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用药经验

一、“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用药经验

中医和西医虽拥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但都是“以人为本”——把人体的生理病理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临床中应各取所长,中西医结合方能彰显更佳疗效。阮士怡教授融中、西医理论为一体,积极提倡将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和科研手段融入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中,形成了“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诊疗模式。

1.平补阴阳,以肾为根

阮士怡教授仔细揣摩《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任何疾病发生都是因机体自身的阴阳失衡造成的,而人体中五脏六腑之阳均以肾之元阳为根。因此,阮士怡教授认为疾病治疗应以调肾之阴阳为根本,所以在方剂中常佐平补肾阴肾阳药物,兼以调理他脏,同时去除急标之因。阮士怡教授常用补阳药物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鹿角霜;助肾阴之药品常用何首乌、桑寄生、枸杞子、川续断、山萸肉(即山茱萸)。在临床实践中,阮士怡教授体会到温补肾阳之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可阳中求阴,因此对补阳药物,如淫羊藿、肉苁蓉的运用更为频繁。临床应用取得卓越疗效后,阮士怡教授应用实验研究探索肉苁蓉的治疗机制。最终实验结果表明,肉苁蓉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降低其过氧化脂质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从而发挥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此,阮士怡教授认为临床应用的疗效观察体会及实验研究是双向并行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促进,既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也是科研的可靠方向,对医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是需要我们一直传承的理念。

阮士怡教授认为衰老及血管老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老化导致动脉内皮的结构变化和功能失调,引起血管内膜增厚、血管顺应性下降、血管硬化程度增加及动脉血压的改变。女贞子、墨旱莲(亦称旱莲草)是阮士怡教授常用的滋补肾阴药对。《本草纲目》载女贞子有“强阴,健腰膝,变白发,明目”之功,适用于肝肾阴虚证。墨旱莲滋补肝肾,凉血止血,适用于肝肾阴虚及阴虚血热出血之证。女贞子与墨旱莲配伍可滋补肝肾,以使人身之元阴充足,清代汪昂《医方集解》中曾就二至丸论述如下:“二至丸,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二至丸能够减少衰老相关代谢产物,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损伤,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呈现抗衰老的作用;同时,二至丸还可提高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因此,阮士怡教授认为此二品合而用之,强化了滋补肝肾、填精益髓之效,特别适用于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因此类人群多年过半百,肾气亏虚,精血亏耗严重。

2.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并重

治疗心绞痛时,阮士怡教授最常用的药物便是丹参,对气滞血瘀证、痰湿内阻证、阴虚阳亢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均会配伍丹参。对丹参的广泛应用,说明阮士怡教授在强调扶助机体之正气的同时注重祛除标实,从而兼顾标本。丹参专通营分,功擅活血化瘀,为祛瘀血阻滞之要药,但其性较平和,兼具补血之力,活血之效更胜补血一筹,正如《本草便读》记载“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为调理血分之首药”。现阶段不乏对丹参的药理研究,其主要通过以下11条途径来治疗心血管疾病:促进脂质代谢;抗炎;调节血压稳定;负向调节凝血因子;抗血栓形成;调节细胞增殖;抗应激损伤;促进血管新生;抑制细胞凋亡;调节血管收缩与扩张;促进伤口愈合。丹参还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指丹参行瘀而不伤正,生化之机未损则新血自生,从而起到间接的补益作用,亦是以通为补之意。所以,阮士怡教授认为老年人定期服用丹参,能够起到活血补血、净化血管、养生保健的作用。

阮士怡教授还将丹参与黄芪配伍使用,主要针对冠心病本虚为主,兼有标实的特点,比单纯运用活血化瘀药物疗效更佳,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其证候类型多以心气虚兼血瘀为主。黄芪乃补气药之长,可改善心脏功能,保护心肌。阮士怡教授认为丹参与黄芪配伍,可益气活血,黄芪侧重于“气”,可调整机体的气机,改善循环,进而使心肌对氧的供求得到平衡;丹参侧重于“血”可活血化瘀,疏通脉络。这与中医学中“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等气血相关理论相吻合。而且,药理学研究亦表明,黄芪与丹参配伍具有促进心肌梗死心肌组织血管新生、抑制心衰心室重塑等作用,足见丹参配伍黄芪对心血管、心肌组织都有确切作用。

川芎与当归配伍的“芎归汤”,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就有详细记载,阮士怡教授按1∶1比例配伍川芎、当归以行气补血活血。当归为补血、活血化瘀之要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上达巅顶,下通血海,中开郁结”,有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之功。两者配伍可增强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之力,又兼养血而不滋腻、活血而不伤正,可柔络以缓络脉之拘急,通补兼施,通调并举,故阮士怡教授常以芎、归用于气滞血瘀之心痛,共奏补血活血行气之功,缓解胸痛如针刺且痛处固定不移之症。而药理研究确实证明川芎和当归中共有的重要活性成分阿魏酸可通过抑制MMP-9表达、促进TIMP-2表达起到抑制VSMCs迁移,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这项研究也是在阮士怡教授临床、科研双向并行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3.理论创新,创软坚散结法

叶天士提出“经主气,络主血”,阮士怡教授受其影响,认为“久病入络”。于是在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时,常考虑其病程较长,往往有痰瘀互结之证。方剂中常加用软坚散结药物,如鳖甲、绞股蓝、海藻、夏枯草等,使瘀血、痰浊等有形之邪得以软化,再配以活血化瘀或行气祛痰药物,能更有效地祛除瘀血、痰浊,临床可获良效。故阮士怡教授提出“软坚散结”治疗大法,以起到减少或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目的。

软坚散结药物中,阮士怡教授常以绞股蓝与炙鳖甲配伍使用。绞股蓝可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鳖甲“主消散者以其味兼乎平,平亦辛也,咸能软坚,辛能走散”(《本草经疏》),故可“主心腹癥瘕坚积……”(《神农本草经》),有软坚散结之功。同时,绞股蓝和鳖甲都具有神经保护、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调节血脂等药理活性。因此,阮士怡教授认为上二味相合可消除痰浊瘀血结聚的有形实邪,疏通血道,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

4.异病同治,妙用清热解毒药

对于有恶热、口干、口苦欲冷饮等热象表现的冠心病患者,阮士怡教授常在方药中加用清热解毒药物,如土茯苓、白鲜皮等。一方面,清其内热;另一方面,这些清热解毒药往往能够治疗痈肿,而粥样斑块破裂、糜烂,与痈疽破溃后呈马蜂窝状的临床表现相似,故此法即用“异病同治”的理念治疗冠心病。在病机上,冠心病患者脾肾亏虚,津液不能运化而为痰湿,血结气郁则化火毒,合于痰湿而成湿热,终致火浊相熬,痰瘀火热互结于血脉,阻塞脉络而发病;痈的病机为火毒壅聚,营卫失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发为痈疽。所以,两者之间有着相似的病机,可以用异病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此外,药理学实验也表明土茯苓和白鲜皮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抗心肌缺血和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抗炎及免疫等心脑血管方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