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发人深馈——后学之思

三、弦歌不辍,发人深馈——后学之思

《国医大师阮士怡手稿集》再读有感/方子寒

《国医大师阮士怡手稿集》自2016年11月编写至今,已三年有余。每每翻阅,都有一份历史的厚重,一种时代的光荣。所谓厚重,是这一部书里收纳了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求学八年、工作七十余年、从事医教研一生所留存下来的手稿,历经近百年收藏,饱含岁月沧桑。所谓光荣,是本人有幸参与书稿的编录工作,作为一名中医人,肩负着传承中医、发展中医的光荣使命,承载着文以载道、薪火相传的时代责任。

犹记得起笔撰写之初,我还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面对着阮老师家中卷帙浩繁的手稿,不免有些踟蹰、彷徨,甚至退缩,生怕自己能力无法担此重任,有负阮老师和导师的厚望。但当我一页页翻阅过泛黄的纸张,一点点辨认清楚模糊的字迹后,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冰冷枯燥的医学文献,也不是老生常谈的大众科普,更加不是粗制滥造的文字堆砌,我看到的分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写满备注的教科书、学习笔记,是一位年轻的学生在求学道路上负笈前行;字迹工整的门诊处方、病历记录,是一名敬业医者在诊室中为患者排忧解难;密密麻麻的实验记录、手写投影片,是一位严谨的研究员在实验室里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精心准备的课题申请书、项目汇报稿,是一位胸有成竹的科学家在会议上指点江山、侃侃而谈;笔走龙蛇的报刊底稿、书法作品,是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在书房案牍前安然静坐,笔耕不辍。每一个景象,都印刻着一道时光的痕迹;每一幅画面,都保留着一丝岁月的温存。昔时的鲜衣少年,逝去的白发长者,是仁心医士,是科学先驱,也是时代典范、杏林楷模。阮士怡教授的一生,是为振兴祖国医疗事业奔波劳倦的一生,也是见证了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辉煌灿烂的一生。

就本书而言,内容依照阮教授生平履历,按时间顺序排列不同时代的手稿,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年代更迭、岁月变迁,也展现了阮教授对中医事业一以贯之,不离不弃。细论书中内容,触动我最深的有三处:

一者,“为医”。医生可以是一门谋生糊口的职业,也可以是一份毕生追求的事业,生而平凡,但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便是在创造不凡。这也正是阮教授对于中医药事业的态度。阮教授时常用案头的纸片来记录获取的零碎知识或稍纵即逝的科研灵感,以便日后总结;茶间饭后仍不时回想往日就诊患者的症状,将处方随手写在日历的背面,反复思量,他日再诊则得心应手。从“折纸笔记”“日历处方”等细节可以看出,阮教授对医学的热爱早已融入了生活,抑或是说阮教授对医学的专注,已达到如痴如醉、废寝忘食的程度。也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才有了日后通脉养心丸、补肾抗衰片等久经思辨、千锤百炼而成的名方成药问世。

再者,“为师”。这部手稿集让我们重新见到了一些“旧物件”,如手写的往来书信、反复批改的论文以及手绘幻灯胶片等。这些,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不免有些“过时”,并已逐渐被电子邮件、PPT等现代化办公技术所取代。不可否认,网络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便捷,但未免少了一分情感的温度。而翻看到阮教授给学生毕业论文的批改痕迹、给学生小张(导师张军平教授)投稿意见的书信、晚年仍为身边弟子亲手书写的四张处方等等,一字一句、一笔一画,都让我们想到了这位慈爱的师长对弟子门生的关怀、庇佑和激励,传道授业、鞠躬尽瘁,方成桃李满天,春晖遍地。

三者,“为人”。这一点也是给我感动最深的。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辑录了阮教授晚年的一些书法作品。铁画银钩、笔墨纵横,体现了阮教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阮教授临摹作品多数为杜甫、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诗词,更是为其科学严谨的医疗工作者形象增添了几许儒生雅致和仙风道骨。除临摹外,阮教授还会将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赠予学生,看着弟子们逐渐成长,也有了各自的学术成就,阮教授欣然将诗句改写成“强欲从君无那老,借因卧病解朝衣”来表达自己对后生晚辈的鼓励和避路让贤的豁达;面对名利世俗的诱惑,阮教授写下“金钱和权势是人生两种最沉重的负担,最不开心者往往过剩地拥有它们”,朴素的言语之中,透露着阮教授历经沧桑后的平静淡泊。也正是这些作品的流传,让我们得以从多角度、深层次了解这位德高望重的国医大师。百岁老人,一代儒医。情系岐黄,孜孜不倦,坚守初心无悔,从容走过百年。

《礼记》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阮教授用其七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为我们彰示了何为勤求古训、何为悬壶济世,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国医大师面对知识的虚心严谨、面对病患的宅心仁厚、面对学生的耐心恳切。我辈正值年富力强,当思踵事增华、锦上添花;未来前途无限,亦必丹漆随梦、杖履相从。追慕阮士怡教授等中医先辈的大师风范,继岐黄青囊之绝学,承发展创新之使命。

再次拿起这本《国医大师阮士怡手稿集》,仿佛又看到了那些薄如蝉翼、微微泛黄的纸张,便如同手捧着珍贵的古籍文物,或是精致的珠宝玉器,小心翼翼,又激动万分。摩挲着书稿中模糊的字迹,就好像在和这位德高望重、慈祥和蔼的世纪老人面对面交谈,听他讲述着这悠悠百年的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不禁忘身于外,醉心其中。

大师远去,生者如斯;

前仆后继,代不乏人。

弟子何知?敬启丹青;

幸甚至哉,一纸传情。

方子寒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9届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跟随阮士怡教授学习,参与阮士怡教授学术思想整理及基础研究工作,参与“国医大师阮士怡”系列丛书的编写。现就职于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春华秋实术法垂范千年/贾秋瑾

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践行“悬壶于世济苍生”的梦想,守望医学75载,97岁高龄时还亲自为患者把脉开方、会诊重症、解惑疑难,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初见阮教授时,老人家的儒雅气质、大家风范深深地吸引了我,言谈举止中无不透露着淡泊。可以说,面对他的人,暴躁的能够安静,傲慢的懂得自谦,轻浮的知道自重,失衡的少了烦恼。虽然阮教授年事已高,但那次还是给我们这些晚辈上了重要的一课,我们一行人围坐在他的身边,认真地聆听,内心激动,受益匪浅。阮教授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传承工作,奉行“将毕生所知所学授予好学求知之才”的理念,授业解惑,传承有道。我辈是何其幸运进入师门,受到阮教授的教诲,导师的教导。仍记得当日大家争先恐后地与阮教授合影,请老人家于《国医大师阮士怡手稿集》扉页亲笔签名,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手稿集保管好,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拜读。

读罢阮教授手稿集,感悟良多,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阮教授的精与神、学与用、行与果无不一一体现其中,值得我辈细细品茗。

纵观手稿,其中有阮教授学习之笔记,诊病之处方,学余之总结,实践之研究,育人之箴言,流利有力的行书,写在一沓沓稿纸之上,一字一句,集腋成裘。稿纸已泛黄,这是一叠年深月久的记忆,更是一位国之大医的成才之路。

阮教授厚文化,崇经典,重实践,善总结,勤思考,修仁德,乐传承,吾辈当效之。观后,书写感悟如下:

历代名医,无不拜师学艺,阮教授亦是如此。跟师学习,侍诊抄方,耳提面命,当下即可得导师指点迷津,遂能记忆尤深,传承百代。文以载道,学医者,当学好文化,崇尚经典,重视理论的学习。阮教授医籍学验俱丰,几无偏颇,常习之并勤总结。临床不是简单地遣方用药,而是要有辩证法的思维,看似一张简单的处方,实则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内涵。阮教授不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服务患者,也借助现代科学手段究其病因,潜心科研,务求真知,勤于临床,重于实践,进与病谋,退与心谋,诊治入微,心系百姓,时有新意,不忘初心。

大师千古,精神永存!

贾秋瑾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0届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阮士怡教授学术思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