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学术,循循善诱

一、助力学术,循循善诱

(一)重视传承,桃李遍天下

20世纪60年代,阮士怡承担起天津中医学院本科教学和师带徒工作,他一生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1979年,天津中医学院开设了研究生教育,阮士怡作为首批研究生导师,积极地投身于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中,他言传身教,把自己的科研思路、方法及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他经常嘱咐学生“要有创新思维,要勇于实践”。经阮士怡培养的13名研究生及数十名“师带徒”医生,后来在国内外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和教学、临床中均发挥着骨干作用,可谓人才济济。

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在随阮士怡学习期间,培养出卓越的科研能力,后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中医临床研究和中医药基础研究,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领军人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王化良对阮士怡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王学美在中药抗衰老、促智及抗胃肠道肿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何聪从事老年疾病的临床、宣传教育等相关工作,对中医药治疗痴呆进行深入探索。张军平承袭阮士怡“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和科研工作,以总结阮士怡治疗心病经验为起点,总结了津沽心病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搭建了中医药传承平台,对近年阮士怡提出的“育心保脉”理论思想进行了临床实践,以育心保脉法干预冠心病患者并获得良好疗效。韩煜以抗衰老为研究方向,将医学理论用于预防和对抗衰老领域中,将阮士怡抗衰老学术思想融入其所设计抗衰老保养的各类服务项目,更好地将中医对于衰老的认知以及中医药抗衰老的理念传播出去。李艳梅、祝炳华、段晨霞等在国外从事老年疾病的研究,为中医药防治老年疾病迈向国际做出贡献。徐宗佩从事中医药理论及古籍的研究。郭利平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工作。高秀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明中医方剂配伍的规律和科学内涵,为中药临床合理配伍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开拓现代药物发现和研发思路,丰富临床治疗学和制药学的内容,提高临床疗效。

“师带徒”学员中包括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马连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郭玉兰、马昭明、马广信、王竹瑛、马增华等,均是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之初的中坚力量。

进入21世纪后,阮士怡继续为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光发热。他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天津中医药大学首批传承博士后导师,指导、培养了李明、程坤、耿晓娟等中医药的新生力量。

(二)最值得骄傲的学生

2019年中秋节前的一个晚上,一位气度非凡的客人来到阮士怡家中。见到阮士怡,客人谦恭地问好:“主任!”阮士怡面带微笑,频频颔首:“伯礼!”看到随行的秘书一脸疑惑,阮士怡的女儿笑着解释,这是他们之间的习惯称呼。原来,这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前来探望恩师,而这套亲切又有趣的“见面礼仪”亦见证了二人长达40年的师生深情。1979年,张伯礼考取时任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阮士怡教授的研究生,从那时开始,张伯礼称阮士怡“主任”,阮士怡称张伯礼“伯礼”。阮士怡相继担任内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后成为受人敬仰的国医大师;张伯礼由学生,逐步担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最终成为当代中医事业的领军人物。时光荏苒,而两人间的称呼未曾改变过。

回忆起当年报考阮士怡的研究生,张伯礼仍是无限感慨。当时学校要求每一名导师只能带一名研究生,而阮士怡已选定了王化良。但张伯礼早已被阮士怡的儒雅气质、大家风范所吸引,认定阮士怡就是自己的导师,执着地坚决要求拜阮士怡为导师。当时的教务长李少川教授,多次耐心地向张伯礼推荐其他几位导师,均被其婉言拒绝。波折盘恒数月,最后学校作为特例,批准阮士怡带2名研究生,张伯礼如愿以偿地成为阮士怡的学生。谈起老师的恩情,张伯礼说最终生难忘的是老师对他在学术发展上的“放任”。关于毕业论文选题,阮士怡希望张伯礼从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或冠心病研究领域着手,这既是阮士怡的优势研究领域,也是张伯礼的专业方向,这个思路顺理成章。但张伯礼当时对舌诊着了迷,在选题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因为他在基层工作时,曾发现一个肝癌患者舌下有一块紫色瘀斑,甚为新奇,查遍古籍,却没有发现相关详细记载。历经数年观察,张伯礼自觉舌下诊查内容丰富,包括舌底质、舌底筋脉、舌底小脉络及斑点,均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为舌诊之补充,便想深入开展舌底诊的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张伯礼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导师提出了这个想法。阮士怡经过认真考虑,没有同意这个想法,他认为这个研究方向与专业不相符,有违规之嫌;另外,舌底诊没有先例,风险太高,万一不成功,将影响毕业。导师建议张伯礼重新认真考虑。又是一周的寝食难安、痛苦思索和艰苦抉择,多次沟通后,张伯礼仍难改初心。最终,阮士怡严肃地对张伯礼说:“我不同意你这个选题,但我尊重你的选择,只是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怕不能给你更多的帮助。你一旦定下来,就要认真地做下去,有困难我帮你,有问题我们商量。”几句话,让张伯礼眼含热泪,激动不已。阮士怡的包容、真诚、大度,让他一生难忘,也受益终生。谈到这一重要决定,阮士怡说:张伯礼眼界开阔、思维缜密、意志坚定,综合能力远超其学生身份。经过几番深谈,阮士怡认定张伯礼是匹难得的千里马,对其应该放开疆域,任其驰骋。

选定了课题,张伯礼在阮士怡的指导下,便开始查找文献、设计开题、人群流调、临床观察、试验研究、拍摄照片、统计处理、分析数据、写作论文等。课题涉及方方面面,工作量很大,经费却很少,要做实验还要协调关系,困难可想而知。张伯礼经常向阮士怡汇报课题进展,得到阮士怡的指导。部分患者要做眼底摄影,当时只有眼科医院开展了这项工作。因需要散瞳,病人不愿意接受这项检查,阮士怡亲自动员病人配合,又电话联系眼科医院领导,给予费用方面的照顾,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多年后张伯礼说:“没有导师的支持和帮助,课题是不可能完成的。”最后,当论文《舌底诊法研究——舌下脉络的观察与研究》完稿时,张伯礼听到老师最最温暖的评价:“这是一篇非常好的论文,我看都够得上博士水平了。”正是这次研究工作,让张伯礼参悟到科研的真谛,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品味了科研的艰辛,也收获了科研的乐趣。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张伯礼毕业后进一步开展了舌诊文献数据库建立,取得了大量的舌诊研究成果,为他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谈到对导师的评价,张伯礼引用《论语》中孔子学生颜渊对老师的评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三)灯光摇曳下的师徒情

1988年秋天的晚上,多伦道边,灯光摇曳,树影婆娑,一位老者和一位青年并肩漫步在人行道上。两人的身影和着灯光时长时短,两人时而轻声细语,时而凝重疑问,时而谈笑风生。这是阮士怡出完夜诊,弟子张军平陪他回家的温馨一幕。张军平回忆道:“每次出完夜诊陪导师回家,是我聆听导师教诲的特殊时光。”一路上,老师介绍天津的风土人情,分析临证医案精粹,细说诊治病人的体会与感悟。海河冬封春融,几度春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多年后,张军平主编的《国医大师阮士怡临证访谈拾粹》《国医大师阮士怡医案精粹》《国医大师阮士怡手稿集》出版发行,从不同角度系统展现阮士怡学术思想和临证医理,是研究传承阮士怡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成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7年,张军平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中医学院,成为阮士怡的研究生。张军平初入医学研究之路,对现代医学的实验设计和基本技能一头雾水。他在阮士怡的指导下,开始从血管内皮细胞着手,探索中医药抗衰老的机制。阮士怡认为,血管老化是机体衰老的根源,若能保护好血管,脏器的营养灌注与废物排泄就一通百畅,人人长寿也就不是梦想了。从事细胞学研究工作是非常艰辛的,张军平先后通过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球基底膜细胞等开展了实验研究。1988年冬天的一段时间,实验极其不顺利,张军平就住在细胞生物学实验室,昼夜观察。由于长期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大,营养及睡眠严重不足,张军平濒临崩溃。阮士怡及时察觉到问题。一天早晨7点刚过,阮士怡穿着长长的棉大衣来到实验室,帮张军平仔细梳理实验的各个环节,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难点,查找这些难点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并带来麦乳精、鸡蛋等营养品,要求学生保证基本的休息和营养。看着阮士怡肯定的眼神,张军平一扫颓废之状,重新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后期的研究工作虽也有磕磕绊绊,但随之而来的问题都逐一解决了。硕士阶段掌握的操作技能和树立的坚定信念,成为张军平日后工作中敢于直面各种困难的动力源泉。

张军平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1990年,医院从多伦道旧址搬迁到现在的鞍山西道314号。随着医院规模扩大和学科三级分化,医院成立了内科部,后期又分为内一部和内二部,乃至内科管委会。虽分分合合,张军平一直随阮士怡在心血管科、老年病科工作,长期随阮士怡查房、出门诊、做科研。先后完成了“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降脂软脉灵I~IV号方药防治冠心病研究,“益肾健脾、涤痰复脉法”方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涤痰强心法”新生脉散片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补肾抗衰片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等课题,成为阮士怡学术思想的重要传承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