”。
(4) 赣江朝东北向汇入江西北部的鄱阳湖。〔译者注:分宜水路是赣江之一的袁河,在樟树汇入赣江,原书误作在分宜沿赣江而行〕
(5) 170
(6) 监司是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即“道台”。参见Charles Hucker(贺凯),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p.150.这一官位要高于张本嘉之职,因此他们不得不周全礼数、接受地主之谊。
(7) 这里用的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文学典故。
(8) 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在九江附近的鄱阳湖上的水战发生在1363年夏末,参见Frederick W. Mote(牟复礼)and Dennis Twitchett(崔瑞德),eds.,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 7,p.55.
(9) 171
(10) 此指诗人谢灵运(385—433)梦弟醒后赋有“池塘生春草”名句的著名轶事。王凤娴借用此典泛指梦见弟妹之事。
(11) 172
(12) 173
(13) 王凤娴的女儿张引元卒时二十六岁,在1600年她应该尚在待字之年。参见Kang⁃i Sun Chang(孙康宜)and Haun Saussy(苏源熙),eds.,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p.292.
(14) 174
(15) 此首诗与下一首诗皆涉1519年的宁王(宸濠)之乱、杀巡抚孙燧谋反及其为由王守仁(号阳明、谥文成)所平定之事,参见张廷玉:《明史》,卷19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62—5164页;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23页。
(16) 175
(17) 子陵,东汉隐士严光,其生平传记参见范晔:《后汉书》,卷83,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3—2764页。〔译者注:原书误作卷10〕
(18) 《伍子胥列传》见司马迁:《史记》,卷55,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171—2183页;英译参见“The Biography of Wu Tzu⁃hsü,in Burton Watson(华兹生).tr.,Records of the Historian,pp.16-29.
(19) 176
(20) 此处化用李白饮酒名作《将进酒》之意,参见彭定求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卷5,第1682—1683页。
(21) 177
(22)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