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的克星

幽门螺杆菌的克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工作者们通过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不但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也是溃疡病,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因素,甚至与溃疡恶变有关。这是溃疡病病因研究的新成果。实验结果显示,胃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和没有感染的人相比较,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几率是20∶1。长期的随访观察表明,抗菌治疗可以改善溃疡病的自然病程,促进溃疡的愈合和避免溃疡的复发。

为什么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会引起溃疡病呢?

首先,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刺激胃酸分泌。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酸的分泌一般都增高,感染控制后,幽门螺杆菌消失,胃酸也下降。胃酸增高会损伤胃黏膜屏障,影响黏液细胞的分泌功能,使黏液减少,黏膜层变薄或消失,防御功能受损。

其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促使十二指肠上皮化生,出现胃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这在80%~9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都能见到。因为幽门螺杆菌能感染胃上皮细胞,因此,这种生化现象使幽门螺杆菌有机会入侵十二指肠并削弱黏膜的抵抗力,加上胃液的腐蚀,导致黏膜糜烂、发炎,以致溃疡形成。

怎样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呢?临床上,我们通常采用单一及联合用药法。

1.单一药物治疗。常用药有:呋喃唑酮(痢特灵)、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四环素、铋剂(胶态次枸橼酸铋、次水杨酸铋)。

2.二联疗法。采用铋剂与一种抗菌素联用,或羟氨苄青霉素与另一种抗菌素联用。

3.三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第一抗生素(克拉霉素)+第二抗生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或痢特灵),疗程7~14天,成功率可达85%~90%。不足之处是副作用大。

虽然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为溃疡病的病因与治疗开拓了新思路,但对此菌的致病作用仍有争议。因为无论在人体或动物试验中,口服幽门螺杆菌并没有引起溃疡。在美国的一些地区,黑人中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高于白人,但十二指肠溃疡的患病率却低于白人。当然,绝大多数意见认为幽门螺杆菌是胃部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杀灭此菌是治疗胃部疾病的重要手段。抗菌素的滥用易产生耐药菌株,三联疗法的副作用较大。故目前并不主张广泛采用抗幽门螺杆菌疗法,只主张用于有活动性胃炎或难治性溃疡。经H2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