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再研究:育心保脉预防心系疾病

三、学术思想再研究:育心保脉预防心系疾病

随着对心血管疾病的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理念不断更新,从强心到养心,从扩血管到通血管。阮士怡教授在20世纪末提出了“育心保脉”的理念,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转为预防、调护,并对育心保脉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1.育心

育心,不局限于养心,而是兼具养心和使心生发、生长之意;既滋养心之气血,又助心之生长生发,以延缓心之衰老。就现代医学角度而言,育心的目标在于增强心脏本身的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提高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治法主要包括通心阳、化痰滞、培心气。

通心阳  阳为心本脏之气,“心”作为人身之阳,主阳气以温煦,其阳气不但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推动血液运行,温养全身,维持人体生命活动。阮士怡教授擅用桂枝、薤白以温通心阳。用桂枝,一则取其通阳利脉,一则取其通阳利水。因此,应用桂枝并不仅仅针对胸痹一证,而是着眼于整个心脉系统的健康。用桂枝改善心脉系统的整体功能,既能改善胸痹的症状,又能通心阳、助血运。薤白通阳辛散,长于散壅解郁,往往与瓜蒌、桂枝合用,以期达到通心阳以消胸中痰滞的作用。阳气痹阻是胸痹的重要成因,若阳气痹阻,温通失煦,血脉凝涩,心脉失养,则发为胸痹心痛。故治疗上除应考虑通阳外,还应当适当加以豁痰化浊之法,以除胸中痰滞,方能使胸中阳气得以舒展。阮士怡教授临床多用瓜蒌、草豆蔻、佩兰,取其化胸中痰滞、化湿畅达气机,以展胸阳。

培心气  随着人体的衰老,心气逐渐不足,鼓动无力,导致血液运行缓慢,瘀血、痰浊停滞脉中,附着于脉道,血脉瘀滞,不通则痛。心气充足,则瘀血、痰浊无处停留,则不会发展为冠心病。如果可以通过补益心气,使其恢复帅血运行之功能,达到血脉流畅的目的,则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无处停留,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机会大大减少。阮士怡教授常用党参、黄芪以培补心气。党参可以补中气而不燥,鼓清阳而不热,其药性平和,故尤其适合老年患者的长期服用。黄芪是最为常用的补气药,各种疾病气虚之证均可应用,补一身正气,正气强则邪气无所侵。

2.保脉

“保”在此有保护、抚育的意思,旨在保护脉道的同时又激发血管新生,从而维持血管生理功能。保脉的目标在于保护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以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主要适用于冠心病发病前期,或是有家族史、高危因素的潜在心血管病患者。具体治法主要包括调气舒脉、清热和脉、化浊保脉。

调气舒脉  气血之间关系密切,气滞则影响血液运行,气机不畅,气行郁滞,气郁而血行不畅,瘀血乃成。在冠心病发病前,很多患者就存在气机郁滞导致心脉挛急的症状,心脉拘挛日久则会损伤心脉本身的功能和形态,导致痰浊瘀血停留于脉道,出现心脉痹阻的现象。故调气舒脉是冠心病未病期的重要治法。阮士怡教授于理气药中选香附、郁金、枳壳三品以调气舒脉。香附虽为理气之品,又兼有活血之功,能够推陈出新,与益气之品合用,虽理气而不耗气;郁金理气兼有化痰活血的功效,可祛除冠心病未病期患者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因素;枳壳理气性缓,主胸膈之病,故阮士怡教授临证喜用枳壳,以图缓攻气滞。

清热和脉  老年冠心病患者年老体虚,阴气渐衰,阴血亏虚,易受热毒煎熬,血液浓稠黏滞,瘀血渐生,瘀久化热,损伤心脉;亦有脾失运化导致痰浊内生,痰浊凝滞易阻碍气机,郁而化热,热损心络而发病。现代研究中有诸多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结合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学说,清热药对延缓冠脉病变有积极作用。阮士怡教授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选择白鲜皮和虎杖两味药。白鲜皮本为皮肤科常用药,阮士怡教授认为以中医“比类取象”的哲学方法来看,内皮损伤可与皮肤损伤相联系,故在皮肤科常用药中选白鲜皮一味以期能够改善内皮功能。虎杖解毒化湿,陶弘景谓虎杖“主暴瘕”,这里的“瘕”即我们常说的瘕聚,为气聚而成,这与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痉挛而非斑块有着相似之处,故阮士怡教授在冠心病早期,喜用此药以改善动脉功能,进而缓解痉挛所致的胸痹症状。

化浊畅脉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环境污染”“情志因素”及“肾的排浊能力下降”导致血浊的产生,“浊邪”重而黏滞,秉湿邪之性,血浊日久不得清化,津液正常循行必然会受到影响,乃聚而成痰。而痰饮停聚不行又可反污于血,加重血浊病理状态。血中秽浊积聚,久则变“稠”变“黏”,进一步发展则阻塞脉道,形成“痰瘀互结”的状态。可见清化血浊是早期干预冠心病进展的重要方法。血浊的形成与脾失健运、浊邪不能顺利排出有密切关系,故阮士怡教授善于用茯苓健脾利水,用泽泻泄肾中浊气,从血浊形成之脾和血浊排泄之肾两个层面分别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