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敬爱的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李明
2020庚子年的新年注定与以往不同,新冠肺炎在中华大地上爆发,武汉严峻的疫情使国人心情沉重。2月5日津门突降大雪,我敬爱的老师阮士怡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仙逝,片片雪花飘落,点点回忆记起,老师殷切的嘱托似乎依稀萦绕在耳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阮老师在诊室、工作室里对学生们授课时那温暖的身影时时浮现在脑海里,让人不愿相信,这位和蔼的老人已然仙逝。
师生缘于师生情
2010年我有幸正式拜入阮老师门下,在导师张军平教授的安排下,于2009年春天开始在阮老师门诊跟诊,当时就知道阮老师是天津中医界最权威的老中医,是天津第一附属医院老专家。同时,阮老师还是张军平老师的老师,一脉相承,从师承辈分上来说,我应该是阮老师的第四代弟子。带着崇敬的心情跟阮老师出了几次门诊,感觉阮老师诊病用药精当,思路清晰,临床经验丰富,为人和蔼可亲,医德高尚,诊病之余总是抓紧时间给学生讲课。这让我坚定了要成为阮老师弟子的决心,好好地传承阮老师的学术思想,将宝贵的临床经验继承好,发扬下去。于是2010年我成为院级首批名医师带徒阮老师的徒弟,2012年又成为全国名老中医第五批师承传承人。阮老师非常了解而且爱护学生,时刻替我们着想,当时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阮老师曾关切地对我说:“我今年快95岁了,年纪也大,视力和听力都减退了,不能文字上指导你,只能凭脑子里的记忆给你一些指导了。而且你已经是博士毕业,算带艺投师吧,你要结合自己所学再来学习,中医药的发展就靠你们啦。”能得到阮老师亲自指导教授的机会难得,每次老师娓娓道来,倾囊相授,我们细心记录,耐心揣摩,反复思索,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包括老师留下的临床手稿及资料也是我们学习的材料,但也许是时间和能力所限,在整理老师的材料过程中还是心存遗憾的,也激励我们还要不断地挖掘研究下去。
儒医常怀济世情
阮老师医德高尚,宅心仁厚,常常是治愈、总是去安慰,就是阮老师的行医风格。记得在2012年,门诊曾来过一位小伙子,他得知阮老师还在中医一附院出诊,特意过来看望阮老师。据他自己描述:小时候患病,发热后出现心慌、憋气,看过西医后没有明确诊断,治疗后症状也没有好转,严重影响到他上学及正常生活,而到阮主任门诊坚持喝了近半年汤药病情明显好转,让他恢复了往常的生活和学习,这对他后来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现在身体无恙,工作有成,偶然的机会知道阮老师还在出门诊,特意来送了一束鲜花,感谢阮老师当年治好了他的病,用他自己的话说“阮爷爷救了我一命”,红着眼眶说:“记得阮爷爷每次看完病,开完药后都不忘嘱咐我:‘你这个病问题不大,你放轻松一点。’阮爷爷非常非常温和、谦虚,在我心里,就像自己的亲爷爷一样。”
阮老师总是体恤患者千辛万苦赶来就医,因此不管谁来加号,不管多晚,他都愿意加,从不拒绝任何一位患者,即使在中午1点多的时候,他也会把最后一个患者看完才结束上午的应诊。年过九旬的阮老师,前几年依然坚持每周出诊两个半天,几乎是“全勤”的状态,阮老师和患者建立起了如亲人般相互信任的关系,不少患者辗转找其他医生看不好,非要阮老师看病不可。
虽过鲐背之年,仍在杂志、报纸上发表了多篇科普文章,对大众传授疾病预防理念,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常存“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济世情怀,记得多次在和阮老师交谈的过程中,他对国家健康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人在增强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注重智商的提高。特别强调人从胚胎到婴孩的生命早期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生中的潜能和健康素质。”提出要加强孕婴时期的调养,尝试研制养胎健脾益智方来提高婴孩智商,体现了补后天养先天之本的脏腑辨证思维。老年人不仅要长寿,还要健康长寿,不成为儿女的负担。所以,阮老师认为一老一小是全民健康医疗保障重要的环节,而且中医药在这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优势,很多百姓都知道药食同源,对预防保健用药的理念接受起来会更容易。
阮老师仁心仁术、淡泊名利,养生必先养德,最怕麻烦别人,能自己做的事情从来不麻烦别人。我印象深刻的是阮老师出诊时已年过鲐背之年,有时候学生们担心走路不稳总会上前搀扶,但阮老师坚持自己走路不需旁人,而且步履平稳。每次出诊,老师都是西装革履,头发梳得整洁又精神,阮老师告诉我们:“越是上年纪越要靠自己,能走尽量自己走,不要拄拐棍,腿也是用进废退的”,一方面说明阮老师确实身体康健,另一方面也说明老师不依赖麻烦别人。于弥留之际更不愿意麻烦别人,阮老师看淡生死,从容嘱咐后事从简,这点也让我们泪目怀念。
阮老师从医几十年,一直心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始终强调要创新,中医理论认识的创新,中药研制的创新,从幼承庭训到走上中医之路,再到为中医学的发展呕心沥血,一生始终坚信中医药是中国人面对任何疾病疫情时候的有力武器,我们必当化悲痛为力量,作为传承弟子将秉承阮老师意志,继续为中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明 2009年始随阮士怡教授学习,为阮士怡教授院级首批名医师带徒学员,2012年全国名老中医第五批师承传承人,在阮士怡教授指导下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现就职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