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原则

抑郁障碍的药物治疗原则

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抗抑郁药的治疗原则是:

(1)诊断要确切。

(2)全面考虑患者症状特点、年龄、躯体情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并发症,因人而异地个体化合理用药。

(3)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4)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足够长的疗程(>4~6周)。

(5)如仍无效,可考虑换药。换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种药。应注意氟西汀需要停药5周才能换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其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需2周才能换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6)尽可能单一用药,应足量足疗程治疗。当换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联合使用。一般不主张联用两种以上抗抑郁药。

(7)治疗前应了解药物的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能按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8)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9)根据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心理应激因素在本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可望取得更佳效果。

(10)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11)根据国外抑郁障碍药物治疗规律,一般推荐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摄取抑制剂(SNRI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s)作为一线药物选用。我国目前临床用药情况调查,三、四环类的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氯米帕明、麦普替林等在不少地区作为治疗抑郁症首选药物。总之,要因人而异,合理用药。

另外,如果某个患者既往采用某种抗抑郁药治疗方案有效,那么就有充分的理由再次选用。假如病人的家属也患有抑郁症,并采用某种药物有效,也可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