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病

胃肠道病

胃肠道是人体受纳、消化、吸收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并将其残渣排出体外的器官。胃肠道由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等组成。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胃的入口,连接食道的部分是“贲门”;胃的出口,连接十二指肠的部分为“幽门”。胃壁分三层,内层是黏膜,中间是肌层,外层是浆膜。胃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受纳食物;二是分泌胃液,在胃蠕动运动中,食物充分接触、消化成为糊状的食糜,并以适当的速度向十二指肠排送;三是消化食物中的部分蛋白质。连接胃“幽门”的是十二指肠,在其分泌的十二指肠液的作用下,食糜由酸性转为碱性。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进一步消化为可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十二指肠上部与“幽门”相连接的部分,肠壁较薄,黏膜表面光滑,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多发部位。与十二指肠下部相连的小肠叫空肠和回肠,主要负责食糜的运输、消化与吸收。大肠长约1.5m,在空、回肠的周围形成一个方框。根据大肠位置的特点,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

健全的胃肠道功能是健康的原动力,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对生命运动产生不利影响。

在胃肠系统中,胃主消化,肠主吸收,这是一种完善的功能分工。人进食后,经食道、胃,入肠,慢慢被消化吸收,剩余的废物被排出体外。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一部分合成为自身物质,一部分转化为能量,以保证生命运动的需要。

由于环境、饮食、心理、药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现代人(特别是城市人口)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胃肠道疾病)的人群日趋扩大。

胃肠道功能失调主要是由炎症(急慢性胃炎、肠炎)、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所引起的,这些会导致消化与吸收障碍,临床上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若长期不能改善,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引发胃肠道炎症与溃疡,主要源于幽门螺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致病菌感染。因此,缓解、抑制、消除炎症与溃疡是改善胃肠道功能的关键所在。

诊治胃肠病,首先必须明确诊断,故向医生详细陈述病史是重要的,必要时应做内窥镜检查,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