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医少药,苦寻缚疾之策
到天津后,受到哥哥的引荐,阮士怡来到天津铁路医院,正式开始医疗工作。当时铁路医院的院长鼓励阮士怡从事内科临床工作。
回忆刚工作时的经历,阮士怡印象最深的有两条:一是“忙”,二是“缺医少药”。所谓“忙”是病人太多,应接不暇。他经常忙到下午2点还顾不得吃午饭,若是遇到急危重病,抢救后还得留观,他都会亲自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白天晚上连轴转是经常的事。所谓“缺医少药”,“缺医”是缺少医生,缺值班医生还好克服,多加班能解决,关键是缺有经验的高资历医生,每每遇到疑难病症,阮士怡倍感压力。当时医疗条件相当简陋,医学资料匮乏,因此,请外院专家来会诊对刚刚独立行医的阮士怡是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少药”更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医生面对病人无药可用,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溜:伤风感冒APC,大便干结泻利盐,横批:西皮氏粉。形象地反映当年缺医少药的困境。
1949年初,天津解放,中共北方局接管天津。北方局下属的振华公司负责接管天津的工商企业,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问题,振华公司成立了振华医院(现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前身)。新成立的振华医院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负责筹建振华医院的马壮科长几次登门邀请阮士怡去振华医院任职。当时阮士怡已在铁路医院小有名气,家也安顿在铁路医院,工作生活趋于稳定,不想调动,马壮反复劝说,最后诚挚地指出,天津刚解放,振华医院刚刚成立,希望阮士怡给予支持。最终,阮士怡同意加入振华医院。随即,阮士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振华医院的医疗及医院筹建工作中。新成立的振华医院,病人多,门诊工作量大,与别处不同的是,振华医院员工的精神面貌,不论是医生、护士,还是后勤人员,都洋溢着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快,阮士怡被任命为医院“行政主治医师”,不仅负责门诊的医疗,筹建病房,培训年轻的医生护士,还要指导药房以原料药物为基础,按《协定处方集》(由前山东齐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编)配制内部制剂,剂型有片、粉、水、酊、膏、浸膏、油、浆等,范围涵盖内外用药,如:自制阿司匹林、硫酸镁、生理盐水、葡萄糖、颠茄合剂、西皮氏散Ⅰ/Ⅱ号等。很快,振华医院就初具规模,形成具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检验室、X线平片检查室,病床30张的综合医院。
振华医院的工作经历,使阮士怡不仅在内科常见多发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抢救急危重症的水平大大提高,更是在医院筹建、病房管理等方面显示出超出常人的才能。
1953年,阮士怡意识到心脏病,尤其是心衰,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故而对研究心脏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信心满满地开始了心衰的治疗研究。他开辟了一个六人病房,专收心衰病人,对每个病人细心观察,认真制定治疗方案,配合饮食等调理。半年多过去,阮士怡发现事与愿违,心衰病人的病死率极高,可用药物极少,眼看着病人备受心衰折磨,用药后病情反反复复,最终离世。阮士怡的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一度产生退出临床的念头。随后阮士怡转去做生理病理及药物研究方面的工作,想要在实验室里彻底弄清楚心衰等疾病的奥秘,急切盼望研究出疗效显著、能根除疾病的良药。从那时起,研发新药,造福人类,成为阮士怡追求的一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