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译后记

这本中译本能呈现目前,是由很多“想不到”机缘巧合编织而成的。

想不到,我们两位译者对于这本书的阅读经历“似曾相识”、如出一辙。周读过这本书是在十二年之前。2010年他在俄勒冈大学东亚系访学,初识汉学研究,他的导师王宇根教授给他开列的十几本入门书单中,方秀洁老师的这本书出版未久就已赫然在列。那个时候他的英文和文献都很差,读得一知半解,勉力而行,写有只言片语的阅读笔记,此后,这本书除了在他研读或讲授女性文学研究时有所提及以外,慢慢地淡出了视野之外。陈读这本书的时候恰好在九年前思考博士论文写作选题之时。当时他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正好在知名汉学家管佩达教授(Beata Grant)的女性文学课程中接触到这本书。特别是书中《著写行旅:舟车途陌中的女子》这一章,开启了他专攻旅行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旅程,也成为了将来博士论文的选题。

想不到,能有机会重新细读并担任汉译之职是通过当年稚嫩的读书笔记和回忆当年越洋求学时光。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选题编辑康海源在豆瓣上这条书目下“读过”的用户中找到周,问他有没有兴趣接这本书的翻译。一个玩了十几年的书影音网站,我俩十几年如一日地都在记录着自己的书影音记录,也在这一平台结缘相识,竟然以这样的方式肯定了彼此持续读书的努力(无用?),真是意外之喜。

想不到,我们两位译者彼此互为soulmate第一本严肃的学术合译会以这本书为标志而开始。考虑要不要接受任务挑战的时候,二人手头都有一大堆科研、教学、系所工作等等要应付,但我们商议之后,觉得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金字招牌的诱惑真的很难抵抗,性别研究又是近期我俩共同关注的热点,亦幻想着跻身学术翻译“名伶”的行列,本着时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想法,我们还是决定签下合译合约。尽管之前已经合译过一些商业图书、合写过一些学术论文/书评,但这本书的合译是影响深远、里程碑式的。

想不到,这本书的翻译会让我们走上不同于主流的学术之旅。接下这本书翻译之时,我们一人刚拿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手头也还有三四本英译汉的汉学专著正在翻译进展或等待出版;一人刚从美国博士毕业回国不久,获得留学人才计划奖励资助,手头也刚签下一部独立译著,慢慢开始熟悉国内学术生态。学术评价体系中,翻译是不具原创性的二手货,书评也差不多身份卑微。但有趣的是,我们二位译者都乐此不疲。不必把某些考量看得太重,或许可以更轻松,未来我们也还会继续在这条路上大步流星。

想不到,这本书的进展如此神速。由于一些匪夷所思的原因,翻译进程意外地流畅顺利,惟以行动、对抗虚无,耗时约四个半月完成初稿,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研究生朱雪宁、张志文、董舒璇、陈驰及嫡系学妹黄一玫在初稿翻译时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以合作研究式的实践探索,确能教学相长、彼此受益。原作者方秀洁教授对此书的关心也是促成我们加快进度的动力之一,原著出版要等十五、六年方待中文版面世,似乎错过了研究原有的尖端性、创新性与敏锐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快马加鞭,尽快将这本女性文学研究的扛鼎之作介绍给全球华语读者。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康海源编辑和周丽华编辑极为高效地编辑、排版、校对,也为此书的出版保驾护航。有心要做成一件事,总能找到办法而不是理由。

想不到,这本书最后也成为了我们两位译者灵与肉、身与心交融的见证。天日昭昭、不畏流言。跨越山海、奔赴热爱。还有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在等着我们去共同谱写。当然,希望我们的儿子也能够快乐健康成长,克服语言学习的困难勇往直前,希望他以后也能够享受文学阅读所带来的资讯与快乐,或者也可以接续我们的学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