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终升华:养生的理想状态是健康且长寿
1.遵循《黄帝内经》,防患未然
阮士怡教授对于《黄帝内经》尤为推崇,认为其成书不仅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也标志着中医养生理论的全面形成。他将“上工治未病”作为自己的养生指导思想,主张“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指出预防疾病,养重于治。
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切身体会,阮士怡教授发现中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偏多,70岁以上人群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中医认为气血两虚是百病之源。肝主疏泄,又主藏血,很多老年人退休后活动少,常感寂寞,易生郁闷,精神情绪的失调导致肝郁气血失调,使得心脑血管的供氧供血不足,血液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很多老年人年轻时已有之,早期无任何不适,加剧期可发生膨闷胀饱、打嗝、嗳气、进食后微感疼痛等症状。饮食不节,或过食营养滋补品,导致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易引发高血脂、脂肪肝、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或便秘等。此系列疾病已成为很多老年人的健康杀手,轻者缠绵痛苦,重者引起中风或心肌梗死,更甚者发生癌变。因此,阮士怡教授一直主张养生防病决不能限于老年,老年人五脏六腑俱已退化,此时养生为时已晚。养生之道一定要自孕胎开始,按时期与年龄进行养生,这样才能保持晚年身体健康。
阮士怡教授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于适量运动,饮食要强调合理配膳,以防止动脉硬化,保持良好的微循环功能。胃病除与情绪有关,还与食品有很大关系,由于各种化学物品如农药、化肥的大量应用,使得“防止环境、饮水、食物污染,讲求食品卫生”成为现今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他认为养生的关键首要是心情愉快、生活有节、饮食规律,经常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这样可使全身各个器官如心、脑、肾、肠、胃等功能不衰。身体强健,自然能长寿。
2.养护正气,重在脾肾
阮士怡教授根据《黄帝内经》提出的“治病必求于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理论,认为人体患病的原因除了“邪盛”的一面外,“正虚”往往更是疾病发生的本质因素。他提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养护正气,若人体内正气充足旺盛,邪气难侵,人体就不易发病,注意把正气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就相当于增强自身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如动脉粥样硬化,其本质是人类随增龄发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动脉管壁退行性病理变化,与脂质沉积关系密切,治疗多从降脂入手。但因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环节,故维护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能保证动脉血管内皮(即“正气”)不受损伤,本身不退化,表面光滑,即使血脂(即“邪气”)高一点,也侵犯不了它,就不会形成粥样硬化。
阮士怡教授工作的后期一直致力于研究心血管病和老年病。《黄帝内经》中有女子“七七”、丈夫“八八”的关于衰老进程的论述,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阮士怡教授认为45岁是人体健康与否的转折点。此时人体的脏腑功能衰退,内分泌紊乱,较易罹患各种疾病。他指出寿命跟人体的肾、脾二脏关系密切,因肾为先天之本,是元气之根;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血管功能的正常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它是将气血运送至全身各处的通路。所谓“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了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只要血液循环好,脏器供血充足,功能就不会退化,可在很大程度上减缓衰老的进程。阮士怡教授认为,只要血管不硬化,内科的疾病就可解决一半,人的体质就会增强,寿命就可以大大提高。
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阮士怡教授研制的补肾抗衰片可以说是他在抗衰老研究方向上一生临证经验的体现。此药功效以益肾健脾、涤痰散结为主,由丹参、何首乌、夏枯草、茯苓、海藻、龟甲、石菖蒲、砂仁、淫羊藿、桑寄生等组成,是经天津市卫生局批准,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治疗动脉硬化疗效肯定的院内制剂,能有效治疗动脉硬化,其作用机制已在前期研究中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角度得到初步阐明。阮士怡教授曾提倡把某些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加入日常食品,如面粉、饮料中,人们从45岁开始吃,这样通过食疗就可以有效干预血管硬化。饮食调节也可用于延缓动脉硬化,首先要多吃绿叶菜,再吃一定量的海产品,如海鱼、海虾或藻类食品海带、裙带菜等。
3.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阮士怡教授认为人生活于自然中理应顺应自然,他注重“顺四时而适寒暑”,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在自然面前,人们不仅要做到与天气相应,也要有效地避免不利因素,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适应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要顺应季节变化,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以增强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人相应;人们的养生观只有建立在这种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才会发挥其独特价值。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要“度百岁”,就要懂得“道”,要取法于阴阳变化的道理应用于生活。
具体而言,在饮食方面,阮士怡教授认为日常食物中包含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不主张额外进食补品。他平时较为注重饮食均衡,不喝饮料,不吃零食,不吃辛、辣等刺激性的食品,而且不沾烟、酒。阮士怡教授建议人到中年以后,应控制饮食及体质量,多吃蔬菜、水果、杂粮、豆制品,少吃动物脂肪及辛辣食物,戒烟限酒。在起居方面,阮士怡教授基本上是晚上十点睡觉,早晨七点起床。熬夜与晚起的生活方式违反了自然的节奏,即有悖于一日之中阴阳之气升降浮沉的规律,这是造成正气耗损的重要原因。因此,避免熬夜、规律合理的作息是十分必要的。在运动方面,时年95岁高龄的阮士怡教授并未刻意去打太极拳或做健身操,但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自己都各做10分钟左右的小幅肢体活动。他表示经常散步、游泳、打太极拳、唱歌、跳集体舞等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陶冶情操。但是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要适量,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内伤脏腑,外劳肢节。同时,运动不应单是体力的,也包括脑力“运动”。阮士怡教授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思考及写作等,使脑部也“运动”起来。他说勤动脑不仅能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敏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可以起到延缓健忘的作用,对预防老年痴呆有一定好处。
4.心境平和,随遇而安
阮士怡教授素性恬淡随和,很少大喜大悲。他指出养生首先要从养神做起,最重要的养神方法是“恬淡虚无”,慎忌五志过激,因五志过激最耗人体正气。朱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应谨记《黄帝内经》教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此,恬淡是最重要的修心方法,是防病的第一要旨。此外,中医常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其含义就是情志太过与不及,都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于平衡。只有心态平和,才不会伤及五脏,这是养生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老年阶段,人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和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疾病,因此老年人平时特别要注意对精神、情志的调摄,保持思想上的安定、清净,使人体的真气和顺。
阮士怡教授认为自己能够长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拥有“随遇而安”的心态。他特别指出“随遇而安”并不是消极地“得过且过”,而是无论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你都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仍是尽力做好目前能做的事,把握住每一个到来的机遇,并随着变化调整你的步调。回顾阮士怡教授的从医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早年自北大医学院毕业后在西医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0余年,直至1955年天津成立中医医院时奉调协助建院,并成为当时的业务骨干力量。阮士怡教授说既然来到中医医院,那么也要学习中医理论,以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于是拜陆观虎、赵寄凡二位院长为师,并参加了“西学中”班的系统教育。后来,他又陆续跟随当时天津市几位有名的老中医学习,逐渐丰富了自己的中医理论和临证实践经验,使自己的中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回首往事,阮士怡教授不禁感叹:“人在世上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免不了心里不痛快,但我比较善于开解情绪,很快就会忘记。不计较得与失,无论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我都不去多想,我的性格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孔子指出“仁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强调仁德是长寿的基础。唐代孙思邈是有名的长寿医家,亦十分重视养性修德,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多次强调养德的重要性,“养生之道,重在养神;养神之要,重在养德”,“性既自善,百病不生”,认为良好的品德有助于身心健康,胜于一切灵丹妙药。阮士怡教授认为,宽容待人是一种美德,也是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宽容就是以仁爱之心待人,不仅能使人心宽体泰、气血调和,而且对于群体的结合、社会的和谐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