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雪国耻,弃工学医鹄追梦

三、志雪国耻,弃工学医鹄追梦

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参与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阮士怡的哥哥阮士奇当时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是参加学生运动的进步青年。不甘安逸的阮士怡渴望像哥哥那样投身热火朝天的学生运动,学习科学知识,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6年,哥哥阮士奇将阮士怡带到北京,进入北京志成中学(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开始高中阶段的学习。北京志成中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校,培养出宋平、王光英、王光美、邓稼先、王岐山等著名人士。两年的高中生活,阮士怡完整地学习了高中阶段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形成了学习科学、报效祖国的进步思想。

1938年,阮士怡参加北京数理化会考,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和北京辅仁大学社会经济系同时录取。当时社会上流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工业救国”思想,阮士怡选择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时值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中国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兵荒马乱之际,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备受折磨。医疗公共设施极差,国人相对体弱多病,甚至被外国人讥为“东亚病夫”,阮士怡曾多次目睹日本浪人欺负中国百姓的情景。国人精神被奴役是主要方面,而体质差也是不争的事实。阮士怡反思:“国难之时没有强健体魄何以御外侮强敌!”在哥哥的支持下,他毅然放弃工学专业,立志转学医学。阮士怡遂退学回家备考,于1940年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以图大展鸿鹄之志,除民众之病痛,强国人之体质。自此,阮士怡开启了漫漫医学生涯。

阮士怡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求学四载,时值日本侵华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北平沦陷,医学院的管理及执教的教师大部分是日本人与德国人,使用的教材多是日语教材、德语教材,授课亦用日语、德语。出于对日本侵略中国、伤害中国人民的仇恨,阮士怡内心非常厌恶日语,对学习日语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语言不通导致入学后相当一段时间学习困难,跟不上学习进度。当时医学院规定,期末考试达不到80分,就要留级。阮士怡只好硬着头皮抓紧学习日语,补习功课,最终顺利通过考试。当年医学院执教的老师还有一部分是美国人、英国人,阮士怡喜欢听他们的课,课余喜欢跟他们交流,为日后学习英语,查阅英文资料打下很好的基础。

大学期间,阮士怡被派往北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始临床实习工作。他跟随高资历的医生出门诊,见识了大量慢性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一天,阮士怡接诊一位恶心、腹胀的患者,他问完病史便直接判断这是当时最常见的慢性胃病。他将患者带到老师面前,老师了解病史后进行了仔细地查体,发现存在肝区叩痛,肝下缘超过肋下1横指,再经过生化检查,最终诊断为肝炎。这次误诊对阮士怡刺激很大,从此他养成了诊断前必须对患者进行仔细查体的习惯。

阮士怡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医院工作和生活。在病房,实习医生一般分管2~3张床,他们需要掌握病人从入院,到检查、诊断、治疗,再到痊愈出院,还包括出院后的病历整理及必要的随访等系列工作。阮士怡一边工作,一边整理了大量的随诊记录。在病房工作期间常常有机会参与救治危重病人,阮士怡不仅学到急救药物和急救技术的应用,更掌握了危急重症的诊断及对病情演变和预后的判断,这为他今后在急症救治方面的技能提高打下了扎实的临床实践基础。

1944年毕业后,阮士怡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导师畑邦吉是个对医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日本人,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两年的研究生时光,阮士怡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实验室随导师做实验研究,对实验室里的各种设施了如指掌,更掌握了实验研究项目的立项流程、方案设计、实验观察、结果分析、结论总结等关键环节。这对阮士怡在后来的从医道路上形成注重临床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风格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