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文专著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第2版。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卷十六),广州出版社,1999年第1版。
黄爱玲编:《诗人导演费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
黄爱玲编:《粤港电影因缘》,香港电影资料馆,2005年第1版。
黄大德、陆环编:《南国都市电影研究论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中信出版社,2011年第1版。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张新木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版。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李少白编:《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
李天纲:《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李怡:《现代四川文学巴蜀文化阐释》,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廖曙辉编:《唯一的王为一》,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第1版。
鲁迅:《花边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版。
茅盾:《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3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南方影视产业研究中心编:《2019广东电影年鉴》,南方日报出版社,2021年第1版。
宁浩、林旭东:《混大成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苏童:《纸上的美女——苏童随笔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版。
孙绍谊:《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927—1937)》,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1版。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美]威廉·鲁尔:《黑色电影:银幕恶之花》,刘朝晖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第1版。
吴迪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版。
郁达夫:《郁达夫散文集》,西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美]詹姆斯·纳雷摩尔:《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徐展雄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0年第1版。
张真编:《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
张真:《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沙丹、赵晓兰、高丹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第1版。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编:《香港电影回顾》,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周蕾:《温情主义寓言·当代华语电影》,陈衍秀、陈湘阳译,麦田出版,2019年第1版。
[日]佐藤忠男:《中国电影百年》,钱杭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中文期刊论文
安燕:《文本如何生产理论——〈路边野餐〉〈长江图〉之诗与影像的辩证法》,《当代电影》,2018年第8期。
白雪、亓天阳:《创作是一种自我抉择:对话〈过春天〉导演白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白雪、索亚斌:《〈过春天〉:电影是拍情绪和气氛的——白雪访谈》,《电影艺术》,2019年第3期。
毕赣、李迅、符榕:《在落差中发现电影的美感》,《当代电影》,2015年第12期。
毕赣、叶航:《以无限接近写实的方式通往梦幻之地——访〈路边野餐〉导演毕赣》,《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蔡林缙:《新南方论述:〈邦查女孩〉与定居殖民批判》,《中山人文学报》,2021年第51期。
陈播:《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诞生、成长与发展》,《当代电影》,1991年第4期。
陈冬娥:《寻枪·寻味——青岩古镇》,《广西城镇建设》,2019年第3期。
陈林侠:《〈小城之春〉的“再发现”及其经典化反思》,《学术研究》,2021年第5期。
陈晓明:《历史颓败的寓言——当代小说中的“后历史主义”意向》,《钟山》,1991年第3期。
陈旭光:《王小帅电影精神素描:从〈冬春的日子〉到〈青红〉》,《艺术评论》,2005年第7期。
陈旭光:《中国电影的“空间生产”:理论、格局与现状——以贵州电影的空间生产为个案》,《当代电影》,2019年第6期。
陈阳:《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的诗意与禅意——兼论塔可夫斯基与爱森斯坦诗电影观念的差异问题》,《文艺研究》,2015年第6期。
陈阳、赵黛霖:《中国手卷式电影审美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21年第12期。
陈泳:《当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3期。
陈泳:《古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5期。
陈泳:《近现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6期。
戴剑平、尹杭:《扫描与分析:国有电影制片厂产业化改革——以广东珠江电影集团为例》,《传媒》,2016年第14期。
戴锦华:《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析》,《电影艺术》,2010年第1期。
邓晓:《重庆老城码头研究》,《重庆社会学》,2007年第9期。
房国栋、冯东:《论〈巫山云雨〉中“鱼”的文化涵义》,《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凤群:《民国影坛的广东侨乡电影人群体》,《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盖琪:《在虚无中自嘲:荒诞喜剧电影的亚类型边界与本土话语机制》,《当代电影》,2019年第7期。
高翔:《欲望、资本与精神分裂——论系列小说〈小时代〉的时代隐喻》,《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龚东刚:《中国早期电影传播中的“汕头现象”》,《电影评介》,2011年第1期。
顾晓刚、苏七七:《〈春江水暖〉:浸润传统美学的“时代人像风物志”》,《电影艺术》,2020年第5期。
管维良、林艳:《三峡巫文化简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郝建:《〈青红〉及“第六代”导演:死亡情结与煽动真善美》,《艺术评论》,2005年第7期。
侯咏、陈宝光:《〈茉莉花开〉真诚关注女性》,《电影艺术》,2004年第5期。
呼喜江:《在浪漫写实与东西交融的深层——陈逸飞油画论》,《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
黄平:《“大时代”与“小时代”——韩寒、郭敬明与“80后”写作》,《南方文坛》,2011年第3期。
李道新:《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郑正秋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涵义》,《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李卉:《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留沪影人的城市电影创作》,《电影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
李晋生:《论郑正秋(上)》,《电影艺术》,1989年第1期。
李欧梵:《上海的摩登与怀旧》,《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4期。
李少白:《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下):论费穆和〈小城之春〉的历史意义》,《电影艺术》,1996年第11期。
李洋:《“中国新独立电影”研究·主持人语》,《创作与评论》,2017年第8期。
李镇:《王为一访谈录》,《当代电影》,2009年第2期。
郦苏元:《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模式》,《当代电影》,1993年第6期。
梁凤莲:《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林钰源:《陈逸飞·〈浔阳遗韵〉·艺术商品化》,《文艺争鸣》,2011年第3期。
刘辉:《探究地域电影和都市文化的关系——从(广州)民国报纸出发》,《电影艺术》,2016年第1期。
刘志伟:《广州三重奏:认识中国“南方”的一个视角》,《知识分子论丛》,2018年第8期。
陆川、吴冠平:《〈寻枪〉二三事》,《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吕佩怡:《制造南方:“南方”作为台湾当代策展之方法》,《现代美术》,2021年第41期。
罗岗:《十七年文艺中的上海“工人新村”》,《艺术评论》,2010年第6期。
母翔翔:《苏州早期电影业再考(1903—1937)》,《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宁浩、张卫、苏洋:《〈疯狂的外星人〉:创造中国电影的独特色彩——宁浩访谈》,《电影艺术》,2019年第2期。
宁浩、郑洞天、张颐武、李迅、赵娟:《〈疯狂的石头〉》,《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
彭骥:《“电影特区”广州往事》,《电影世界》,2014年第1期。
丘静美撰,朱晓曦译:《类型研究与冷战电影:简论“十七年”特务侦察片》,《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饶曙光、秦笠源:《影像城市与城市印象——重庆城市电影中的“意象表意”》,《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第4期。
任桂园:《巫山文化简论》,《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邵燕君:《中国当代青春文化中的犬儒主义》,《天涯》,2015年第1期。
申舶良:《一路向南,赋活艺术“南方”》,《艺术新闻》,2022年第97期。
施润玖:《〈美丽新世界〉启示录》,《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石川:《作为早期大众文化产品的郑正秋电影》,《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美]史蒂文·N. 里普金撰,纪伟国译:《情节剧》,《当代电影》,1991年第5期。
史书美:《性别,种族和半殖民主义:刘呐鸥的上海都会景观》,《亚洲研究杂志》,1996年第4期。
苏七七:《在湖边,在河边,在江边——关于杭州电影新浪潮》,《西湖》,2020年第1期。
孙绍谊:《“无地域空间”与怀旧政治:“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想象》,《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孙绍谊:《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
檀秋文:《“十七年”反特片意识形态想象辨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陶东风:《记忆是一种文化建构——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9期。
万传法:《资本的大时代与意识形态的小时代——从新世纪以来的“现象电影”说起》,《当代电影》,2014年第2期。
王冰冰:《纤夫与神女:多重话语空间中的影像“三峡”》,《艺术广角》,2020年第5期。
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读书》,1998年第4期。
王富仁:《由〈红粉〉所想到的》,《当代电影》,1995年第7期。
王为一:《〈七十二家房客〉咸鱼翻生记》,《粤海风》,2009年第5期。
王小帅、范小青:《“闯入者”的贵州记忆——王小帅导演对谈录》,《当代电影》,2019年第6期。
王小帅、李韧:《无语地反抗:王小帅谈〈青红〉》,《电影艺术》,2005年第9期。
王昕:《〈闯入者〉:债务与遗产》,《电影艺术》,2015年第4期。
王一川:《重建当代历史记忆的背面——简析影片〈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当代电影》,2019年第5期。
王肇磊:《抗战时期贵州城市发展特点》,《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第1期。
吴厚信:《南国都市电影: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粤海风》,1998年第1期。
夏巨富:《近现代广州电影业发展轨迹的初探(1903—1949)》,《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第12期。
肖艳华:《影史浩瀚“黔”中回眸:贵州电影的发展历程探究》,《艺术评鉴》,2020年第2期。
徐刚:《“十七年”反特谍战片中的城市空间》,《当代电影》,2011年第5期。
徐玮、宁越敏:《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流动人口动力机制新探》,《人口研究》,2005年第6期。
徐晓峰:《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变——以上海工人新村为例》,《城市规划》,2019年第7期。
许纪霖:《农耕、游牧与海洋文明视野中的南北文化》,《知识分子论丛》,2018年第8期。
羊儿、老鹿:《近访卢珏:不朽的〈羊城暗哨〉》,《电影艺术》,2002年第9期。
杨北辰:《四季与永恒——〈春江水暖〉的时间—影像》,《当代电影》,2020年第6期。
杨俊蕾:《影像记忆中的历史和个体:论〈青红〉的现实品格》,《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易文翔:《改革开放四十年广东电影发展简述》,《粤海风》,2018年第3期。
于得水:《岭南电影的崛起与发展》,《电影画刊》,2009年第4期。
虞吉:《国产电影运动与文艺片传统》,《电影艺术》,2003年第5期。
曾一果、王莉:《“怀旧”的城市诗学——关于“苏州形象”的影像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张闳:《上海:记忆与幻想之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张慧瑜:《京沪双城对照记——关于城市文学的思考》,《山花》,2016年第6期。
张晓虹、郑端:《从社会改良到意识形态展示:20世纪上海新村的发展历程》,《时代建筑》,2017年第2期。
张英进:《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空间》,易前良译,《文艺研究》,2010年第7期。
张一兵:《居伊·德波景观批判理论的历史生成线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4期。
张勇:《杭州影像的某种倾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章明:《第一百零一朵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1年第8期。
章明:《论电影导演构思(上)》,《当代电影》,1993年第3期。
章明:《一个巫山人眼中的维姆·文德斯与新德国电影》,《书城》,2004年第8期。
章明、程青松、徐伟:《此情可待——章明访谈录》,《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章明、张果:《找到一种电影方法——导演章明访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2年第5期。
赵建飞:《浙江地域电影的审美文化嬗变研究》,《电影评介》,2021年第1期。
赵静蓉:《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赵静蓉:《现代怀旧的三张面孔》,《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赵修渝、杨静:《重庆文化的特点》,《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赵勇、王瑶:《左翼电影的悲剧意识与诗意现实——评〈船家女〉中的“沈西苓笔触”》,《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郑坚、朱瑶佳:《“十七年”时期中国反特电影的冷战因素研究》,《当代电影》,2018年第4期。
周勇、周昌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城市发展的双向互动:基于近代以来重庆城市史发展的考察》,《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朱安平:《〈南海潮〉国恨家仇》,《党史博采》,2017年第2期。
朱晶、旷新年:《九十年代的“上海怀旧”》,《读书》,2010年第4期。
朱婷:《20世纪50~70年代上海“老工业基地”战略地位的回顾与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竹子:《广东人对中国早期影业的贡献》,《岭南文史》,1993年第12期。
祝新、苏七七:《电影与现实之间有一种恍惚感——祝新访谈》,《戏剧与影视评论》,2021年第3期。
左奇:《“寻枪”的道德焦虑》,《艺术评论》,2004年第7期。
中文学位论文
安琪儿:《1930年代左翼电影中的上海城市空间及其影像策略》,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方旭红:《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付晓慧:《新世纪都市电影中的重庆影像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何王芳:《民国时期杭州城市社会生活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李东芝:《近代重庆城市经济近代化研究(1876—1949)》,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书娜:《民国时期广州电影研究(1920—1938)》,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李澍田:《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
李旭:《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楼培琪:《〈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
汤洪庆:《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1896—1927),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汪黎黎:《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1990—2013)》,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王华震:《论章明的故事片创作》,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谢小芬:《新世纪广东电影的身份认同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俞洁:《“十七年”中国反特电影的类型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张金玲:《“十七年”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女性形象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
张勇:《杭州影像:电影城市与文化想象》,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赵建飞:《中国电影中的江南影像》,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赵雪丽:《王为一电影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朱东风:《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空间发展——基于拓扑分析的城市空间双重组织机制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朱丽:《电影中的城市隐喻和文化传播——20世纪30年代上海舞场文化在电影中的呈现》,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英文文献
Alfred J.Lopez, “The (Post) Global South”, The Global South, 2007(1).
Davis F., Yearningfor Yesterday:A Sociology ofNostalgia, the Free Press,1979.
F. W. Mote,“A Millennium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Form, Time andSpace Concepts in Soochow”, Rice University Studies, 1973(4).
Michel Foucault, “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 Diacritic, 1986(1).
Saskia Sassen, “Whose City Is It? Global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NewClaims”, Public Culture, 1996 Winter.
Shih Shu-mei, “Race and Relation: The Global Sixties in the South of theSout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16(2).
Sigmund Freud,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General PsychologicalTheory:Papers on Merapsychology, ed. Philip Rieff, Collier Books, 1963.
Sinah Theres Kloß, “The Global South as Subversive Practice: Challengesand Potentials of a Heuristic Concept”, The Global South, 2017(2).
Xu Yinong, The Chinese City in Space and Time:The Development ofUrban Form in Suzho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