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上海的社会语境与电影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沉寂已久的上海迎来新的转机。1992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立浦东新区,明确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在国家政策推进和政策引导基础上,上海蕴含的巨大潜能被空前激发,社会经济发生历史性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变,从内部封闭向全方位对外开放转变,从工商业城市向开放型、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转变。基础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地铁一号线、浦西高架等重大工程建成,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包括上海图书馆新馆、上海博物馆新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大剧院、浦东音乐厅、八万人体育场等在内的大型文化设施场地陆续兴建。随着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腾飞及其作为长江流域“龙头”地位的突显,上海涌现出新的社会文化思潮。这些社会文化思潮既构成这一时期上海电影的时代背景,也与之形成了密切的互文关系。
(一)“老上海”怀旧潮
上海经济的腾飞,刺激了找寻城市身份认同的文化自觉。“走向世界”的热望,勾连起上海被遮蔽的、曾经与世界密切互动的陈年历史。在此语境下,一股以20世纪20—40年代的“老上海”为主要对象的怀旧潮兴起。这种怀旧潮起初表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比如程乃珊的《蓝屋》《女儿经》《上海探戈》,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孙树棻的《豪门旧梦:一个上海“老克拉”的回忆》以及王安忆的《长恨歌》等。进而在出版界和文化界引起更大的反响。1994年,《上海文化》创刊,创刊号上《重建上海都市形象》等文论及“怀旧”,2001年增设“想象上海”栏目。1998年,《万象》杂志创刊,名称仿效1941—1945年由陈蝶衣、柯灵主编的同名刊物。反映旧上海风情的图书《档案里的上海》《城市记忆》等先后出版,《追忆——档案里的故事》《外滩万国建筑群》等电视专题片也摄制完成。[46]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消费文化的崛起,上海怀旧潮逐渐与消费主义合流并发生转向。上海的城市改造与商业开发有意将怀旧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和时尚符码。在衡山路酒吧街、百乐门、新天地等消费娱乐场所,都不难找到“老上海”的怀旧元素。例如由上海瑞安集团开发的上海新天地,选址上海石库门旧区,在大量清拆的基础上,又保留部分老建筑外壳作为新的商业大厦中的怀旧装饰物。这样的怀旧,已经掏空了历史文化意涵,徒留表层以作时尚的表征和消费的对象。正如李欧梵所指出的,“1980年代末兴起的那股‘集体回忆’式的怀旧潮,是一种严肃的、真情的反思,而1990年代以后的‘怀旧’则是一种‘后现代’的戏耍和消费。两者现在已经混淆不清,而且有后者逐渐淹没前者的趋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现今的消费文化中,怀旧早已成了一种时髦的商品”。[47]
20世纪90年代,以“老上海”为表现对象的中国电影也大量出现,成为声势浩荡的怀旧潮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陈凯歌的《风月》(1996),陈逸飞的《海上旧梦》(1993)、《人约黄昏》(1995),叶大鹰的《红色恋人》(1998)等。在新千年之后,这一怀旧潮流还不时在影像中卷土重现,比如侯咏的《茉莉花开》(2004)、彭小莲的《上海伦巴》(2006)、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2016)等。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内地(大陆)电影之外,港台电影中也有不少以“老上海”为背景、以“怀旧”为基调的作品,例如许鞍华的《倾城之恋》(1984),徐克的《上海之夜》(1985),关锦鹏的《阮玲玉》(1991)、《红玫瑰与白玫瑰》(1994)、《长恨歌》(2005),李安的《色戒》(2007)等。这些电影显现了上海与香港、台湾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历史勾连和亲缘关系,但其出现的语境更为复杂,与香港、台湾的文化身份认同有密切关联,就不在本书的讨论之列了。
(二)“新世界”发财梦
随着上海率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几年间上海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全国性大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等也逐渐繁荣,标志着上海金融市场的崛起。上海经济的腾飞也造成对于劳动力的极大需求,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上海,在上海谋生求存甚至发财致富也成为他们的集体梦想。据统计,1988年上海的外来流动人口仅有108万,1993年就陡增至251万。2000年11月1日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上海全市的外来人口总量达到387111万人。而外来人口中,又以来自农村和小城镇者占绝大多数。[48]
物质主义、金钱主义的价值观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上海电影中也得到了集中的展现。在电影《古币风波》(1987)、《午夜两点》(1987)、《犬杀》(1996)、《玫瑰漩涡》(1996)、《真假英雄兄弟情》(1998)中,金钱和物质欲望都构成重要的叙事动机。在《股市婚恋》(1992)、《股疯》(1994)、《股啊,股》(2002)等影片中,股票更是成为故事情节的中心,反映当时社会对于通过股票赚取金钱的执着和痴迷。彭小莲“上海三部曲”中的《假装没感觉》(2002)、《美丽上海》(2004)都以精微的触觉体察到“房子”作为一种特殊和重要的物质财富在上海市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电影《上海新娘》(1997)、《玻璃是透明的》(1999)、《美丽新世界》(1999)等则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上海激增的外来务工人口,描绘他们对于上海的财富梦想,以及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接合或碰撞。
“老上海”怀旧潮和“新世界”发财梦,看似一个朝向过去,一个朝向未来,但其实都是立足、生发于1990年代上海的社会现实。以浦东开发为开端和契机的上海腾飞,为上海重新注入了文化信心,从而在文化艺术中以过去与未来两个时间向度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