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胸痹心痛用药经验

三、治疗胸痹心痛用药经验

1.重视顾护正气,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善用黄芪——益肾健脾扶正气  阮士怡教授治疗胸痹心痛,尤重视顾护正气,谨遵《素问遗篇·刺法论》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素问·评热病论》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治疗理念。“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之所以能在脉中正常运行,全赖心气或心阳的推动。补肾能使诸脏之气充足,起到滋养心脏、充盈血脉之功;益气可使心气舒展,增强血的流动力。阮士怡教授常于胸痹心痛方中加入黄芪30g以益气补血。黄芪为补气之圣药,大补元气,以扶心气,使“气能煦之”,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盖气无形,血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故黄芪用于补肾、补血药之中,为血中之气药,血得气而速生,自能助之以生血,益气兼补血,则气血并行,相得益彰。阮士怡教授临证重补肾健脾养心以扶正固本,创“心-脾-肾三脏一体观”辨治胸痹心痛,处方中多为补肾阳、滋肾阴、养精血、健脾益气等扶正滋补之品,同时重用黄芪,既增强益气、补肾养血之效,气血并行,又可避免滋补之品所致滋腻之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力,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2)重用鳖甲——软坚散结祛邪气  鳖甲味咸,性微寒,《本草新编》云:“鳖甲善能攻坚,又不损气,阴阳上下有痞滞不除者,皆宜用之。”故阮士怡教授于胸痹心痛方中常重用鳖甲至30g,妙用其软坚散结以化痰瘀之邪,荡涤脉络之痰浊,且鳖甲不但长于软坚,又能通血脉,甚合胸痹心痛之痰浊、瘀血互结之病机,看似治痰瘀、祛邪气以治标实,实具治本之功。阮士怡教授指出,益肾健脾是从扶正观点来延迟动脉老化,使动脉内膜减少受损且增强其抵御外邪功能,而软坚散结可使已经退行性变的动脉有所修复,从而做到延迟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发展,亦达“治病求本”之意。

2.喜用对药,创“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

(1)绞股蓝配鳖甲  绞股蓝味甘、苦,性微寒,益气健脾,益后天滋先天,同时具有清热解毒之功,针对病久郁久化热之象,可防止补气药助火生热。现代研究发现,绞股蓝含有80多种皂苷,其中有6种与人参皂苷相似,绞股蓝的提取物具有抗缺氧、降血脂等功效。绞股蓝配鳖甲,益气健脾治本,软坚散结治标,标本兼顾,攻补兼施。此配伍为阮士怡教授处方中用药频率最高的对药之一,亦为阮士怡教授创造性提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之标志性用药。

(2)鳖甲配海藻  阮士怡教授临证喜将鳖甲与海藻相伍为用,海藻软坚行水,《本草便读》谓其“一切瘰疬瘿瘤顽痰胶结之证,皆可用之”。因二者皆为咸寒之品,均有软坚散结之效,鳖甲配海藻,则软坚之效倍增,相辅相成。

如胸痹心痛患者伴有高血压,阮士怡教授常再伍以夏枯草,三药相合既加强软坚散结之力,又有平肝潜阳、平稳血压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三味药物能够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心室重塑。

(3)海藻配炙甘草  海藻反甘草,依“十八反”两者不能同用,并已成为千百年中医处方用药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历代医家也不乏不被古说所拘泥,大胆应用海藻配甘草治病者。如李时珍在评李东垣医案时说:“李氏治瘰疬马刀,散肿溃坚汤,海藻甘草两用之。盖以坚积之病,非平和之药所能取捷,必令反夺以成其功也。”阮士怡教授临证多年亦大胆将此法应用于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二者相伍以软坚散结化久积之痰瘀等顽疾,正与东垣“化坚积之病”之治疗理念相合,且炙甘草甘温益脾,脾属土为心之子,补子而实母,可缓心脾之急而复脉。

(4)淫羊藿配肉苁蓉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味甘、咸,性温,归肾、大肠经。《本草纲目》中载:“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本经》谓其“养五脏,强阴,益精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肉苁蓉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药理作用。

淫羊藿又称仙灵脾,性味辛温,入肝、肾经。善补命门、助肾阳,是临床上治肾阳不足的有效佳品。《本草备要》云其“补命门,益精气,坚筋骨,利小便”。本品温肾益火的功效与仙茅、葫芦巴相近,但后二味药性温偏热,温肾作用较强,服用稍久,即有口苦唇燥的弊害;本品则性温而不热,对偏于肾阳虚的患者,久服无不良现象。故为阮士怡教授处方中最常用补肾阳药之一。

淫羊藿与肉苁蓉相伍为用,补肾阳、益精血之力倍增,且二者皆为温润补肾之品,无燥热劫阴之弊。

(5)丹皮配丹参  丹皮为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之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与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阮士怡教授谓其作用优于阿司匹林。丹参重在活血养血,《妇人明理论》云“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即言其有治血养血而不伤血的卓越功效。阮士怡教授常加大丹参用量至30g以加强活血化瘀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凝聚、降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作用。丹皮与丹参“丹丹”相配,凉血祛瘀,相得益彰。

3.自拟组方,另辟蹊径,临证辙效

阮士怡教授临证尊古习古研古用古,但是不泥古困古非古不可,在谨遵经方、名方之基础上,未拘泥于原方用药,临证自创效验方,别具一格,疗效显著。

(1)自创三子补肾养心汤  五子衍宗丸起源于唐代,记载于《悬解录》中。方由五味子、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车前子组成,被誉“种子第一方”,为补肾益精的代表方之一。

阮士怡教授谨遵古方五子衍宗丸补肾益精之意,并未拘泥于原方用药,临证自创三子补肾养心汤,将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三子配伍使用,通过滋补肾阴以达到养心之效。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冲和。

五味子味酸,性温,《本经》记载,五味子“主益气,补不足,强阴,补男子精”,补肾强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味子有扩血管、延缓衰老及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酚均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过氧化脂质形成。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补益肝肾、益精养血之功效,《本草纲目》谓其“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长于补益肝肾,明目,清虚热。《本草述》载:“女真实,固入血海益血,而和气以上荣……由肾主肺,并以淫精于上下,下独髭须为然也,即广嗣方中,多用之矣。”三子共奏补肾填精之功。

(2)自创新生脉散  生脉散由麦冬、人参、五味子构成,可益气养阴,敛汗生脉,一补(人参),一清(麦冬),一收(五味子),于是气回,津液生。故可益心气,敛心阴。阮士怡教授临证常以天冬易麦冬,党参易人参,而成新生脉散。党参补气健脾兼能养血,天冬易麦冬,因天冬较之麦冬滋阴补肾功效更强,新生脉散之益气养阴、复脉之效增,更利于推动血运,以求“气能煦之”。

(3)自创新丹参饮  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载于《时方歌括》卷下方,阮士怡教授常以沉香易檀香,化裁而成新丹参饮。沉香,味辛、苦,性微温,行气止痛,《本草新编》云:“沉香,温肾而又通心,用黄连肉桂以交心肾者,不若用沉香更为省事,一药而两用之也……调入于心肾补药中同服可也。”沉香气香行散,降而能升,具有行气温中降逆、暖肾纳气平喘的功效。

(4)化裁二仙汤与二至丸  二仙汤由仙茅、淫羊藿组成,温肾阳,补肾精。阮士怡教授以淫羊藿配巴戟天,仿二仙汤意,补益肾阳。淫羊藿又名仙灵脾,性味辛、甘、温,善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日华子本草》言其能“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及“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巴戟天,味甘、辛,归肝、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享有“南国人参”之称。《本草新编》谓其:“夫命门火衰,则脾胃虚寒,即不能大进饮食,用附子、肉桂以温命门,未免过于太热,何如用巴戟天之甘温,补其火而又不烁其水为妙耶?曰:巴戟天正汤剂之妙药,温而不热,健脾开胃,既益元阳,复填阴水,真接续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速功。”因仙茅补肾辛热性猛,故阮士怡教授以巴戟天易仙茅,温补肾阳而不致辛热性猛。

二至丸由墨旱莲、女贞子组成,补益肝肾,从而使阴液充足而虚火自平。阮士怡教授将女贞子与山萸肉相伍为用,仿二至丸,滋补肾阴,山萸肉既补肾阴又扶阳,能收敛耗散之心气,并能使三焦之气化得常。

阮士怡教授处方中常见化裁之二仙汤与二至丸同用,以求肾之阴阳双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