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医大师阮士怡百日追念
犹记得津门那一场大雪落下的声音,阮士怡教授离开我们已有百日了,三个月的时间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抗争中倏忽而逝。如今形势向好,大地回春,万物繁茂,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余孽未消,我们只能通过线上的方式,对这位成就斐然的世纪老人再一次给予最深切的缅怀。
阮士怡教授年轻时正逢社会变革、时局动荡。面对积贫积弱的祖国和人民,阮士怡教授毅然弃工从医,将人民的健康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阮士怡教授在求学阶段掌握了扎实的西医基础理论与科研思路方法,后又离职参加学习班,成了当时“西学中”队伍中的一员。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阮士怡教授将中医理论与西医基础一再融合,逐渐形成了“心脾肾”三脏一体观的学术思想,将现代医学研究融入中医药的辨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治法,真正做到了“中医为体,西医为用”。阮士怡教授始终强调,“治病必求于本”,而疾病究其根本,就在于人体正气的亏虚,亦即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阮士怡教授准确地把握住脾肾二脏作为先后天之本的特点,治疗多从益肾健脾角度切入,“正盛邪自去,邪去正自安。”
若说脾肾亏虚是心系疾病发病之本,那么痰浊瘀血所致的脉道壅塞即为心系疾病发病之标。阮士怡教授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医理论进行了大胆创新,将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癥瘕积聚”的概念联系起来,在益肾健脾的基础上加以海藻、昆布、鳖甲等咸寒之品,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炎性反应活跃,而炎性的特征与中医之“热毒”之征相符。因此采用咸寒之品,咸以软坚消癥,寒以清热散结,从而减少痰脂浊毒在脉道的黏附与沉积,维持脉道通畅。
正是在阮士怡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于心系疾病的共同转归—心力衰竭,团队将阮士怡教授的临证经验总结为“育心保脉法”。不同于传统治疗心衰之“强心、利尿、扩血管”,育心保脉法转变思路,通过调和气血、调畅脉道,滋养心之本体,发挥心体自身之功用。由于心血、心体等有形有质而属阴,心气无形无质故属阳,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心气需依附于心体方能行血。若心体失养,血凝脉涩,则气无所附。故云“育心”,以期与“强心”有所区别。
阮士怡教授不仅是一位仁心仁术的国医大师,对于从医路上的后辈们,他亦是谆谆育人的引路者。对门生,阮士怡教授重视中医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实行学术放任,鼓励创新;即使到了晚年,阮士怡教授对慕名而来的晚辈们也总是不吝赐教。这位被大家亲切地尊称为“阮爷爷”的百岁老人,用沧桑的嗓音,一字一句地传递着自己的所思所感,以及对祖国医学发展的殷殷期望。赤子之心拳拳,令人深深为之动容。
在不断打磨、雕琢学术思想之余,阮士怡教授的夙愿仍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阮士怡教授利用闲暇时间,先后在《老年时报》《开卷有益·求医问药》《家庭中医药》等报纸、期刊中发表科普文章七十余篇,都是从实际生活中的细节下笔,有医学价值,却又不故作高深,致力于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推广至千家万户。另则,阮士怡教授又于95岁高龄将毕生所学凝于几个小小的经验方中,献方于民。
闭目细思,阮士怡教授留给我们的宝藏是无穷的。无论是乱世中立志、以国民健康为己任的抱负,还是七十余载坚守临床一线的热忱,抑或是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豁达,以及情愿倾尽毕生所学而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光和热,年过期颐仍心系祖国医学事业发展的赤诚,都是我们精神的灯塔、前进的方向。
阮士怡教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在各自的领域深耕细作,敢为人先,守正创新,立德树人,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祖国。作为新生力量的我们,继承了前辈们砥砺奋进所创造出的一切,自当奋力前行,方为不负韶华。
国医大师阮士怡传承工作室
202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