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甘立媃的时代恰值政通人和的乾嘉之际(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在她度尽一生的奉新、南陵二地,也并未遭遇大规模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危机;而她所遭受的情感创伤完全限于私人领域。纵观一生,她始终与予其情感上与物质上绵延支撑的外家挚亲维系紧密联络。她强烈自我意识的形成及与近密娘家至亲的关系,毫无疑问都得益于其对文学书写的善用与坚守;而作为县宰太君,她也感知到公众形象与道德权威的力量,通过其子的权力官威在公共领域中略施影响。甘立媃的事迹清楚地表明了拥有一个立身于世的子嗣至关重要,不过更为关键的是,他应该恪遵孝道,就养椿萱。后继有子意味着可以拥有一种“声音”(voice)而使己声为后世所铭记。在甘立媃归天二十余年后的1843年,徐心田将《咏雪楼稿》付梓刊刻时所作跋文之言,即为明证:
先太孺人所作诗文,均出于针黹炊爨、织纴督课之余。生平极矜惜物力,辄取秃毫残楮,随手拈录,又喜删改,故稿多散佚,就养时存者较多。心田厘辑编次,请付开雕,氏而不之许。迨侍归逾年奉讳后,家事冗沓,欲梓又未果。行旋携稿赴浔阳任所,已谋诸枣梨,复以锓工粗劣而中止。迁延至今,始得成书, (195) 则小子迟缓之罪之由也。惟是太孺人懿德慈范,夙著乡闾,及皖省寅僚、陵邑士民,咸相钦重,已见“陵志”(《南陵县志》)同燕喜征言集中。原不必以诗文自显,而先人心声手泽,增美前贤、诒谋后裔;若令其湮没不传,不将罪戾山积、无可解免乎?兹遵原编、分五卷,末附《归舟图》诗, (196) 并载像赞、墓铭,亦用补答三春之慈晖,上慰九京之苦志焉尔。
道光癸卯(1843)孟秋月。次男心田谨识。 (197)
在挖掘诗歌在明清时期女性及男性生活中的作用与功能之时,甘立媃诗作令人信服地展现出检视这些“地方场域”(local sites)中的文学物事,发掘其社会与文化意义上的合意性与必要性。正如很多文人著者并非(not)故作清高地声称他们着意点不在于美学价值与诗学意义,而诸多同时代的读者也不会郑重其事地认真考虑这些,他们阅读这些事实上更偏“下里巴人”的大众习作,是兴趣使然或有别的关注点。诚然,甘立媃诗作烦言碎语、平白如话乃至朴实无华的风格彰明较著。从她的引经据典的情况来看,显然她在蒙学阶段除了研习女训女诫之外,也饱读儒家经典文献如《诗经》《礼记》《易经》等。不过她应该只是泛泛而读诗歌选本,而未必深究精读“名家”诗人别集,其作也没有表现出她对王朝更替的历史了然于胸。她所接受的诗学训练相对狭隘或是其诗少用典实的原因之一。她的诗风被认为偏于“口语化”(oral),比如一首诗之内或几首诗之间常见相同字词反复迭用的现象。她在句式章法上亦多见语句不通不协,像是七言诗一句之中的节奏停顿常被忽略,而在用韵上也有出律之处,这或是受到方言的负迁移影响。但从诗学角度来看,诸如此类问题以及其他瑕疵正是揭示出女子在读书教育上的受限与表达自我上的奋斗之间的交互影响。尚在总角与豆蔻之年时,甘立媃就曾研读古文经典与格律常识,凭借这些基础积累,她才能用一生去书写和记录。对立媃而言,必有名媛在诗才诗艺上较其聊胜一筹,也有才子在博闻强识上比她独占风骚,她早已预见就其诗作可能出现的批评之音,遂在自序中宣称“媲古才女之列,则非所愿也”。 (198) 她试图成为自己生活的著者(author),首要强调的是其文化价值而非文学价值。在下一章中,本书将要探讨在家族和社会结构中往往叨陪末座的边缘女性阶层——侧室妾妇的文学志向,她们的文学热忱会从另一角度展现出自我表征的变革之力。
(1) 本章初稿由张志文译。
(2) 9
(3)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The Self's Perfect Mirror,”pp.71-102.
(4) 管佩达在对陶善(1756—1780)的研究中展现了女性在精神信仰求索与传统家庭生活之间的紧张冲突关系,参见Beata Grant,“Who Is This I?Who Is That Other?”季娴在自传与归隐诗中对这一矛盾的阐述,参见Grace S. Fong,“‘Record of Past Karma’by Ji Xian(1614—1683);”and“A Recluse of the Inner Quarters.”
(5) 这两类诗的功能在概念上来说并不完全互斥,有时也能在同一文本中相容共存。
(6) 10
(7) Maija Bell Samei(钟梅佳),Gendered Persona and Poetic Voice,p.98.
(8) 关于男性的自我书写,例见Pei⁃yi Wu(吴百益,1927—2009),The Confucian's Progress.吴百益的研究仅限于汉代到晚明的自传式散文。
(9) Owen,“The Self's Perfect Mirror,”p.73.
(10) 唐宋时期,基本诗律诗体已告定型,“诗”“词”两大体裁的语体特征与风格流派也已臻成熟。
(11) 在自传书写中关于“创造”(create)或“发明”(invent)自我的刻意经营,参见Pei⁃yi Wu,The Confucian's Progress,pp.163-203.
(12) 11
(13) Fong,“Reclaiming Subjectivity in a Time of Loss.”
(14) Fong,“‘Record of Past Karma’by Ji Xian(1614-1683).”
(15) Fong,“Inscribing a Sense of Self in Mother's Family.”
(16) Fong,“Writing Self and Writing Lives.”
(17) 12
(18) 笔者另文专论此问题,参见Fong,“Alternative Modernities;”亦参见《男女》专刊号上曼素恩(Susan Mann)的导论及该刊的其他论文,Nan Nü:Men,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6.1(2004).
(19) 徐心田于1803年至1809年知南陵县,见《南陵县志》,卷6,第11a页,收入《故宫珍本丛刊》,第104册,海南:海口出版社,2001年,第454页。地志里的徐序系年于嘉庆十三年十二月,即1809年初,参见《序》,第1a—4b页,《南陵县志》,第344—345页。而他的籍贯所在地奉新县志称其于1804、1808、1813年任江南及南陵乡试同考官,参见《奉新县志》,卷8,第46b页。
(20) 这里采用中国传统对人寿的计算方式,即出生之时即为一岁。
(21) 语出《易经》第三十七卦“家人”二爻爻辞。英译参考Richard John Lynn(林理彰),The Classic of Changes,p.364.
(22) 语出《诗经·小雅·斯干》(#189),英译参考Arthur Waley(魏理),The Book of Songs,p.284.该诗表达了儿女有别的传统经典观念并明确了女子的从属地位,诗文读曰“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英译参考魏理译本。
(23) 《关雎》(#1)是《诗经》的首篇之作,通常被解读为“后妃之德”“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柏舟》(#45)被释为“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乃“共姜自誓”之词。引用此诗暗指甘立媃自己守寡一生。英译参见James Legge(理雅各),trans.,The She King,pp.44,73-74.在此笔者要特别感谢司马安(Anne Behnke Kinney)为我指正《柏舟》一诗。
13
(24) 译者注:原书译为In my spare time,I worked on my writings,似乎漏译“奚”的“如何”“怎样”的反问意味。
(25)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首自序,第5a—5b页。
(26) 译者注:原书二人分作四世纪、六世纪人。按刘臻妻陈氏颂椒诗事见《晋书》,而非隋人刘臻(527—598)之妻。
(27) 谢道韫以其诗“未若柳絮因风起”喻雪的“咏絮之才”而成为古代才女的代表,参见刘义庆(403—444)著,余嘉锡注:《世说新语笺疏》,2.7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1页;英译参见Richard Mather(马瑞志),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p.64;另见房玄龄:《晋书》,卷66,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16页。刘臻妻陈氏尝于正旦献《椒花颂》,参见《晋书》,卷66,第2517页。
(28) 学界已有数文关注于此辩,尤见Susan Mann(曼素恩),“‘Fuxue’(Women's Learning)by Zhang Xuecheng(1738—1801),”and Kang⁃i Sun Chang(孙康宜),“Ming⁃Qing Women Poets and the Notions of‘Talent’and‘Morality.’”
(29) 14
(30) 近年来对梁启超的“才女”问题学界涌现出数次持续的修正式批判,例如参见Hu Ying(胡缨),Tales of Translation,pp.6-8;and Nanxiu Qian(钱南秀,1947—2022),“Revitalizing the Xianyuan(Worthy Ladies)Tradition.”
(31) 徐心田:《后跋》,附于《归舟安侍图》之后,收入甘立媃:《咏雪楼稿》,卷5,第23a—23b页。
(32) 15
(33) 词作收入卷五,题名“诗余”,词与诗在主旨题材、主题类别、场合书写上互为补益。
(34) “千首”包括词作数量以及同题数作的情况。“明清妇女著作”网站显示甘立媃名下诗目有859首。
(35) 参见甘立媃:《哭父》三首自注,《咏雪楼稿》,卷2,第22a—23a页。
(36) 参见赵尔巽编:《清史稿》,卷304,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495—10497页。其祖、其父、其兄的生平传录分见《奉新县志》,卷8,第28b—32b、37b、41a、42b页;卷9,第22a—23b、27a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丛书,卷4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51—653、655、657、658、674、676页。
(37) 参见甘立媃:《闻四弟西园馆选志喜二律》自注,《咏雪楼稿》,卷3,第8b—9a页。
(38) 其姐字月娥,名未详。
(39) Fong,“Female Hands.”
(40) 16
(41)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第1a页。
(42) 吴刚月中伐桂的传说,参见段成式(卒于863年):《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页。
(43) 散见于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
(44) 同上注,第1a—1b页。
(45) 养云楼是甘府中的一座建筑,同上注,卷1,第14a页。
17
(46) Owen,The Poetry of Meng Chiao and Han Yü,pp.117-118.
(47) 这似可与曹雪芹(约1717—1763)小说《红楼梦》中大观园姐妹的联句诗功能相提并论,英译参见David Hawkes(霍克思)trans.,Story of the Stone.
(48)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第15a页。
(49) 18
(50) 笔者在“Female Hands”一文中详论刺绣在女子生活中的多重意义,这一主题在她们的诗作文章中多有呈现。
(51) 甘立媃:《哭仲兄淡泉太史公》,《咏雪楼稿》,卷1,第17b页。《奉新县志》也提到甘立功奉使典试陕西西安的举人科考同考官任上逝世,参见《奉新县志》,卷8,第37b页。
(52) “常棣”(第1句)英译为affectionate brother,语本《诗经·小雅·常棣》(#163),通常喻指兄弟友爱之情。甘立媃诗中通假作“棠棣”,参见“明清妇女著作”。
(53) 传说月中有蟾,故以蟾指月。
(54)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第18b页。
(55) 19
(56)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第20a页。
(57) 指女史班昭(约48—约112)所撰训诫教导女性之书《女诫》,英译参见Idema and Grant,The Red Brush,pp.17-42.
(58) “修文郎”是阴曹地府掌著作之官。
(59)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第20b—21a页。
20
(60) 同上注,卷1,第21b页。
(61) 译者注:原书作a third series of ten poems。
(62) 《(哭姊)又绝句十首》,同上注,卷1,第21b页。
(63) 译者注:原书作“三首”。
(64)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第24b—25a页。正如多首诗题所示,甘立媃在兄姐落葬之后自己也抱恙一时。她的三嫂潘夫人也在此间猝逝,参见甘立媃:《悼三嫂潘夫人》,同上注,卷1,第22b—23a页。
(65) 21
(66) 公历实为1761年初。甘立媃在1771年《哭父》诗其三自注:“庚辰……十二月又遭母丧”,参见同上注,卷2,第22b页。
(67) 约合0.167英里,见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第11b页。
(68) 麻衣,即孝服。
(69)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第25a页。〔译者注:原书误作25b页〕
(70) 同上注,其五。
(71) 22
(72) 同上注,卷1,第27b页。
(73)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第26a—27b页。
(74) 而立之岁她未有庆生诗写作或存世,其原因或是当时她沉浸于美好姻缘中。
(75)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第31b页。
(76) 刘彬士:《皇清敕封太孺人徐母甘太孺人墓志铭》,附于《归舟安侍图》之后,收入甘立媃:《咏雪楼稿》,卷5,第20b页。
(77) 23
(78) 译者注:“六溪”曾出现在甘立媃诗题中,现或即今“柳溪村”。
(79) 此典出自《诗经·豳风·东山》(#156):“之子于归,……亲结其缡”,英译参考Arthur Waley,The Book of Songs,p.117.
(80)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第35a页。
(81) 同上注,卷1,第35a页。
(82) 24
(83)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2,第1a—1b页。
(84) 同上注,卷2,第1b页。
(85) 参见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传),卷83,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65—2768页。
(86) 25
(87)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2,第1b页。
(88) 译者注:原书误作第八首。
(89) “忆外”字面意为“忆起在外之人”(即丈夫因事在外),是丈夫不在身边的女子写诗的常见主题之一。
(90)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2,第26b—27a页。
(91) 26
(92)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2,第31a页。
(93) 27
(94)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2,第34b—35a页。
(95)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2,第33b页。
(96) 同上注,卷2,第35b—36a页。
(97) 同上注,卷2,第37b—38a页。
(98) 该词典出于《诗经·周南·葛覃》(#2)末句“归宁父母”,英译参考Arthur Waley,The Book of Songs,p.106.本书第二章将有详论。
(99) “明清妇女著作”网站收录19首语带“归宁”的诗作。
(100)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2,第23b—24a页。
(101) 30
(102) “归安”义同“归宁”。同上注,卷2,第22b页。〔译者注:原书误作23a页〕
(103) 席佩兰就写有哭悼自己二子夭亡的动人组诗[《断肠辞(哭安儿也,儿名文楏、字叔畬)》]和一首写幼子患怪病之诗(《幼子阿安抱奇疾由晋南归竟获无恙喜而赋此》),参见Idema and Grant,The Red Brush,pp.603-607;599-601.
(104) 31
(105) 甘立媃:《嫁婢》,《咏雪楼稿》,卷2,第44a—44b页。
(106) 32
(107) 书院之名见于刘彬士:《皇清敕封太孺人徐母甘太孺人墓志铭》,附于《归舟安侍图》之后,收入甘立媃:《咏雪楼稿》,卷5,第21a页。徐曰吕的亡故情形这类墓志中的生平信息,当是甘立媃次子徐心田告之撰者。
(108) 参见《皇清敕封太孺人徐母甘太孺人墓志铭》,同上注,第21a页。甘立媃在徐父谢世时以及数年后亡翁出殡时各寄一悼诗,同上注,卷2,第5b—6a页;卷2,第14a—b页。《墓志铭》又云立媃“佐赠君(夫)治(父)丧事如礼”。
(109) 同上注,卷3,第2a—3b页。
(110) 33
(111) 陶婴事见刘向著、梁端注:《列女传校注》,卷4,台北:广文书局,1987年,第7a—b页。
(112) 《诗经》开篇之诗《关雎》,多被阐释为琴瑟相谐之喻,前见甘立媃《咏雪楼稿》卷首自序中注释。
(113) 34
(114) 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321—379)与诸文人高士雅集于浙江绍兴兰亭,亲撰并手书《兰亭集序》。
(115)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3,第2b—3b页。
(116) 同上注,卷3,第4a页。
35
(117) 《诗经·齐风·鸡鸣》(#96),英译参见Legge,The She King,pp.52,150-151.
(118)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3,第5a—5b页。
(119) 《追写夫子真容》,同上注,卷3,第4a—b页。甘立媃曾习翰墨丹青,可能曾为先祖们作过祖影像画。她也为自己公婆去世后绘制遗像,见《追写先姑真容》,卷3,第19b页。
(120) 《检夫子遗篇》,同上注,卷3,第5b—6a页。
(121) 同上注,卷3,第8a页。宗族祠堂于女性而言是禁地。
(122) 与其他女性文集一样,甘立媃诗集中也未收录提及子女婚嫁之诗,似乎娶妻嫁女不是她们诗歌创作主题。
(123) 甘立媃仅以序齿称呼女儿为“长女”“次女”,集中并没有提到她们的名字。
36
(124)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3,第13b页。“螽斯”语出《诗经·周南·螽斯》(#5),这里英译为“Be Prosperous”,其诗多喻指多子多孙之福。
(125) 甘立媃:《八月十六日宋外孙睟盘之辰口占志喜》,《咏雪楼稿》,卷3,第19a页。
(126) 37
(127) 同上注,卷3,第29a—29b页。
(128) 《慰次女书》,同上注,卷4,第58a—59b页。
(129) 同上注,卷4,第54a—55b,56a—57b,60a—62b页。
(130) 38
(131) 《慰次女书》,卷4,第59b页。
(132) 《闻四弟西园馆选志喜二律》,同上注,卷3,第8b—9a页。
(133) 同上注,卷3,第21b、22a—22b、28a—29a页。
(134) 39
(135) 《幽闺赋》,同上注,卷4,第51b—53b页。
(136) 英译全诗文本参见本书附录一。
(137) 她的《二十初度》寿诗中也把自己化身为临凡谪神的形象,同上注,卷1,第31b页。
(138) 语出《诗经·小雅·斯干》(#189),前见甘立媃《咏雪楼稿》卷首自序中注释。
(139) 40
(140) 语本《山海经》,金神即秋神,此或指其夫逝于秋季。参见《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993年,11卷,第1158A页。
(141) 参见James L. Watson(华琛)〔译者注:原书误作William L. Watson〕and Evelyn S. Rawski(罗友枝)eds.,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Norman Kutcher(柯启玄),Mourn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Late Imperial China:Filial Piety and the State.〔译者注:原书Mourning误作Death〕豪门大族丧葬之礼的社会复杂性与礼仪繁复性在小说叙述中的再现,参见曹雪芹:《红楼梦》,第13、14章,英译参见David Hawkes trans.,The Story of the Stone.最为有趣的是贾琏妻王熙凤为贾家旁系兼其侄辈秦氏(可卿)大张旗鼓操办厚葬之事。
(142) 41
(143) 《皇清敕封太孺人徐母甘太孺人墓志铭》,附于《归舟安侍图》之后,收入甘立媃:《咏雪楼稿》,卷5,第20b—21a页。亦见本书第三章邢慈静扶亡夫灵柩归葬故土之事。
(144) “三光”即日月星。
(145)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4,第1a页。
(146)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4,第1a页。
(147) 这些诗作在卷四中依序而列,同上注,卷4,第1a—4b页。
(148) 《舟中感怀》《舟中即事》,同上注,卷4,第2b—3a、3a—3b页。
(149) 同上注,卷4,第2a页。
(150) 王文诰辑,孔凡礼校:《苏轼诗集》,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219页。
(151) 43
(152) 这一期间苏轼与佛教的关系考辨,参见Grant,Mount Lu Revisited,pp.107-129.
(153)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4,第2b页。
(154) 《泊狄港》,同上注,卷4,第4a页。
(155) 《舟中对月书此先寄次儿》,同上注。
(156) 《重阳前一日月下观菊命儿邀内戚小饮》,同上注,卷4,第4b—5a页。
(157) 徐心田执政南陵的任期尤为绵长,参见前文《人生初阶》一节中注释。甘立媃有几首诗作及自注能印证其子入仕时间。在她最后一次启程返乡奉新时有诗《丁丑(1817)八月廿日起身回里》云“八载重于外”,见《咏雪楼稿》,卷4,第48a页。
44
(158) 《花中十友诗》《梅花绝句三十首》,同上注,卷4,第28a—35a页。
(159) 同上注,卷4,第27a页。
(160) 45
(161) 《花中十友诗》《梅花绝句三十首》,卷4,第27b—28a页。
(162) 甘立媃在五十余岁时曾作悼诗寄次媳李氏,《悼次媳李氏》,同上注,卷3,第27b页。
(163) 《寄次儿第三书》,同上注,卷4,第61b页。〔译者注:原书误作第61b—62a页〕
(164) 46
(165) 《再赴南陵舟中作》,同上注,卷4,第44b—45a页。
(166) 英译参考Brian McKnight(马伯良),The Washing Away of Wrongs.
(167) 《寄次儿第三书》,收入甘立媃:《咏雪楼稿》,卷4,第62a页。
(168) 散见卷四诸诗文,《祈雨疏》《乡民献虎于大堂田儿纪以诗用原韵成二律》《迎喜神》等,分见第64a—65b页;《春兴》,第6b页。〔译者注:原书误作第6a页,另补注前三处文献出处〕
(169) 徐心田跋语附于《祈雨疏》文末,同上注,卷4,第64a—65b页;另见《南陵县志》,卷14,第29a—30a页。
(170) 《捕蝗诫》《二次寄嘱》《次日又寄嘱》,收入甘立媃:《咏雪楼稿》,卷4,第68a—69b页。
47
(171) 《闻捕蝗事毕喜赋》,同上注,卷4,第45a页。
(172) 《答吴渭南孝廉见赠即用其韵》,同上注,卷4,第17a—17b页。
(173) Charles Hucker(贺凯)认为“典史”亦即“少府”,是知县手下掌管缉捕与监狱的属官,参见idem.,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p.506.众所周知,地方衙门的衙役或能决定地方长官任期清誉的成败,参见Bradly Reed(白德瑞),Talons and Teeth.
(174) 孟留喜研究袁枚女弟子群体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屈秉筠,参见Liuxi Meng,“Qu Bingyun(1767-1810):One Member of Yuan Mei's Female Disciple Group;”Poetry as Power:Yuan Mei's Female Disciple Qu Bingyun(1767-1810);任兆麟女弟子的情形,参见Dorothy Ko,“Lady⁃scholars at the Door:The Practice of Gender Relations in Eighteenth⁃Century Suzhou.”
(175) 《咏影》诗云:“嗟侬寡闺友,惟影称相好”。甘立媃:《咏雪楼稿》,卷3,第12b页。〔译者注:原书误作12a页〕女诗人往往以影为伴,向之倾吐其孤独寂寥之感,参见笔者对吴藻词中这一主题的讨论,Fong,“Engendering the Lyric”,pp.123-124.
(176)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1,第21a页。另一诗学训练是在诗文中穿插出现知名故事或乐府主题中的传奇虚构或半虚构的女性角色之名,譬如六朝歌女子夜、乐府名题莫愁女、元稹(779—831)传奇《会真记》中的女主角崔莺莺,参见《咏古名媛即用其名辑成一律》,同上注,卷2,第16a—16b页。
48
(177) 葛秀英(字玉贞),其人其集参见“明清妇女著作”。
(178) 《书葛玉贞女史〈淡香楼诗册〉后》,收入甘立媃:《咏雪楼稿》,卷3,第29b—30a页;《题辞〈淡香楼诗集〉》,同上注,卷4,第20b—21a页。〔译者注:原书误作20b—21b页〕
(179) 甘立媃在《寿范井亭明府五十曁夫人同庆》诗中自注中介绍其身份:“范名照藜,河南河内县,进士,任安徽五河知县,调首邑怀宁,与田儿最相友善”,参见同上注,卷4,第25b页。
(180) 《书静完遗草后》,同上注,卷4,第23b页。贾静完及其诗集未见著于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译者注:原书误作23a—24b页〕
(181) 英译参见Idema and Grant,The Red Brush,p.195
(182) 典型代表人物如顾贞立、吴藻、沈善宝、顾太清等。
(183)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2,第9b页。
(184) 49
(185) 译者注:原书误作“七十卷”。
(186) 关于陈端生和《再生缘》,参见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The Qing Period,1644—1911,Clara Ho(刘咏聪),ed.,pp.16-18;Idema and Grant,The Red Brush,pp.734-753.
(187) 《七十生日自赋并谢赠诗诸君子》,收入甘立媃:《咏雪楼稿》,卷4,第40b—42a页。这首寿诗重述了《六十生日述怀》寿诗(英译见本书附录一)提及的诸多大事。
(188) 同上注,卷4,第40b页。
(189) 同上注。
(190) 50
(191) 此联诗意待考。
(192) 甘立媃:《咏雪楼稿》,卷4,第42a页。
(193) 此段旅程的纪游诗散见同上注,卷4,第42b—45a页。
(194) 《悼长儿必念》,同上注,卷4,第43b—44a页。
51
(195) 52
(196) 《归舟安侍图》,同上注,卷5,第1a—2a页。参见“明清妇女著作”。
(197) 徐心田:《后跋》,附于《归舟安侍图》后,收入甘立媃:《咏雪楼稿》,卷5,第23a—23b页。
(198)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