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梦,初识中医神奇

一、童年之梦,初识中医神奇

1921年春,枝叶繁茂的大槐树下,两个年约4岁的小孩正在玩“过家家”。男孩眉清目秀,蓝色布衣长袍洗得有些发白但依然干净整洁,一副用高粱秆皮和高粱秆芯做成的“眼镜”架在小鼻梁上,只见他用树枝做成一个小“秤”,将一些草叶、树叶、草根、小石子、小沙粒等分装在几个小火柴盒里,权作中草药,小女孩瞪大了眼睛望着小男孩,流露出崇拜与纯真。此时,小男孩一本正经地说:“伸手过来,给你号号脉”,“伸出舌头来,看看舌头”,俨然一位“中医大夫”。女孩乖乖地配合着,最后男孩眯起眼睛,状如沉思,然后慢条斯理道:“你肚子痛,是肚子里有虫,需要吃药打虫。”说话间,男孩取出一些草叶、树叶、小沙粒等,有模有样地用纸包好,递给小女孩,说:“回去煮药,喝了药肚子就不痛了。”这位从小就梦想用中医药解除人类病痛的小男孩,就是日后的中医大家阮士怡先生。

1917年2月21日,阮士怡出生在河北省丰南县宋家营镇。丰南县,即今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位于华北平原东部,南临渤海,北靠唐山,西接天津,距首都北京仅185公里。河北省自古以来名医辈出,远有金元时期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近有清代王清任、张锡纯,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笔墨浓重。阮士怡的曾祖父一辈是当地的书香富足人家,到祖父这辈时,家道中落。叔祖父阮鹤庭是当地知名的郎中,父亲经营一家中药铺,母亲勤俭持家,供家中两个男孩读书上进。

阮士怡自幼便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叔祖父阮鹤庭为人诊病时,总能在近旁看到一个少年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那正是年少的阮士怡在默默学习叔祖父的医术。切脉、望舌、开处方,日复一日,时光很慢,而少年阮士怡沉浸其中,如获至宝。他也喜欢在父亲的中药铺帮忙,凭着灵机记性很快就熟识了药铺的中草药,可以背诵简单的《中药药性400味》,如“人参味甘,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调荣养卫……”。阮士怡小小年纪就对中医药有了初步认识,既看到过药到病除、病人喜笑颜开地千恩万谢,也见过病入膏肓、医患皆手足无措地长吁短叹。人间的疾苦、中医药的神奇,深深影响着年幼的阮士怡,“长大做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想法,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他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