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胺中毒怎么办?
2025年09月17日
组胺中毒怎么办?
沿海地区及有食用海产鱼习惯的地区容易发生组胺中毒。含高组胺的鱼类主要是海产鱼中的青皮红肉鱼,包括鲐鱼、池鱼(学名为蓝圆鯵)。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鱼体中的组氨酸便会经细菌分解成为组胺,从而使组胺含量不断升高,人摄入之后便会引起过敏型食物中毒。含高组胺鱼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
吃了含有高组胺的鱼类后,一般在进食0.5~1小时过后就会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脸红、头晕、头痛、心慌、脉快、胸闷和呼吸促迫。部分病人还会出现视物模糊、脸发胀、唇水肿、口和舌及四肢发麻、恶心、呕吐、腹痛、荨麻疹、全身潮红等症状。
中毒之后可以先催吐、导泻以排出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也可以口服苯海拉明、布克利嗪(安其敏)、氯苯吡胺(马来那敏、扑尔敏)等,便可以使中毒表现迅速消失。对于不宜服用抗组胺药物者,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ml,一天1~2次,也可口服维生素C。
为防止组胺中毒,在买到青皮红肉鱼时,应及时将之冷藏或冷冻以保持鱼肉新鲜。在进行选购时,要选那些新鲜的鱼,不要选购以及食用鱼眼变红、色泽不新鲜、鱼体无弹力的鱼。在鱼买回来之后应及时进行烹调,烹调前要除去内脏并清洗干净,切段之后用水浸泡几小时,然后再进行红烧、酥闷,在做的过程中最好加些食醋进行烹调,不要油煎或油炸。盐腌储存时,应将鱼背劈开,并加25%以上的食盐腌制。有过敏性疾患者,不宜食用青皮红肉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