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察微,探诊病思路
(一)心-脉-血论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思路
心-脉-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中医学中,心主血,具有生血和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心主脉,具有统摄调节脉道的作用;心之滋养,又有赖于脉道通利,血液的滋养。阮士怡教授结合冠心病的生理病理,认为血浊大量产生阻塞脉道,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其中,血浊是冠心病的始动因素,脉道不畅是冠心病发病的核心病理改变,其最终结果是心失所养,因此,在立法处方上也应当从这三方面入手。从“心-脉-血”的角度,对阮士怡教授从脾肾论治冠心病这一思想做系统阐述。
1.血浊为冠心病的始动因素
血液的变化,如血脂、血糖是影响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医学将血液中不能为人体供给养料,反而容易引起血液流动不畅或沉积于脉道而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的物质称为“血浊”。血浊形成的原因很多,如劳逸失度、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过多、平日运动量少等。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生活习惯极大地增加了脾胃运化饮食水谷的负担;嗜食肥甘厚味则阻碍脾胃运化功能,使得水谷不生精微反化血浊;过劳而致脾气虚弱不能充分运化水谷而成血浊;少动而使人体气机不利,阻碍脾气的转运功能,进而成血浊;长此以往,血浊停滞于脉,则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关于血浊的治疗,阮士怡教授认为既要考虑血浊的成因,也要考虑血浊的排泄。血浊的成因主要是脾失健运、痰湿内阻,那么治疗上就要健脾以助运化,从源头上减少血浊的产生,同时要注意健脾与利湿兼顾,利湿以助排浊;《黄帝内经》云“浊阴出下窍”,血浊的排泄也要经脾之通调水道,肾与膀胱之气化作用,从下窍而排出。因此,肾的排浊对血浊的排泄起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对血浊的治疗当健脾利湿、益肾排浊。故治疗上,阮士怡教授常选用健脾利湿之茯苓与泄肾浊之泽泻。茯苓健脾利湿,导浊生津,以此增强脾运,使血浊得以运化,而不停于脉道。泽泻,去旧水,养新水,“去脬中留垢”,有降胆固醇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此二药从脾肾着手,既减少血浊之生成,又促进血浊之排泄,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2.脉病为冠心病发病核心
血浊是冠心病的始动因素,但是血浊最终能够引起冠心病,主要是因其能够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而附着于脉道,使脉道不畅,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冠心病。对于脉道不畅这一因素,多年来,中医更多地强调活血化瘀之法,认为血瘀是造成冠心病的根本所在,血活方可脉畅,也才能使心肌的供血恢复。而阮士怡教授在看待冠心病症结方面,借鉴了西医对冠心病的研究和认识,与前人的从血论治不同,阮士怡教授更强调从脉论治,并认为“脉病”是冠心病的核心所在,是引起冠脉病变、发生心血瘀阻、导致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上强调首先从脉论治。
阮士怡教授认为脉道受损与人体正气不足密切相关,他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血脂升高虽然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但血管内皮受损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若人体正气充足,内皮细胞就不易受到高脂的损伤而进展为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补益正气、改善血管内皮的抗病能力就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提高冠状动脉的抗病能力?阮士怡教授认为冠心病是增龄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人体的衰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中医学理论中肾气不足导致衰老的学说一直被人们所认可,据此阮士怡教授提出以补肾之法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在用药方面,阮士怡教授注重阴阳双补,再根据患者症候有所侧重,常用五子衍宗丸化裁而成三子补肾养心汤,该方由女贞子、枸杞子、五味子组成,其中女贞子、枸杞子补益肾精,五味子补心血而敛心气,三药合用能补肾而养心,且方中药物均具有降脂、稳定斑块的作用。温补肾阳则仿二仙汤之意,以淫羊藿、巴戟天为常用药物,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形成新二仙汤,以温肾而助元阳,方中药物有抗氧化、抗凋亡的作用。二方合用,随证加减,平调肾之阴阳,以期通过补肾抗衰之法,保护脉道完整通畅。
3.心为冠心病疾病的本脏
冠心病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位在心,无论其证候是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阻心脉,还是气阴两虚,最终都会引起心之本脏的病变,而出现胸痛、胸闷等心病的临床症状,故言其病位在心。结合西医学,心即心脏,冠状动脉发生的功能或结构变化均可导致“心失所养”,影响心肌供血,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等病理变化,进而出现“心”相关的症状。因此,补心养心使其抗缺血缺氧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就是减轻心肌缺血所引起症状及病理变化的重要方法,能够防止因长期缺血所引起的心肌重塑,对改善冠心病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阮士怡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育心之法,以此来改善心失所养的病理状态。所谓育心,即含有养育、生长、生发的意义,其法不同于养心,并非单纯的补养,同时还应顺应心的生理特性,即“心为阳脏”,故治疗上要注意宣通阳气。因此,育心法是补养心气、宣通心阳、涤荡胸中痰滞的多法结合,其中补养心气为基础,宣通心阳为根本,涤荡胸中痰滞为宣通心阳之辅助,诸法合力以达到育心之目的。主要包括补益心气的党参,宣通心阳的桂枝,以及“洗涤胸膈中垢腻”(《本草衍义补遗》)之瓜蒌。党参,性平和,润燥合宜,能“鼓舞清阳,振动中气”(《本草正义》),有耐缺氧、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桂枝,性温,能温通心阳,助阳化气,能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瓜蒌,润而不燥,有抑制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此三药相辅相成,互为呼应,共奏育心之功。
(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探讨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是由阮士怡教授秉承《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病必求于本”等理念创造性提出的用于心系疾病治疗的根本大法,蕴含着“未病先防”“寓防于治”“防治结合”的战略思想。从内皮保护和斑块逆转角度入手,以现代医学理念为支撑,深入探讨“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的理论内涵和起效机制。
1.益肾健脾,固护内皮筑藩篱,“防”重于“治”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增龄、衰老相关的退行性病变 最新的一项纳入10885位观察者的长达11年随访的前瞻性研究,证实在排除年龄自然增长的情况之外,过早出现斑秃、白发、面部皱纹、耳垂折痕等衰老标志,其10年缺血性心脏病的绝对风险显著升高,且随表观衰老标志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关于增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的问题早已受到关注,2003年由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发布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指南》已明确将年龄列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随着年龄的增长呈进行性加重”。但更确切地说,需要我们付诸努力的是如何延缓衰老,因为年龄的增长无法逆转,衰老才是一切老年病的根源,增龄也是因为导致了衰老才被我们作为危险因素对待。陈可冀院士倡导要“老得好”“健康/成功老年化”,“老得快”“老而衰”才是病变的土壤。归根结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起始于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所伴随而来的功能障碍。内皮衰老分子层面的证据已在体内被揭示,有研究者发现人体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表面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呈强阳性,经免疫组化鉴定为内皮细胞,而在病变轻微的乳内动脉却没有此现象,提示内皮衰老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衰老是一个连续非匀速的递进性过程,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即已开始,大体表现为易受损和难恢复的状态。增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等均可加速内皮复制性衰老过程,表现为端粒进行性缩短、保护性自噬减弱、ROS聚集、炎症激活、NO信号系统受损等。同时,内皮前体细胞(EPC)因伤、老耗竭导致内皮修复和血管再生能力低下;衰老信号通过exosome、microRNA等媒介又可在邻近细胞间通讯传递,反馈性放大衰老的进程。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皮薄弱,即使正常的血液成分也可能成为粥样硬化病变的促发因素。
(2)内皮功能障碍触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生”和“变” 以NO生物利用度降低为主要标志的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环节,也是斑块进展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键促发因素。内皮损伤常常在血管壁发生影像学检查可见的大体形态学改变之前已长期存在,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证实,伴有内皮功能障碍的冠状动脉节段,在疾病发生早期即已出现内膜巨噬细胞浸润和滋养血管增殖等微观结构的改变,并且在以后的进展中,伴功能障碍的冠状动脉节段,斑块内坏死核心及钙化区域的面积明显高于内皮功能正常部位的斑块,具有典型易损斑块的组分特征。内皮损伤是脂质浸润、炎症激活、血小板活化等所有病理过程的先导。目前广泛开展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虽能有效地开通罪犯血管,增加缺血区心肌氧供,但并没有改善患者的体质状态和病机本质,无法阻断新发斑块的形成,并可能因再内皮化延迟出现支架内血栓等额外的心血管风险,且手术相关的微循环障碍可持续12个月之久,表现为微血管内皮受损,血流速度储备下降,心肌持续灌注不良,最终导致严重的心室重塑。由此可见,内皮功能障碍是一种早发性、系统性改变,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全程,既是病变产生的先导,也是催生不良质变的引线。一项纳入618例无明确心脏病史为观察对象的前瞻性研究,随访(4.6±1.8)年,伴与不伴肱动脉流体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障碍者,未来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分别为15.2%和1.2%,进一步明确了内皮保护在预防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关键作用。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尽早行PCI术无疑是确保再灌注疗效的明智之举,然术后持续存在慢性内皮功能障碍者与远期死亡率增加显著相关。所以,冠心病进程中的任何阶段,固护内皮的任务均不可忽视。
(3)益肾健脾固内皮,不厌“早”和“长” 近期公布的医疗健康大数据显示我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未富先老”是我们的典型特征。身处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与日俱增的工作生活压力促成了熬夜、吸烟、少动等不良习惯的形成,使得许多中青年人“未老先衰”,而血管作为人体衰老的一面镜子,在目前的医疗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近几十年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多基于斑块本身,如脂质浸润、免疫炎症,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不断受到临床实践的冲击和挑战,诸如强化他汀治疗后仍广泛存在的残余风险及相当一部分与高胆固醇血症不相符的不良事件;甾体/非甾体抗炎药、炎症因子特异性拮抗剂在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方面未能获得满意结果等。人们开始关注影响斑块形成和心肌灌注的微环境——血管稳态,这种观念的转变与中医“治病求本”不谋而合。内皮细胞如血管之藩篱,其功能正常是血管稳态的基础,藩篱坚固则脂无所入,病无所生。所以固护内皮,保持其生命效率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根本策略。自古脾肾虚弱论是人体衰老的本质,《景岳全书·脾胃》云:“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肾藏精,脾生血,二者是人体生命效率的主宰,血管衰老作为整体衰老的一部分,自然该从培补脾肾入手。而且鉴于内皮损伤/衰老的早发性、贯穿性,益肾健脾法应早使用、长维持,才能防患未然,时时固护,时时修复。辛效毅等根据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相似此类,提出“肾脾—脉与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轴,强调脾肾之精与血、脉、多能干细胞等组织和细胞层面的密切联系。团队前期基础研究证实“益肾健脾、涤痰散结”之补肾抗衰片能通过Rho/ROCK途径改变内皮物理架构减小其通透性;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的内皮细胞凋亡(尚未发表)及抗氧化应激等机制维护内皮稳态,部分验证了益肾健脾在内皮保护中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关于益肾健脾法延缓内皮衰老(对端粒酶活性影响)、调节内皮祖细胞数量及修复活性等机制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2.涤痰散结,消除积聚利脉道,“防治”并重
(1)痰浊积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变化 平素嗜食肥甘,困阻脾胃或脾肾渐衰,无以运化水谷津液,致水湿不化,聚而为痰,壅阻脉络,日久碍血酿毒,成积成痈。古有“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说,痰浊随气升降,是有形积聚形成的基础,与现代医学脂质浸润学说一致,不良脂质成分通过薄弱受损的内皮沉积于内膜下,被氧化修饰,继而启动后续的炎细胞募集,巨噬细胞增殖泡沫化、脂质坏死、纤维降解等促发斑块破裂的病理过程,也是由痰致瘀生毒的具体体现。痰浊既是病变形成早期的重要病机,也是导致斑块易损的关键环节。在增龄衰老的过程中,脾肾输布水液功能减退,痰浊内聚是一种普遍现象,起初可能仅表现为系统性代谢失衡或局部可逆性脂质条纹的形成,日久则因局部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反应演变为包含平滑肌增殖、巨噬细胞浸润、胶原重构等在内的有形复合性病变。资料表明血浆及斑块内高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斑块不稳定的强力预测因子,其直接促凋亡作用及细胞膜表面清道夫受体介导的自噬减弱和炎症级联放大可能是主要机制。
(2)涤痰散结,以利脉道,稳斑块 从生理层面上来说,痰浊内生是人体衰老过程中脾肾亏虚的自然产物,张景岳云:“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培补脾肾、涤痰散结可有效减少痰浊的产生及在血管壁的聚集,改善机体代谢状态,具有预防意义;而病理层面上,沉积于内膜下的痰浊瘀结,尤其是形成管腔的阻塞性病变时,往往因过氧化微环境继续发展为溃烂、破裂斑块,造成急性血栓事件。虽然目前消退斑块不是笔者治疗的目的,但是对于富含脂质的不稳定性软斑块,通过降脂、中药涤痰软坚散结等仍有望缩小斑块面积,促进斑块塌陷。邓志刚等用软坚散结方(鳖甲、三棱、莪术、枳实、制胆星、石斛)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个月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大小均有消退趋势,结果不逊于西药辛伐他汀组。大脂质池是所有斑块组分中最具促栓活性的标志性物质,笔者所熟知的强化他汀治疗或者外源性补充HDL、apoA-I均可通过促进脂质外排、减轻斑块内脂质负荷以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脂核缩小造成的总斑块面积的消退并不足以解释获益的全部,伴随着斑块内脂质成分的外流,SREBP/CCR7通路介导的巨噬细胞迁出能通过减轻其增殖活化所带来的炎症放大、基质降解和平滑肌凋亡等易损因素,从组分改变上促进斑块稳定。因此,推断涤痰散结法在消脂的基础上,还可能通过抗炎、增加纤维帽厚度等多环节起效,达到消退和稳定斑块的作用,目前还在进一步验证中。近期研究证实补肾抗衰片能够上调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肝脏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表达,促进胆固醇逆转运,而关于其抑制斑块内NF-κB不适当激活,抗炎以稳定斑块的相关机制早已明确。
(三)育心保脉理论调治冠心病危险因素探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不仅在于心脏本体的病变,也与其他脏腑功能是否正常息息相关。中医学以“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基本理论,在心系疾病中强调“神明之心”与“君主之心”的协同调治。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心主血脉是以脉道为其气血运行之通路,故血脉畅通既是心主血的保证,又是心主神志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目前易损患者、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心肌成为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因此,冠心病已从原有的疾病治疗转向预防、调护。阮士怡教授在“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下,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提出“育心保脉”理论,是中医治疗心系疾病从强心、养心向育心的转变。
1.育心保脉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1)物质基础——心主血脉 《素问·痞论》云“心主身之血脉”,故言心为血脉之主,心气充盛,则血和脉充,仓廪实,府库充,诸脏腑皆受其养。心脉、心血互为体用,心之体为脉,心之用为血,二者是“心主血脉”行使正常功能的决定因素。
(2)功能基础——心藏脉,脉舍神 通过经脉的联属而联络脏腑百骸,传达神气以主持意识思维情感活动,而血脉亦充养心神,以维持神气的健运,通过经脉和血络的联系共同完成心藏神和心主血脉的功能。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形神之间,神有支配和主宰形体的作用,而血与脉是心主神的物质基础。
(3)“心-脾-肾三脏一体观”的发展 脾肾两脏为先后天之本,是冠心病发病过程中涉及的主要脏腑。脾肾不足则精不能化气,气不能化精,化源不足,脏腑功能紊乱可产生血瘀、痰结等致病因素。在中医学“上工治未病”“治病必求于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理论指导下,阮士怡教授遵从经旨,形成“心-脾-肾三脏一体观”,指导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治疗,提出“益肾健脾、涤痰软坚散结”防治动脉硬化,防与治相结合,标本兼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机体在不同证候阶段呈现不同特点,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心系疾病从各种危急重症转为非阻塞性冠心病,其治疗理念也发生了强心-养心-育心的转变。
《灵枢》有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强调心之体对于调节全身的重要性,从而将治疗重点放在“强心”,采用温补心阳兼益气方药,强心之体则达到五脏六腑之主安。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期后,心之气血亏虚,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夫脉者,血之府也”,脉道空虚,则致脉之渗透灌注、贯通营卫、津血互渗之用病变,宜采用养心和脉方药,使心血脉和。慢性心系疾病-非阻塞性冠心病成为原有冠心病进行性加重的关键因素,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影响着非阻塞性冠心病的发展。五脏神从属于心神,脑之元神统帅五脏诸神,脑神与心神的关系为脑神统帅着心神而共同协调诸脏,在心脑的控制调节下,维持着人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性。五脏之神整体协调作用是“脑心之神为常”的先决条件,心脑神与五脏之神在生理上互为寄托,在病理上互为结果。在“形神合一”整体观念下,心系疾病强调“神明之心”与“君主之心”的协同调治,采用育心即脑心同治、调心安神,使“心之和,脉之畅,神之安”。
总之,在“心-脾-肾三脏一体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冠心病形成前期注重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提升了治未病的地位,将疾病的治疗窗提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育心保脉”理论。
2.育心保脉理论的现代医学认识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心者,血脉循环之枢机也。”心主身之血脉,由心而出的血液在心气的推动和调节下运行于脉中,将营养物质输布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并将营养代谢后的废物带走,血脉和利则心藏神功能安和。因此,在“心-血-脉-神”共同维系下达到大、小、微循环的血管稳态。血管稳态是指血管功能或结构处于平衡状态,血管稳态平衡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血管失稳态后导致血管重塑,而血管重塑是血管针对长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适应性过程,也是许多血管及循环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
血管失稳态发生后,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可通过调节血管发生适应性改变与修复,恢复血管功能与结构的稳态即生理性重塑,而失稳态后的病理性重塑不仅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也与代谢、神经、运动等多个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管失稳态后在血液损伤方面出现血糖、血脂、血黏度、血流动力学等的改变,在脉道损伤方面会导致血管炎症、动脉血管张力及舒缩功能异常、动脉内膜下炎症细胞浸润及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等病理改变。
3.冠心病危险因素
(1)易损患者 2003年国际心血管专家联合提出了“易损患者”这一概念,并指出其是因斑块、血液、心肌的损伤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是冠心病易损患者。中医学“未病”思想正是“易损患者”的反映,治疗冠心病易损患者就是从治未病理念出发,积极进行冠心病的调治。《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同时“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以看出心脏本体在心主血脉与心主藏神功能方面的地位,而精神思维意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心脏本身发挥功能。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精神心理活动异常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冠心病发生。
(2)易损斑块 是一种易于形成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主要包括破裂斑块、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病变。心主血脉,在脉管通利、血液充盈前提下,通过心气的推动可以引起脉道的舒张与收缩、调节心脏的搏动,脉道血管壁内皮功能的损伤则可形成斑块,最后发生心血管事件。因此,斑块的稳定与心脏本体的结构功能相关,也与脉道的结构功能密切相关。
(3)易损血液 是指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成分的异常。心有主血和生血的功能,心气充足则血液充盈,同时可以濡养脉道,如血液生成不足则心之功能难以发挥,运行不畅则成瘀血;血液成分异常会出现各种炎症因子、血脂成分异常、血小板聚集等。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最终都会导致血管壁的损伤、斑块的形成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4)易损心肌 是指由于心肌代谢、周围血管及神经异常出现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在既往冠心病基础上会导致缺血性易损心肌,而心律失常和心肌电生理异常会导致非缺血性易损心肌。机体糖代谢异常可以影响心肌能量致心肌细胞死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致心肌敏感性增强。心肌损伤会影响心功能,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心主血脉及心藏神的功能改变。
4.育心保脉理论下调治冠心病危险因素
(1)调气和血、养心安神调治易损患者 调气安神这一治法在脏腑中主要体现为脑和心,因此,可以将此治法概括为“脑心同治”。冠心病疾病发展后期处于血管病理性重塑过程,此过程中如果调治不当,疾病会继续发展。同时,由于疾病的长期演变会给患者精神方面带来影响,所以应该重视神的作用,同时兼顾心与血脉。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情绪障碍性疾病,如焦虑、抑郁等。冠心病患者抑郁的发病率可达50%以上,其中重度抑郁可达20%。进一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硬化是抑郁的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可使部分血管性疾病患者具有抑郁易感性,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抑郁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及病死率上升,二者有密切联系。“络损神伤”为中医学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契机及切入点,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稳斑通络、活血化瘀调治易损斑块 血管失稳态中期导致气滞或气虚阻络,络失濡养,络脉拙急,络道干涸。溢于络外之血不去,脏腑失养;瘀于络中之恶血不去,新血不生。治当以活血化瘀之品祛瘀生新,同时不忘濡脉、养脉。以血脉同治为原则,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改善血管重塑、维持血管结构,改善血栓前状态。总之,可以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稳定易损斑块来达到调治易损斑块的作用。
(3)化浊解毒、和血畅脉调治易损血液 易损血液是发生冠心病易损斑块的异常血液状态,可导致斑块破裂,从而导致冠心病从稳定期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展。易损血液从血液指标而言是脂质代谢的异常,当与中医学“浊毒”之邪相似,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异常来改善易损血液状态而防治冠心病。浊毒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代谢产物化生病理产物,应予浊毒以通路,当以化浊解毒、和血畅脉之法调治易损血液。
(4)益肾健脾、调气养血调治易损心肌 易损心肌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结构的改变,并伴随出现心脏电生理异常。心肌本身的异常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和心功能。在治疗上,应着重于维系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保持气血的充盈、流畅和平衡。致病因子侵犯心肌,势必首先影响气血失和,循行受阻,造成心之体失养,导致心功能低下,进而出现功能失调并引发病变。心是生命活动的本体,重视血管失稳态后对心脏的损伤,心功能的正常化必须在脾和肾的协调下完成。
(四)育心保脉理论辨治冠心病临证思路
缺血性心脏病非单一机制发病,有效心肌血流灌注决定了预后。阮士怡教授在“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指导下,创新性提出“育心保脉理论”。结合冠心病不同时期病变特点,形成了斑块形成期益肾健脾、斑块易损期软坚散结、心脏康复期益气养阴为核心的具体辨治体系。最终达到护心之本、祛心之邪、强心之体的目的,以期为冠心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提供序贯性方案。通过临床随证施方,疗效显著。
1.育心保脉理论在冠心病中的科学内涵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由于反复受到血液冲击,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内的各种代谢产物及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刺激,而发生的一系列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增殖、血管重塑等病理过程。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不断加速进展,在多重危险因素影响下,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后,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冠脉血运重建治疗,虽能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但不能全面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4~5年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等不良预后的概率未能明显降低。在长时程缺血状态下,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自身对缺氧的耐受能力降低及心肌能量代谢障碍,造成心肌细胞稳态失衡,引发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纤维化等一系列心室重塑改变。因此,单纯地解除血管狭窄只是解决显性的病变,对慢复流、无复流、慢性非阻塞性病变等缺乏干预,对狭窄解除后的心脏康复亦缺少持续关注。从中医整体观及个体化诊疗优势入手,能为冠心病多维影响因素提供有效治疗策略。
心是生命活动的本体,五脏六腑之大主,化赤以生血脉,养百骸,主“动”,推动血液运行,温养全身,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脉是生命活动的载体,行血气而营阴阳,能量交换通道,主“达”,主气化以行血,并主导营卫之气弥散。血随脉行,灌溉脏腑百骸,濡养全身;同时,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皆与脉之畅达相关,心脏有序、有效地搏动是保证血脉运行不息、如环无端的根本。慢性心肌缺血,则脉失濡养、脉气壅滞,脉失畅达;血病及脉、血脉共病,心体失养;无以化赤生血,濡养失职。最终导致脉失和畅、心体失养的反馈加重过程。
在现代慢性疾病谱改变及“上工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结合“心-脾-肾三脏一体观”学术思想,阮士怡教授十分重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保护血管壁为主的治疗理念,与葛均波院士的泛血管医学、吴以岭院士的中医络病学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以心之体、心之用为病机核心,创新性地提出了“育心保脉”理论,将冠心病治疗策略转为预防、调护为主。因此,该理论从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的整体出发,以心肌细胞为中心,以心肌微灌注、心肌缺氧耐受、心肌微环境、微血管痉挛等为突破点,形成冠心病序贯治疗方案,以期解决心肌缺血的核心问题。
2.育心保脉理论指导下的冠心病治法概要
(1)育心重在通心阳、培心气 这里所谓“育心”,不局限于养心,而是兼具养心和使心生发、生长之意;既滋养心之气血,又助心之生长生发,以延缓心之衰老。就现代医学角度而言,育心的目标在于增强心脏本身的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提高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育心之法主要针对心的基本功能,对不典型冠心病症状,或已罹患冠心病出现心功能受损、心肌舒缩功能不良等,均有一定的疗效。治法主要包括通心阳、化痰滞、培心气。
①通心阳:《金匮要略心典》“胸中阳也,而反痹,则阳不用矣。阳不用,则气之上下不相顺接,前后不能贯通,而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等证见矣……阳气失位,阴反得而主之”,明确地提出胸痹当以通心阳为要,而非温补心阳。心阳的重要功能是温通全身血脉,温为心之本性,而通则为心之功能正常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用药方面,阮士怡教授擅用桂枝,一则取其通阳利脉,一则取其通阳利水,既能缓解胸痹的临床症状,又能延缓心室重塑的进展;薤白功用与桂枝相似,常于散壅消郁,两者合用以期通心阳、消胸滞。
②化痰滞:《金匮要略心典》“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耳”,阳气痹阻是胸痹的重要成因,若阳气痹阻,温通失煦则血脉凝涩,心脉失养,则发为胸痹心痛。故治疗上除应考虑通阳外,还应适当加以豁痰化浊之法,以除胸中痰滞,方能使胸中阳气得以舒展。用药方面,阮士怡教授善用瓜蒌,取其化胸中痰滞之意。
③培心气:血液在脉中循环不息,不瘀不滞,全赖心气之推动。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培补心气,以使心气充足,使其恢复帅血运行之功能,达到血脉流畅的目的,则可使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无处停留,则会减少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机会。用药方面,阮士怡教授常用黄芪取其补益一身正气的作用,正气强则邪气无所侵。党参补中气而不燥,鼓清阳而不热,其药性平和,故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培补心气。
(2)保脉重在舒脉、和脉、畅脉 这里所说的“保”,即是保护,也是抚育的意思,旨在保护脉道的同时又激发血管新生,从而维持血管生理功能。保脉的目标在于保护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进而维持血管稳态。具体治法主要包括调气舒脉、清热和脉、化浊保脉。
①调气舒脉:气机不畅,气行郁滞,气郁而血行不畅,瘀血乃成,发为胸痹心痛。在冠心病发病前,很多患者就已存在气机郁滞、心脉挛急,心脉拘挛日久,导致痰浊瘀血停留于脉道,症见背胀痛、窜痛、胸胀痛、胁痛等气滞表现。故调气舒脉是冠心病未病期的重要治法。用药方面,阮士怡教授于理气药中选香附、郁金、枳壳三品以调气舒脉。
②清热和脉:《诸病源候论》曰“其痛悬急懊者,是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阐明阳气郁久成热致心痛的病机。《医林改错》中“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就明确指出热邪可以煎熬致瘀。可见,冠心病的病机不仅是阳虚、寒凝、血瘀,还应包括火热煎熬治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冠心病的进程,且结合目前认识,清热解毒药对延缓冠脉病变有积极作用。所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加入清热解毒之药以缓解痰浊、瘀血对脉道的损害。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常用白鲜皮和虎杖两味药。阮士怡教授从“比类取象”方法入手,认为内皮损伤可与皮肤损伤相联系,故在皮肤科常用药中选白鲜皮一味,以期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陶弘景谓虎杖“主暴瘕”,这里的“瘕”即我们常说的“瘕聚”,为气聚而成,这与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痉挛而非斑块,有着相似之处。
③化浊保脉:浊邪重而黏滞,秉湿邪之性,血浊日久不得清化,津液正常循行必然会受到影响,聚而成痰,而痰饮停聚不行又可加重血浊病理状态。血中秽浊积聚,久则变“稠”变“黏”,进一步发展则阻塞脉道,形成“痰瘀互结”。阮士怡教授认为浊邪是冠心病发展中的危险因素,其产生与脾失健运、浊毒不能正常排泻有密切关系。因此,用茯苓恰好兼有健脾和利的功效,是祛除血浊的主要用药。泽泻也是常用利水之品,李杲谓其能“去脬中留垢”,取其利水、泄肾中浊气的功效,与茯苓同用则是从血浊形成之脾、和血浊排泄之肾分别治之。
3.育心保脉理论指导下的冠心病分阶段论治
(1)斑块形成早期——“益肾健脾”护心之本 在斑块形成早期,以血液-血管功能失衡为主,病变主要在血、在脉,病机表现为脾肾亏虚。阮士怡教授认为中医“治病求本”,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受脾肾二脏影响最著,故冠心病的治疗应当以脾肾为本。若肾精充足,脾气健运,瘀血、痰浊则难以附于脉道,就不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如《医林改错》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停留为瘀”。因此,阮士怡教授主张以“益肾健脾”法贯穿冠心病防治的始终,常用脾肾同治方:槲寄生、牛膝、仙茅、淫羊藿、炒白术、酒萸肉。
(2)斑块易损期——“软坚散结”祛心之邪 斑块易损期,以血管失稳态为主,病变主要在脉、在心,病机表现为脉失畅达。血管内壁形成的斑块,其为有形实邪,即中医所说的“积”。“积”直接影响了脉道的畅通,故在心发为“不通则痛”。阮士怡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软坚散结”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病环节中,防止斑块形成与延缓斑块进展是该病治疗的关键。在既往的中医学理论中,其发病机制主要着眼于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心脉,立法处方多着眼于行气活血、化痰逐瘀。《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阮士怡教授以此立论,处以软坚散结之法。常用四味软坚方:海藻、昆布、夏枯草、浙贝母,临证用药变化灵活。
(3)心脏恢复期——“益气养阴”强心之体 以心脏功能失衡为主,病变主要在心,病机表现为心体失养。若心气不足、心阳虚衰,则不能鼓动血脉,运血无力,血行缓慢;阴血虚弱,则血脉失于濡养,脉络不通,久之则使痰浊瘀血胶固于脉壁,形成脉中癥积,发为胸痹心痛。故“益气养阴”中,“益气”可调整机体的气机,促进血液的运行,将痹阻之脉疏通,改善冠脉循环,进而使心肌氧需平衡;“养阴”可以扶正、生津,津液得复,则心脉失养得以改善,心肌缺血得以补偿,缺氧得以纠正。常用三子养心汤:枸杞子、五味子、女贞子、绞股蓝、炙鳖甲。
4.小结
阮士怡教授认为,冠心病的始动因素在血中之浊、痰、瘀,而病变在脉、在心,他创新性地提出“育心保脉”理论,突破了单纯以“狭窄”为导向的治疗局限,从稳定管壁斑块、改善血管舒缩功能、调节新生血管、增加心肌缺氧耐受度等不同维度出发,形成冠心病预防-治疗-康复的序贯策略。通过通心阳、化痰滞、培心气,维系心之功用;调气舒脉、清热和脉、化浊保脉,调护血管稳态。同时,在冠心病不同时期强调益肾健脾固心之本、涤痰散结祛心之邪、益气养阴强心之体,在临床随证施方,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
(五)防治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诊疗思路
心房颤动(后文简称为房颤)是临床难治性心律失常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射频消融术因具有恢复窦性心律、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房颤的治疗。由于房颤涉及心肌电生理改变、心肌病变、心内外膜激动差异等病理变化,起病机制较为复杂,射频消融术难以尽除病因,导致术后房颤复发率高。此外,术后抗凝治疗带来的出血风险与预防重要脏器栓塞的获益难以平衡。有研究发现,射频消融术并不能改善房颤患者预后。因此,患者对射频消融术的满意度大大降低。阮士怡教授临床防治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经验丰富,诊疗思路具体如下。
1.射频消融术前———固本有益
(1)术前房颤患者特点 房颤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主因心之气血阴阳亏损或痰瘀阻滞心脉导致,有虚实之分。阮士怡教授临证发现,被建议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多以虚为主,从人群特点而言,多为药物控制不佳、病程长的患者。此类患者房颤长期反复发作,最易耗伤心阳,扰乱心之气血。心阳不足,搏动乏力,易受外邪引动,发为房颤;心之气血失稳,气不能行血,血难以载气,心体失养,悸动不安。因虚而颤,因颤而虚,如此反复,最为难治。从临床症状而言,除心悸、胸闷外,此类患者多见气短乏力、善恐易惊、失眠健忘、形寒肢冷、纳呆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虚象。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主一身血脉,心之本体虚损,一身虚象毕现。房颤虽可由实邪引发,但迁延不愈者多为虚证。阮士怡教授提倡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补金石草木所不及。他认为对于难治性房颤,在符合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应鼓励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前针对脾肾运用中医药对患者进行调护,可有效防止术后房颤复发。
(2)“益肾健脾”理内虚 “治病求本”是临证诊疗遵循的基本法则之一。在此基础上,阮士怡教授认为辨治疾病抓住主要矛盾是关键,病证结合,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所求之“本”各异,可涉及病因、病机、病位等方面。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患者“虚”之本责之脾肾亏虚,“虚”之标在于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脾肾化藏先后天之精,输布充养周身。心之血脉,赖以脾肾之精的充养。对于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患者,采用益肾健脾法,使心之气血阴阳得充,是阮士怡教授重视脏腑辨证的体现。对于药物难治性房颤患者,理“虚”之标,温心阳、益心气、补心阴作为常规治法广泛应用,但难以获效。理“虚”之本,益肾健脾作为姑息治法,虽仍然难以避免行射频消融术,但术前益肾健脾,先天元气得守,后天气血化生有源,令纳可、寐安、二便调,改善气短乏力等机体内虚状态,可提高机体抗损伤能力,使术后心之血脉得以迅速充养,减轻术后虚象,避免术后近期出现虚瘀交杂的病机变化。
(3)用药特点
①注重平衡阴阳:人体衰老的过程其实质是阴阳的逐渐失衡、亏耗的过程。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本,理内虚当从滋肾阴、温肾阳入手,令机体阴精、阳气充沛,阴阳达到新的平衡。阮士怡教授临证阴阳同调,常用仙茅、淫羊藿、杜仲、桑寄生、补骨脂、肉苁蓉温补肾阳,用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龟甲滋补肾阴。仙茅、淫羊藿取二仙汤之意,常相伍而用,温肾阳之力较强,可改善男性性腺功能,促进睾酮分泌,还可延缓卵巢功能早衰,常用于腰膝冷痹、遗尿等肾阳亏耗明显者;杜仲、桑寄生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具有降血压、抑制血管炎症作用,常用于腰膝酸软乏力或阳虚型高血压病者;补骨脂性温,可壮肾阳、温脾阳,常用于脘腹冷痛、夜尿频多、遇凉则大便稀溏者,其含有的香豆素类成分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栓风险。常采用经方、验方中的几味主药或配伍精当的药对,如女贞子、墨旱莲实为二至丸,同用则强肾阴倍效,用于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健忘等肝肾阴虚之症;女贞子还与枸杞子配伍,可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是滋阴而利脉道的良药,常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膜增厚者。龟甲是阮士怡教授所使用的为数不多的血肉有情之品,因其滋阴的同时又可潜纳浮越之阳,是平衡阴阳要药,对心虚惊悸、失眠有较好疗效。
②健脾宜轻灵:健脾药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提高机体抗病、抗损伤能力。脾主运化、脾气升清均是轻灵的表现。药物与食物相同,都需要通过脾的运化而输布周身,药物本身滋腻重浊也会阻碍脾之运化功能。因此,阮士怡教授提倡采用轻灵之品健运脾气,常用健脾药有绞股蓝、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绞股蓝可补脾虚而不滋腻,常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食少者,绞股蓝中所含的绞股蓝皂苷A可促进线粒体融合,改善能量代谢。党参与黄芪等健运脾气药相比,其性味更为平和,调补脾气的同时还可补血,党参多糖类化合物可增强免疫功能的活性,调节胃肠道功能,与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利湿之品配伍使用,可恢复脾之正常功能。
2.射频消融术后近期———辨清病机是预防房颤复发的关键
(1)术后近期病机变化 术后近期并不是指某一固定时间段,而是针对术后患者病机特点来分阶段诊治,与术后远期相对而言。在此阶段,患者窦房结起搏优势尚未完全恢复,心电图仍可见房颤表现,心脏舒缩功能较术前改善不明显,临证以痰瘀互结为主要特点。阮士怡教授认为,在术后近期,虽然引发房颤的主要异位起搏点已被消除,但此时窦房结的起搏优势并未重新建立,原有的次级异位起搏点仍占据着调控心脏搏动的重要地位,常将这些次级异位起搏点视为“坚结”,是术后房颤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射频消融术属于外来金刃之伤,消除作祟“坚结”外,也扰乱气血运行,诱发炎症反应,形成新的瘀血、痰浊等实邪,均属于“坚结”范畴。房颤日久,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化、瓣膜粘连等导致心房结构重塑,心房肌长期处于僵直状态,是心之本体的“坚结”。术后近期,虚证虽存,但主要矛盾已发生改变,当以治标实为先。
(2)“软坚散结”调脉律 阮士怡教授以“坚”“结”为辨识有形实邪互结的病机变化,以“软”“散”为治疗原则指导处方用药,设立软坚散结法辨治有形实邪结滞之证。心脉的正常搏动,需要充沛的心阳、流利的脉道、清宁的心神。《素问·痹论篇》记载“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瘀血、痰浊、气滞等坚结留滞心脉,脉失流利,心阳郁闭,心神受扰,脉律失调。“坚宜软之,结宜散之”,软坚散结法贵在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坚结”性质选用祛痰散结、活血散结、清热散结之药,令依附于心脉的痰瘀消散,血脉和利,心阳输布,术后残存异位起搏点得以消除,窦房结起搏优势得以恢复,令胸中气滞、郁热消散,心神安位,心之本体舒缩功能加强,脉律协调。益肾健脾与软坚散结配合,扶正祛邪,保护血管免受损伤。
(3)用药喜用咸寒之品 咸能软坚,坚结阻碍气机运行,易产生郁热,故阮士怡教授常用咸寒之品软散术后坚结,认为咸寒之品可增加心肌弹性、减轻瓣膜粘连,改善心房重塑。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醋鳖甲。海藻软坚而消痞,破散结气之力强,尤适于术后气血运行紊乱导致的气滞坚结,其提取物具有抑制心肌纤维化、抗凝血、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常与同功效的昆布相须为用。然而昆布味太过于咸,故对于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常减去昆布。醋鳖甲“主心腹癥瘕坚积”,醋制可以增强其软化坚结之功,着重于术后瘀血、痰结及残存异位起搏点的软化,除具有抗纤维化之外,还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血红蛋白生成。此外,依据坚结的性质用药有所侧重。术后见咳嗽痰多、血脂异常、舌苔厚腻、有饮酒史等痰结之象为主者,常加瓜蒌、半夏、浙贝母祛痰散结,化痰药大多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通利血脉;见心前区刺痛、凝血功能亢进、舌苔紫暗等瘀结之象为主者,常用丹参、黄芪为对药活血散结,比单纯运用活血化瘀之药疗效更佳;见身有低热、心烦不安、舌红少津、炎症因子升高等热结之象为主者,用夏枯草、半枝莲清热散结,此二者具有抗炎作用。诸药辨证合理运用,可有效预防术后近期房颤复发。
3.射频消融术后远期———多方位干预防复发
(1)术后远期多方位干预 术后远期房颤复发与否,除取决于射频消融术对异位病灶识别与消融的准确度外,还与患者的基础疾病、术后依从性、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应从多方位进行干预。阮士怡教授认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损害心脏的三大因素,高血压导致心脏负荷加大,心房扩大,心房肌舒缩功能减退,容易导致心之本体处于“坚结”状态,而高血糖、高血脂是血中浊毒,损伤血脉,若不加以干预,房颤易复发。在此阶段,房颤发作次数减少乃至不复发,对生活质量无影响,是导致患者忽视术后远期仍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及其他心血管相关基础疾病药物的关键原因。临证时对患者多加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定期随访,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有效方法,对改善预后有益。此外,肝郁气结、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最易扰动心神,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情绪波动亦尤为重要。
(2)“育心保脉”守本位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日益凸显,阮士怡教授的诊疗理念也发生着从“强心”到“育心”的转变。在慢性病进程中,心之物质基础“心脉”衰退,心之“主血脉”“藏神”功用渐失,慢性病反复发作与药物治疗平衡点逐渐降低,最终危及生命。房颤术后远期虽然卒中风险降低,但房颤复发仍时有可能,患者处于“心体易损”“心神易扰”状态,应作为慢性病进行管控。心体赖血液的濡养以发挥功用,血液依靠阳气的推动、温煦濡养心体。“育心”的具体做法在于通心阳、培心气、养心阴,同时消除病变日久依附于胸中的痰滞,通过育心之体,延缓基础疾病及衰老导致的心肌纤维化、血管重塑、心内膜炎症等心脏基本结构的病理进程,防止心电重塑,预防房颤复发。“心藏脉,脉舍神”,经脉作为心之功用的桥梁,向周身传达神机,联络脏腑百骸。“保脉”其实质是维护经脉传达神机的功用,心得以主持一身情志思维活动,通过调气舒脉保持脉道不受阻滞,通过清热和脉、化浊保脉避免脉道受浊毒损害,维护心之功用,减轻脉管炎症,改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维持正常心电活动。育心保脉并举,守护心体功用。
(3)用药善用药对 “育心保脉法”指导下的用药多以药对形式出现。在术后远期,对于胸闷气短、畏冷肢凉者,善用桂枝、瓜蒌通心阳。桂枝善入心之脉络,温通阳气,瓜蒌善于疏利胸中气机,化胸中痰滞,二者合用,心阳输布无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瓜蒌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缺血,减轻微血管心绞痛症状。对于心烦失眠、脉细数者,善用玉竹、丹参养心阴。此二药取自玉丹荣心丸,可保护心肌细胞线粒体,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清除氧自由基,促进受损心肌恢复,改善心脏重塑和心电重塑,具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是术后远期养育心体的要药。在“保脉”方面,善用香附、郁金调治情绪波动诱发心悸者,可缓解气滞导致的冠状动脉痉挛症状,舒张脉道;善用白鲜皮、虎杖清脉中热毒,抗血管炎症;善用茯苓、泽泻化脉中浊毒,茯苓健脾利湿,促进脾之运化,可减少浊毒产生,泽泻化浊降脂、利小便,予浊毒出路。
4.小结
阮士怡教授认为,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术前的虚象未得到重视,术后的痰瘀、气结未得到有效清除,以及未建立远期的预防理念。在阮士怡教授提倡的“未病先防,瘥后防复”“慢性病当长期用药”“勤求中药现代药理”等理念及“中西医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从益肾健脾、软坚散结、育心保脉三个角度,总结梳理阮士怡教授防治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诊疗思路,不足之处还需不断的临床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