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引领中医现代化

三、高瞻远瞩,引领中医现代化

阮士怡受过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又因家学渊源、工作经历深入探索中医药的文化宝库。如何科学研究中医,形成客观化的中药有效研究报告,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使大家更好地认识中医、理解中医,成了阮士怡在系统学习中医之后一直想要完成的工作。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阮士怡倡导并组织了中医临床科学研究工作。他以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老年病为主要研究方向,在1963年写下了一份关于“冠状动脉机能不全的中医辨证论治10年规划”的科研规划草案,内容包含题目来源依据、人力组织、研究方法、进度安排等具体的思路和要求。阮士怡时值不惑之年,对于科研设计的把握已臻成熟,寥寥两页纸便将一项历时十年的科研工作规划安排得纲举目张,井井有条,可谓是高屋建瓴,运筹帷幄。

以这份规划草案为蓝本,阮士怡逐步开展中医药辨治冠心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阮士怡在前辈董晓初先生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一边总结临床疗效,一边进一步进行药理与基础实验研究,开发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651丸”。在总结了26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之后,1979年,在天津市首次召开了该研究的中医成果鉴定会,为使用现代化研究手段验证中药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1982年,天津中医学院成立了中医研究所,阮士怡便是创立研究所的骨干成员之一,担任研究所副所长及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刚开始组建时,科研仪器设备有限,经历过一段坎坷和艰难的时期。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及人才队伍的壮大,逐步得到了发展。后陆续组建了细胞培养室、血流变检查室、微循环检查室、生化检查室。组织了制剂室、药化室、药理室、病理室、统计教研室等多个部门,为中医药研究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阮士怡极为重视实验室研究,积极提倡将现代医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融入传统中医药的研究当中,对一系列中成药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一批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科研成果,中医研究所也成了当时天津市最早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的单位。阮士怡还时常鼓励研究生在精进中医临床技能的同时,积极进入实验室,锻炼科研思路与能力。

为推动中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变革科研经费拨款方式,国务院于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开放填报,阮士怡递交了自己的第一份,也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以来的第一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中医中药“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防治冠心病》。从此,无论是对医院的科研建设,还是对阮士怡个人的科研生涯,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将自己毕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融入这一份标书中,得到了国家和医院的大力支持。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及人才队伍的壮大,研究所和实验室建立后培养出无数优秀的学生并渐渐形成独立的研究团队和研究领域,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诸多奖项,并研发了一批疗效肯定、安全可靠的中药制剂:倡导“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研制通脉养心丸,上市30余年,疗效显著;创立“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干预老年内科疾病,研制系列医院制剂,如补肾抗衰片、降脂软脉灵Ⅰ~Ⅳ号方药),造福患者;提出“软坚涤痰强心”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制新生脉散片,开辟了心衰治疗的新途径;提出“益肾健脾、涤痰复脉”法方药治疗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