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初形成:益气养阴治疗冠心病
中医论治冠心病首见于《金匮要略》,以阳微阴弦论其病机,将胸痹心痛的病机归为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得以上乘阳位,故发为胸痹。其治疗多以瓜蒌薤白半夏汤类方为主,以图通阳化痰。单纯使用通阳化痰、活血化瘀之法,虽能很好地控制临床症状,但对于一些年老体弱的患者,病情时常反复,十分棘手。20世纪60年代,冠心病在我国尚不是主要的循环系统疾病,其发病特点也与现在的冠心病稍有不同。患者大多因年老体衰、情志不调、思虑过度致病,而嗜食肥甘厚味者少见,证候以虚为主要特点,尤其是气阴两虚兼有血瘀者为多,而痰浊瘀阻者少见。阮士怡教授受到天津名老中医董晓初先生的影响,认为心气不足、阴血虚弱是冠心病的病机之一,益气养阴之法在临床中往往可获佳效。
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与血两者互相依存,虽可分而实不可离,且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若心气不足,心阳虚衰则不能鼓动血脉,则运血无力,血行缓慢;阴血虚弱,则血脉失于濡养,络脉空虚失荣,脉络不通,久之则使痰浊瘀血胶固于脉壁,形成脉中癥积,导致心脉痹阻。故“益气养阴”中“益气”可调整机体的气机,促进血液的运行,将痹阻之脉疏通,改善冠脉循环,进而使心肌氧供平衡;“养阴”可以扶正、生津,津液得复,则心脉失养得以改善、心肌缺血得以补偿,缺氧得以纠正。具体而言,又分为养阴护脉、滋阴清热、补阴通阳。
养阴护脉 心系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心“主血脉”和“主神明”这两大生理功能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冠心病患者多由思虑过度、五志损伤而导致心阴暗耗、心阴不足,阴虚化热,内扰心神,而出现心悸。在心悸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的作用不容忽视。心主神明,心藏神,神舍心,若心失所养,神亦失所养。心之形质受损,必然会引起心神不宁之证。加之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日常应酬多,且饮食偏于肥甘厚味,多思多虑,即易导致心之形质受损,同时心主神明的功能亦会受损。故治疗时,应从“形”和“神”两方面着手,以养阴护脉、宁心安神为原则,补心体,畅心用。此处的“脉”,既指脉道,又指脉象。因心悸患者常可见到脉率和脉律的变化,如《伤寒论》中“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可知护脉当指调节脉率与脉律,使其恢复正常。同时,心律失常发生时心排血量就会相应减少,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影响心、脑、肾的灌注,血中的血小板更容易附壁。如果此时血管内皮已有损伤,就有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或附壁血栓的风险。因此培补正气,维护血管内皮功能的正常也至关重要。阮士怡教授从治未病的层面出发,在治疗冠心病,尤其是伴随心慌悸动等症的病人时,既要考虑到冠心病本身发生的原因,去除本病病因,又要考虑到兼证所致的后果,预防发生进一步传变。
滋阴清热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就冠心病而言,即心肾阴虚,虚火妄动,扰动心神。心肾阴亏不足以濡养心神、制约心阳,致心神失养;而虚火上炎可扰乱心神,内伤阴液,两者均可使心神受扰,所以滋阴是治疗的关键。《证治准绳·杂病·神志门·悸》言“……则求其属以衰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阴阳调和,心阴得复,虚火自灭,养血复脉,使心有所养,神有所归,心神安定,悸动自平。临床上主要针对冠心病中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等证型的治疗。其中,心阴、心阳的病理状态与其相互的平衡关系被破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心的阴阳平衡被打破(主要原因是心阴亏损、心阳偏亢的问题),心阴亏损造成心阳独走于外,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就会导致阴虚阳亢的病理状态。临床可见心悸、失眠、头晕、烦热盗汗等症状。就脉道而言,脉中癥积日久,郁久化热,导致斑块破溃。现代研究也证实,心肌梗死的发生,往往与易损斑块相关,而斑块的易损性与局部的炎症相关,这与中医所说的热毒十分相似,故清热解毒法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斑块易损虽与热毒相关,但究其根本仍与阴虚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以滋阴清热为要。总之,大多数患者以心肾阴虚为本,虚火热毒为标,本虚标实为其总的病机特点,采用滋阴药物与清热药物并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临床每获佳效。
补阴通阳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有关于“心动悸,脉结代”的记载,心律失常运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法治疗,遵循心之阴阳两虚的原则,须补阴通阳,以炙甘草汤为主,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以补脾气、益心气,资气血化生之源;麦冬、阿胶、麻仁养心血、充血脉、滋心阴,共为君药;佐以生姜、桂枝辛行温通,通血脉、温心阳。诸药共用,温而不燥,使阴阳调和,气血充足,则脉结代、心动悸,皆得其平。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显示,炙甘草汤除了抗心律失常作用较为显著之外,还能起到正性肌力的效果,使冠状动脉血液供应增加、心肌缺血状况得以改善,心肌缺氧耐受力显著提高。
阮士怡教授在长期临床过程中领悟到,炙甘草汤具有较好的改善心肌缺血作用,故以本方为基础方,增滋阴药物以补阴,助血脉生化之源;加温阳药物以通阳,开心阳不振之痹。法阴阳互根互用理论,阴中求阳,达阴阳双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