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少年,体察人间疾苦
自清末以来,西洋学堂在各地兴办,丰南县地处沿海,开风气之先,是兴西洋之学较早的地区。洋学堂开办的课程在当时很具前瞻性,有算学、格致(即理科,包含物理、化学、天文等学科)、文学、历史、地理等。20世纪30年代末,军阀割据混战,尤其是第二次直奉战争,造成华北地区社会动荡,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阮士怡在如此艰难的时局之下完成了初小、高小学业,原本6年的小学生涯多次被战乱中断,逃难是停课的主要原因。每次战争,都出现大量伤兵、溃兵,这些兵员虽然打仗一塌糊涂,但欺负老百姓却嚣张得很,跑到老百姓家里,吃饱喝足再把值点儿钱的东西洗劫一空。遇到这种情况,阮士怡只能跟随大人到处躲避。沿途逃难的人群苦不堪言,饥饿、劳累、恐惧导致人们身体极度虚弱,疾病更是令人们绝望到无以复加,因为一旦患病便凶多吉少。很多人一路饱受病痛的折磨,也有很多人昏昏入睡后,再也没有醒来。年少的阮士怡在颠沛流离中,历尽世间苦楚艰辛。
战乱过后的学习生活显得弥足珍贵,学堂是一座废弃的荒庙,教具也极其简单,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但学习热情极高。阮士怡天性喜静,每天用心听课,从不调皮捣乱,作业写得格外认真,课本和作业本也都被保护得干净又完整。他对待先生、同学彬彬有礼,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常受到先生褒奖。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阮士怡也学习卫生常识和礼仪,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断领悟为人处世之道。多年后,阮士怡回忆起小学生涯,谈到歌舞学习时,露出略微尴尬的笑意说道:“最不善于学习歌舞,以致长大后每每遇到歌舞类活动都想方设法躲避,引来了不少批评。”
1933年,阮士怡父亲辗转至苏州做药材生意。为了让阮士怡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将他送入江苏萃英中学(现苏州市第五中学)学习。新的学习环境与课程,激发了阮士怡更高的学习热情,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红与黑》《冰心全集》等经典作品让阮士怡认识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冰心全集》对阮士怡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巨大。冰心先生的文字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近一个世纪来,中国动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令他深刻感受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阶级压迫蹂躏中国人民的惨景,以及英雄人民、爱国青年奋起反抗、英勇斗争的画面。1935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灾年,广大地区旱涝交乘,又加风、雹、虫、疫、地震等多种灾害,灾民达2059万人。遭此国难,天下大乱,阮士怡被迫辍学,回乡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