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师阮士怡先生/程坤

我和老师阮士怡先生/ 程坤

与阮老师的师徒之缘

如果没有第一届中医药传承博士后的学习平台,我作为中医一附院心身科的一名临床医师,怎么也不可能遇到早已蜚声全国的津沽名医阮士怡教授,也特别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张军平老师的鼎力推荐,在2013年,40岁的我有幸遇到了96岁高龄的阮老师。其实有点儿遗憾的,当时没有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没有正式向阮老师奉茶,也没正式鞠躬叩拜,一如阮老师一贯低调、谦恭的处事风格,在后来6年多的师徒情谊中更是深深体会到这些。

印象中的阮老师

按照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办公室的要求,我们要跟师出门诊侍诊学习,我调整好自己本科室的门诊时间,固定每周四上午去北院国医堂跟阮老师侍诊学习。

2013年1月开始跟诊,我带着一本厚厚的牛皮笔记本,先和耿晓娟师妹在国医堂汇合,然后俩人一同去南门住院部大厅外迎接阮老师,现在想来那是怎样美好的一段记忆呀。

我院派一辆黑色轿车去接阮老师来院出门诊,毕竟96岁高龄仍坚持出门诊的,阮老师是我院第一位吧。我和晓娟翘首企盼,辨认着每一辆经过南门前厅的黑色轿车,终于,车停门开,下来一位身材清瘦忻长、头发花白,西服笔挺、举止儒雅、慈眉善目的老者,这就是我的阮老师。我和晓娟每次伸手去扶搀老师,老师都轻声婉拒,“我自己可以的”,我和晓娟仍一边一人轻挽着老师瘦削的手臂,跟随着老师轻缓却稳健的步伐,轻松聊着天向国医堂门诊走去。

国医堂跟诊

每周四上午8点之前,北院国医堂阮主任的诊室里已经忙碌起来了,师门的师弟师妹们各司其职,调试电脑准备开诊后敲方录入的,安装录像机准备给阮老师录出诊影像资料的,打印出当天预约患者信息准备诊前工作的,还有开诊后准备写病历记录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待阮老师就座,我们恭敬地围坐在诊桌旁,跟随着阮老师的望闻问切,在浩瀚的中医长河中汲取着取之不尽的营养,甘之如饴。

阮老师的中医大家风范,体现在每一位前来就诊患者的诊疗之中,老师问诊语声轻缓平和,态度和蔼亲和,从无高声训诫怨怼之言,让患者如沐春风。面对患者带来的厚厚的检验报告资料,老师手持放大镜一丝不苟地仔细浏览,从无厌烦之意。常常会遇到一些絮叨烦人的患者,我们几个学生都急得坐立不安、抓耳挠腮了,老师仍不急不慌,耐心回答,那是怎样宽容大度的宰相胸襟呀!

阮老师的精湛医术为患者带去福音,也让我们跟诊学生收获颇丰,总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与说不出的满足感,以至于后来我在心身科门诊面对繁杂的心理疾病患者,每每心中难以忍受,甚至有要放弃的念头时,阮老师那握着放大镜仍仔细查看患者资料的画面,老师面对每一位患者时的那种沉稳与平和等诸多画面跃然浮现于脑海中。

诊后课堂

每周四上午看完大约20个预约号后,大都已近中午12点了,但我们的跟诊并未结束,后面紧接着就是阮老师的诊后课堂。我们几个学生围坐在老师周围,如众星捧月般,听老师娓娓道来。

通过每次的诊后课堂,我们了解了阮老师的由工转医的行医历程、与中医的不解之缘,在那样艰苦的医疗条件下,老一辈的中医前辈们仍砥砺前行,为中医药发展不懈努力,当时落后的中医科研条件并未阻挡阮老师的科研热情,老师克服重重困难,不断突破创新,研发出了以补肾抗衰片为代表的一系列院内制剂及著名的活血保心丸,也就是现在已上市30余年闻名全国的通脉养心丸。

阮老师和我们一起讨论典型门诊病例,一一解答我们提出的疑惑,给我们详细讲述自己的临证治疗理念、学术思想的渊源,以及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看法,对临证常用方药特点的研究与观点,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大大开拓了我的中医诊疗思路。

学术访谈与节日拜访

我们并未满足于每周四的诊后课堂学习,按照博士后出站要求,学术访谈又多次约到了阮老师家中和南院的国医大师工作室。

阮老师的家和老师的风格极其相符,朴实无华、简约整洁、书香萦绕,有年代的厚重感。李明、晓娟和我组成了“铁三角”,每年2月份老师生日前夕、教师节、春节前夕,成了我们仨约定俗成的集体访师时间。买上一束鲜花、提上鸡蛋、牛奶,就像女儿们回自己的娘家一样期待与渴望。

每次去拜访阮老师都很开心。近百岁的老师精神矍铄,滔滔不绝,思维敏捷清晰,多次谈到自己在中医药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及科研思路,对自己一些未完成的科研成果心存遗憾,指导我们多研究某些中药的独特疗效,鼓励我们不断创新发现。

阮老师的四女儿我们称为“四姐”。四姐常常和我们念叨,“我爸经常拿着放大镜看那些中医古籍,研究中药药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嫌自己看得慢,还经常让我念给他听”。

阮老师多次提到要完善升华他之前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成果,他认为当时的研究有时代的局限性,毕竟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之久了,现代人的体质、生活方式、生活节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前的研究成果需要再次开发创新,治疗理念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传承中求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就拿补肾抗衰片来说,如果有机会,我想加减几味更适合现代人体质的中药,把它重新研发一下。

期颐之年的国医大师,仍孜孜不倦地博古论今,笔耕不辍,精益求精,中医药科研之路从未停歇,阮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中医科研思路、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无不深深激励着我在中医之路上不断努力前行。

验方赠弟子

阮老师常与我和晓娟说,“我也没太多时间了,也没有太多的东西教给你们”老师学贯中西,通达古今,是第二届国医大师。老师桃李满天下,博学多才之弟子不胜枚举,尤以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最为出名。阮老师的谦逊仁厚之德行让我们这些弟子们敬仰不已。

2014年阮老师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国医大师阮士怡传承工作室随后成立了,阮老师得空就会来新院区的工作室给研究生们讲课。2015年9月19日,那一次来工作室,阮老师带来了自己的四张验方要赠予我们三个学生,治疗慢性心衰方赠予李明,糖尿病方赠予耿晓娟,抑郁症方赠予我(另一个秘方给了导师张军平教授)。

手捧着凝聚了老师几十年临证经验与心血的验方,我们三个何其荣幸与自豪,捧在手中的又何尝不是老师赋予我们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之路的厚望与嘱托呀!老一辈中医人对中医药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作为后辈的我们又该如何扛起肩上这副重担呢?

痛别恩师

阮老师被聘为第一届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时已96岁高龄,有幸随师侍诊近2年,4年的博士后在站工作以原汁原味归纳总结传承老师的学术思想为主,同时将导师的学术理念创新应用到自己的心身疾病的临床工作中,扩展了我在中医药治疗心身疾病的诊疗思路。

2017年2月,阮老师百岁寿诞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我院南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老师在主席台上发言,依然思路清晰、机敏睿智。当天争相与百岁国医大师合影留念的中医界大咖、国内外赶来的师门弟子们络绎不绝。阮老师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聚拢着老中青几代中医人,为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药事业而努力奋斗。

阮老师的身体健康始终牵扯着我们的心,却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让我们一直沉浸在“神仙老师”的幻想中,却不知好好珍惜与老师的每一次相聚。几年间,传承博士后的微信群里不时发来多位博士后导师仙逝的消息,抢救名老中医宝贵学术经验的任务刻不容缓,我们这些学术继承人在与时间赛跑。虽然我已于2017年顺利完成博士后出站工作,发表了4篇导师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学术论文,但总感觉自己在导师的学术思想传承创新方面差强人意,总想着有一天等自己经验成熟了,自然有能力更好地去总结提炼、发展创新阮老师的宝贵经验,却不承想阮老师终究离我们而去,不再给我们面对面学术讨论交流的机会了。

2020年2月5日,在那个大雪纷飞的日子,104岁的阮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再也没有拜访老师的机会了,再也不能聆听恩师的教诲了。

程坤 副主任医师。2013-2017年跟随阮士怡先生学习,为阮士怡教授传承博士后。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科工作,从事心身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