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明德,心系患者——歌颂医道
遗风杏林/国医大师阮士怡传承工作室
哀呼阮师,驾鹤仙逝;功德圆满,亦免不伤。
津降大雪,痛别洒淅;遥望追思,悲怀动衷。
追师幼时,杏林庭前;寒热温凉,济世心发。
军阀混战,惟命时艰;读书不倦,灯下安宁。
追师少年,奔苏赴京;上下求索,立志为国。
日军侵华,哀鸿遍野;弃工从医,强民体魄。
追师为学,衷中参西;北医名校,西学满成。
顺时应势,探路岐黄;拜师赵陆,大道遂扬。
追师为医,躬行济世;望闻问切,年至鲐背。
理法方药,仁术普施;简便廉验,有口皆颂。
追师为人,德高而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科普惠民,仁心所现;笔耕不辍,智者乐学。
追师执教,以德御才;学术放任,循循善诱。
春风化雨,桃李满园;晚辈膝前,承先生志。
五脏相因,创心脾肾一体观;防治康养,护生命周期可全。
心衰脉损,育心保脉法康安;脾肾亏虚,补肾抗衰片常求。
冠心病发,通脉养心丸速服;动脉硬化,降脂软脉辨证施。
建院创科,为津沽中医立命;科研中医,绘新医药学华章。
承蒙雨露,幸甚之至;国医逝去,风范永存。
国医大师阮士怡七日祭

大国医——缅怀国医大师阮士怡先生/庞树朝
国破山河少年时,心系苍生悬壶志。
待到旭日东方红,博极医源汇中西。
妙手回春有仁术,承古启今开新章。
终身未敢尝懈怠,笔耕不辍许岐黄。
临证洞明探究竟,科学练达是文章。
传道解惑循循诱,倾囊授业无人及。
桃李芬芳满天下,建言献策在期颐。
恬淡虚无大国医,一生挚爱是杏林。
庞树朝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届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阮士怡教授学术思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现就职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症部。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王爱迪
我于2012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成为张军平教授门下的学生,当时张教授负责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的传承工作,于是我也进入到阮士怡教授工作室中,有幸跟随阮老师出门诊,听阮老师授课,帮助李明师姐、耿晓娟师姐和老师们记录整理阮老师每次门诊中的病历。在三年的跟诊和学习过程中,阮老师的一言一行,仁心仁术,使我获益良多。
当时阮老师已是95岁高龄,仍然坚持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出门诊。我跟诊3年,阮老师无论寒冬酷暑,从无一次缺席门诊,每次到出门诊的日子,阮老师总是提前来到国医堂,衣衫整洁,白衣挺括,一头银灰色的头发,更显得智慧而矍铄。
在阮老师的门诊,每个患者都需要先经过弟子们进行病史采集,写好门诊病历后,才来到阮老师的门诊进行诊治。但每次阮老师都要亲自再详细询问患者的情况,必要时会进行触诊,查看患处病情。阮老师的眼睛患有黄斑变性,看报告时需要戴着眼镜同时再用放大镜才能看清,但他每次还是不嫌劳累逐一查看患者的报告。弟子们怕阮老师眼睛累,就在旁边帮他念报告,重点的化验结果阮老师都会再次提问和确定。开好方子后,还会提醒患者饮食调摄和需要的注意事项。阮老师说话徐徐道来,从不急躁,当看到比较典型的病例,阮老师会在患者完成门诊后和弟子重点阐述他辨证思路和用药意图,所以每个患者都需要2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国医堂门诊是预约制,每次预约10人,对阮老师来说,工作量已经很大了,但是每当有患者来求诊,弟子们怕阮老师劳累进行请示时,阮老师总是说“加一个吧,没关系的”,让弟子们很是心疼。每次门诊前弟子们都会提前沏好茶,但后来我发现阮老师看诊时其实喝水很少,也从不再看诊的过程中上厕所,我想这可能是多年门诊养成的“坏习惯”吧。阮老师对待患者耐心细致,如春风拂面,以亲身言行为弟子们上课。
在看诊结束后,阮老师总是喜欢和弟子们聊聊天,这是弟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了,每到这个环节我们都纷纷拿出小本开始记录。阮老师思路清晰,有时会以疾病为切入点,讲述他对疾病的看法和治疗经验;有时会讲一些对中医经典古籍的感悟见解和养生心得;有时会就他最近关注的中医科研进展,为我们讲中医现代药理等内容;有时他也会对我们这些小辈讲医无止境,鼓励我们要更加勤勉。授课完毕,阮老师的门诊才算全部结束,弟子会把阮老师送上车,阮老师从没有架子,有一次我上前搀扶,阮老师对我说“没关系,不用搀,我自己可以的”,坚持自己上车。弟子们陪着他将他送上车后,他都会对弟子们说“谢谢,谢谢,快回去吧”。
老子有言“大音希声”,阮老师虽无疾声厉色,但他的一言一行,如润物无声,渗透到了每一个弟子的心中。直到今天,阮老师的神态,他每次在探讨中医时眼中闪烁的光芒,都印在我的心中,历历在目。这样一位和蔼而慈祥的老人,我的师爷,年逾百岁仍然对中医事业孜孜不倦。他走过战火纷飞的年代,怀着一颗济世救民的心励志学医,见证了民族的腾飞和中医事业的再次起航,也为发展中医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现在我进入临床工作,当我每每遇到困难时,我会想起阮老师的精神和他对青年的希望,激励着我沿着他的道路,为中医事业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才不辜负跟随阮老师学习,听老人家教诲的那些日子。
王爱迪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5届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跟随阮士怡教授学习,参与阮士怡教授学术思想整理与临床基础研究。现就职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

承先生志,精岐黄道,通中西术,济人间世/马惠宁
2011年我初入师门跟随导师张军平教授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导师的安排下我有幸跟随仰慕已久的阮士怡先生门诊临证学习。自此,每周四上午在国医堂跟随阮先生门诊便成了我一周中最期待的时候。
初次跟随阮先生门诊,我的内心既兴奋又紧张,担心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可能会不易接近,但见到了阮先生便被他温润儒雅的气质所折服,打消了我之前的顾虑。阮先生那时虽已鲐背之年却仍然精神矍铄,穿着一身有些年代感的西装,身材纤瘦却透着坚毅的风骨,银灰色的头发一丝不乱,着实一副谦谦君子般的学者风范。跟随阮先生门诊时我主要负责誊抄处方、摄录诊疗视频、整理门诊病历资料等工作。阮先生在国医堂每次门诊患者限号十人,但时常会有外地远途患者慕名而来,阮主任都会为患者加号,我们这些跟诊的弟子们看在眼里既感动又心疼。每次上午门诊结束都要将近午后一点,门诊结束再晚阮先生都会结合病例悉心为学生讲解,启发弟子们勤思广学、自由探索,阮先生还会不时向我们了解最近学习到的新知。
阮先生家与我家相距较近,我常于门诊结束后陪阮先生一起回家,这便有了更多接触到阮先生日常生活的机会。每次送阮先生回家,先生下了车从不让别人搀扶,总是要自己拄着拐杖步入家门。阮先生年逾九旬仍然坚持每天学习,笔耕不辍,保持着阅读思考的习惯。先生平日吃饭定时定量、饮食有节、注重营养均衡,几乎从不在外就餐,对油炸食品、饮料等从不沾染。力所能及的事情阮先生都是尽量亲力亲为,记得有一次去家中看望先生的时候,先生正在厨房中刷碗,不时还张罗招待来拜访的学生们。我想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高度自律的习惯练就了阮先生独特的气质与风貌。
“和而不同”是阮先生一生为人处世的原则。常听导师张军平及阮先生家人讲起先生一生在工作和生活中从来没有与人起过争执,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人这一生怎么会有不闹情绪发脾气的时候呢?但与阮老师接触之后便能够理解,这是一种长期积淀下来的涵养,是对他人的包容与仁善。“和”并不代表阮先生会轻易放下自己的原则,尤其在学术上,只要是利于学科与事业发展的意见阮先生都十分坚持,阮先生主张中西医互学互鉴,致力于医学科学、中医药现代化及健康事业的发展。
2012年适逢阮先生九十五周岁,在导师张军平教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阮士怡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一书的编撰工作,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入了解了阮先生立志从医的一生,也系统梳理和学习了阮先生的学术思想。“治病必求于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些大道至简的话常常挂在阮先生的嘴边,他时常提醒着我们这些后辈中医人不能忘本,要回归经典、重视传承。阮先生在继承中医经典的基础之上还充分借鉴现代科研成果,临证处方用药轻灵、组方精简而力专,临床常获良效。阮先生勤求古训、汇通中西,最早创建了中医心血管病、中医老年病等学科,提出了“益肾健脾、软坚散结”“育心保脉”等心脑血管病、老年病等的疾病防治理念。阮先生研发的“补肾抗衰片”“降脂软脉灵”“通脉养心丸”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中药制剂现在依然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老年病等疾病的防治。阮先生十分重视疾病中血管功能的保护,认为做好血管功能的调护可以解决大部分慢性病的问题。先生对于血管结构和功能、血液状态以及微循环的养护理念对于当前“慢病时代”下疾病防治的临床与科研具有重要启发,丰富完善了中医药血脉理论的内涵。
近两年阮先生常于家中静养,我们与先生接触的机会便少了一些,每年教师节我们随导师张军平一起于家中看望阮老师时,阮先生总是热切地关怀我们的学习与工作近况以及遇到的问题,这让我们十分感动,也备受鼓舞。阮先生对于晚辈的无私关爱如家中的老人一般,总觉得阮爷爷会一直在那里,在那里等着我们可以时常回去看看。2020年2月5日10点15分,天公雪哀,我心中最亲爱的阮爷爷,那个我以为可以经常回家就能去看望的、一直会坐在那里娓娓道来的爷爷静静地走了,一时间觉得这是个错觉。这一天恰恰也是我的生日,这个巧合使我谨记先生之志,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活出先生的英魂。
时值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悲痛交加,遵先生遗愿未举行遗体告别,阮先生的弟子们各自奋战在岗位上,当好人民的卫士,不辱使命。张伯礼校长奔赴武汉前线在方舱医院指导抗疫工作,业师张军平教授利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带领学生们做好患者的健康管理,同门师兄弟姐妹们有的驰援武汉前线、有的在发热门诊坚守各自岗位。阮先生就是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志雪国耻而发心学医的,当下正是国家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也是我们弘扬阮先生遗志之时刻。
如今我工作于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前身为铁路中心医院),这是阮先生学成后最早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仿佛总能看到先生年轻时期意气风发的样子,这种气息时刻熏染着我,让我珍惜时间,把青春和汗水洒在脚下的路上。我所在的中医科作为一个综合性医院的特色科室收治的大多是老年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病患,在临床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有幸跟随阮先生学习,在专业、处世、生活等各方面都受益匪浅,阮先生是我继续前行的领航人,学习和工作中每当遇到难题我都会想:阮先生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如何处理。在先生最初工作的地方,缅怀先生,承先生之志,我当沿着先生前进的路继续砥砺前行。
先生长逝,天人同悲,精神永存,吾辈共勉。
马惠宁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届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跟随阮士怡教授学习,参与阮士怡教授学术思想整理与基础研究。现就职于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追忆百岁国医阮士怡教授/漆仲文
庚子始新,发生了太多难以抹去又与我们中医人息息相关的事件。庚子年正月十二,我们会永远铭记这个日子,享年104岁的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对病人的真心、攻克疾病的决心、钟爱临床的热心、牵挂中医的公心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医人。就在这一天,沉寂许久的海滨上空洒下了难以割舍的雪花,将阮士怡教授的中医初心梦带回《黄帝内经》的字里行间。
初识阮爷爷是在2015年的夏天,看到了这位像是邻家长辈的大师,谈吐间流露着中医人的平和、友善与智慧。恰逢在找寻研究生导师的逆境中,眼前看到的种种,让我坚定跟随这个团队的决心。更是有幸进入团队,参加国医大师工作室建设、国医大师书稿编撰及大师学术思想的挖掘工作。每一次在爷爷家中、工作室的聆听都感受到这位智者的“德者寿”;每一次视频的回看更是对阮爷爷心系中医的赞叹;每一次手稿的整理、病案的收集都体会到阮爷爷对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每一次导师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爷爷心系全民健康的初心;每一次教师节的探望成为我们的一份荣耀,领悟到阮爷爷的德才兼备、学术放任的学生培养理念。几次对国医大师工作室的验收、成果申报、课题鉴定,看到了一位世纪苍生大医在为医、为师、为学、为人方面的点点滴滴,以及他的仁心仁术、国医风骨。
真心:大医精诚、心系民生
阮士怡教授医术精湛,对患者认真负责,满腔热情,对家庭困难者经常给予资助,其高尚的医德有口皆碑。虽担任内科主任多年,但他仍谦虚谨慎,遇疑难杂症不能自行解决者,即请有关方面专家会诊,从不傲慢独行、贻误病情,体现了大医精诚的崇高品德。2014年底,98岁的阮士怡教授不再出诊,可脱下白大衣的阮士怡教授依然心系患者,常给临床一线的学生打电话,询问门诊情况和患者的治疗进展,力图用毕生的医学知识为广大群众解除病痛,造福苍生。
决心:衷中参西,攻克中医科研新路
阮士怡教授从医70余载,是我国现代中医医院的奠基者,也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阮教授学贯中西,积极提倡将现代医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融入中医药传统工作当中。他认为,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方法结合进行研究将是中医理论新的飞跃。对于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关键在于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质之所在,应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前进。1982年天津市中医研究所成立,阮教授任副所长及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成立了实验室,进一步运用现代医学方法和科学手段研究传统中医药学,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推动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分化与发展,创建天津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科,创建天津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科。
热心:钟爱中医临床,突破理念
阮士怡教授遵从《黄帝内经》,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在老年性疾病尤其心血管疾病成果颇丰。他学贯古今,创新中医理论防治心血管疾病。倡导“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研制通脉养心丸,上市30余年,疗效显著;创立“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干预老年内科疾病,研发系列医院制剂,造福患者,包括研制了补肾抗衰片、降脂软脉灵Ⅰ~Ⅳ号方药、粘脂饮等院内制剂,受到患者一致认可;提出“软坚涤痰强心”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开辟了心衰治疗的新途径。此外,新生脉散片也获得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撑——中药新生脉散片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研究,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新生脉散片制剂工艺,制定质量标准,更好地服务患者。在健康中国2030大背景下,阮士怡教授提出“育心保脉”的防治理念,对于心系疾病的防治策略提出了全新的认识。
公心:心系中医,传承有道
“以德御才,德才兼备”是阮士怡教授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他常教育学生:“当一名医生,必须要医德和医技并重,要善于站在患者的角度体贴患者的痛苦,要视病人如亲人,不使用大方大剂,更不能对患者疾言厉色,要勤于做患者的除病者和疏导病人的宽慰者。”
“学术放任、鼓励实践”是阮士怡教授所奉行的教育方针,授业解惑,传承有道,因材施教,倡导学术自由及鼓励技术创新让他的弟子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更多的机会实现突破和创新。使学生们既具备传统中医看待疾病的思维,又具有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进行中医药临床、基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阮士怡教授将自己的科研思路、方法及临床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培养毕业的研究生目前均在国内外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和教学、临床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大师远去,芳德勋后。
漆仲文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1届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跟随阮士怡教授学习,参与阮士怡教授学术思想整理及基础研究工作,参与“国医大师阮士怡”系列丛书的编写。现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