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导师阮士怡先生——写在《追思录》完稿之际/张军平
导师阮士怡先生,离开我们近200天了,可我总觉得他仍然生活在我的周围: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我周围的一切之中,总能感觉到导师就在眼前:导师说话时的神情随时在脑海中闪现,导师微微颔首的身形就需要我赶紧伸出手去扶,导师微弱的声音就需要我赶紧把耳朵贴上去。
导师走了吗
每天步入工作室,导师与刘延东副总理的合照高高地挂在房子的正中央,感受到的是导师在默默地注视着我看书学习,诊治患者,或和学生一起讨论书稿。走进办公室,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获得天津市卫生系统摄影大赛特等奖《国医——阮士怡》的照片,我感到是导师在目视着我敲打键盘书写人生、目视着我为学生修改论文提升自己。回到家里,书桌上摆放的是导师95岁生日时,我们全家参加导师生日聚会时与他老人家的珍贵合影。照片中,导师温文尔雅端坐中央,我则紧紧地站在导师的后面,合不拢嘴开心地大笑着,左边是爱人陈晓玉微微在笑,右边是儿子张傲(阮爷爷的开心果)喜笑颜开。这张照片是我们全家和导师在一起弥足珍贵的一张合影,我洗了好多张,分别放在书房、客厅最显眼的地方。现在儿子去美国求学了,导师也离我们远去。每天回到家,抬头望眼之处,便看到导师慈祥的目光,感受着照片中全家福一般其乐融融的温馨。
导师真的走了
连续两个周末,神差鬼使地开车去了大沽南路,来到了导师家附近,轻点了刹车慢慢停了下来,驻泊在马路边,透过车窗模糊地看到通向导师家的那条小道还是那么拥挤不堪。不远处导师家房子的窗户已经映入眼帘,耳旁流淌着梦然的《少年》,一幕幕年轻时陪同导师的场景在脑海中闪过。多想再去导师家里啊,多想再聆听导师的慢声细语,再倾听导师讲人生、谈中医、聊医院的闲碎琐事,多想再给导师汇报张傲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情况,更想听听导师对我个人事业、生活情况的关心与指点。
梦然的歌声在车里回响,把我拉回了现实,“你已不是从前那个少年,时间就是考验,每种走过都是一次收获;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成长的路上必然经历很多风雨,别因为磨难停住你的脚步!路就在自己脚下,走下去,就会拥有属于你的蓝图!种在心底里的信念随着时间和经历的磨炼会更坚定!”我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我的恩师——阮士怡先生真的走了,真的离开我们了。
环视眼前这片小区,已经完成改造,虽然装饰一新,但已物是人非。那些曾经陪同导师散步、被导师关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记忆,变为我们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惦念。
难忘的追思会
记得送走导师那一天,我就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事。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控制的情况下,我们没能为导师举行一场像样的追悼会。好多同事、领导、友人们都想再看导师一眼,都想再送阮主任一程,可现实未能如愿。所以,我想是否可以组织一次线上的追思活动。就这样,我们一边收集大家的唁电、纪念文章,一边积极组织阮主任生前好友、学生、同事们撰写纪念阮主任的文章。
2020年5月15日,在阮主任仙逝百天的日子,国医大师阮士怡传承工作室组织筹办了“国医大师阮士怡先生追思会(线上)”。大家以“回忆先生的言传身教点滴二三事”为主线,言由心生,交流着一些近年来先后去家中拜访阮先生的所见所闻。发言者的悲痛、思念之情溢于言表,线下的听者泪眼婆娑,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追思会的成功举行,寄托了大家对国医大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纾解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大家思念先生而不能亲自前往告别、送别的遗憾。
恩师,人生导师
导师离开我们确实已经200多天了。这期间,我始终难以自拔,沉浸在对导师的思念中,默默地梳理着、回忆着从入学拜见导师,到随导师一起工作近33年间的点点滴滴。导师走了,我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微微的变化,变得更贴近患者,变得更贴近学生,变得更贴近一线。
导师刚刚离开我们的时候,我静静地独自坐在书桌前,缓慢地敲打键盘,唤起记忆中的思绪。一幕幕、一场场,写着写着,双眼就模糊了。敲打着键盘,任时间慢慢地划过,我忘记了下班,也忘记了晚饭。
浑浑噩噩度过了近一周,终于完成了《怀念我的导师——国医大师阮士怡先生》一文。之后,每每修改,思念的泪水就像拧开了水龙头,次次改动都是对尘封往事的重新打理。文章里插入了几张精心挑选的照片,都是和导师一同拍的合影,就这样,连文字都有了鲜活的气息,仿佛我又回到了导师的身边。导师没走,导师仍在;导师舍不得我,我还离不开导师。
期间,给在海外的师兄师姐谈了是否可以组织一下以撰写追思文章的方式来怀念导师的想法,和导师生前在国内的好友、同事及学生们一起商讨是否待新冠肺炎疫情结束之后,安排学术会、座谈会的方式来表达大家对导师的思念之情,来弘扬导师的高尚医德、苍生大医的精神风范和他对慢性病的防治康养理念。一边组织、督促大家撰写,一边自己也着手著文。
眼泪伴着键盘的敲动而流淌,思绪随着昼夜的流逝而成文,那是一段很难熬很难熬的时间。每每收到一份同门的追思文章都让我感动不已,心生惭愧,我虽然陪在导师身边,却没能更好地照顾导师,没有更好地继承、总结导师的学术思想。
今天,《国医大师阮士怡追思录》终于成册放在了我的案头,可遗憾的是我曾刻骨铭心撰写的《怀念我的导师——国医大师阮士怡先生》一文却怎么也找寻不到了,是像导师仙逝一样随风化雨了?还是惩罚我,觉得我写得不好、不真、不全?
记忆的思绪仍在乱舞,午后的天气也是太阳雨——时骤雨时炎日。静下心来的我也终于明白,我要感谢那篇遗失的文稿,回忆恩师,将是我事业的延续和余生的全部。
导师是我的恩师,导师永驻我的心中。
张军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1990年跟随阮士怡先生学习,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入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直在阮士怡先生身边生工作、学习、生活。国医大师阮士怡传承工作室的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