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疾病

肠道疾病

肠道包括小肠和大肠。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起自胃的幽门口,下至回肠末端的回盲部。大肠分为盲肠、结肠(结肠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和直肠三部分,上接回肠末端,下至肛门。肠道是一盘曲于腹腔内的消化管,其长度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小肠平均长约3m,大肠长约1.5m。

肠道疾病十分常见,它不仅原发于肠道,也可继发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中。

肠道疾病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下列几方面:

1.食欲不振。其原因可能由于肠道的消化、吸收或运动功能发生障碍的缘故。不过,引起食欲减退的原因很多,除了胃肠道疾病外,也可因精神因素、药物反应或其他脏器疾病所致。

2.恶心、呕吐。高位肠梗阻或肠运动功能异常时,常有呕吐。但恶心、呕吐症状也可发生于多种不同的疾病。

3.腹痛。肠道炎症、肠梗阻、肠扭转、肠穿孔、肠襻缺血等均可出现急性腹痛。肠道肿瘤或慢性炎性病变则常有持续性腹痛。

4.腹泻。急性腹泻多因肠道细菌感染、细菌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质损伤肠黏膜所致。慢性腹泻则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吸收功能障碍、慢性炎症、肠道运动过速等疾病。小肠疾病所致的慢性腹泻常伴有吸收不良,结肠疾病引起的腹泻多见于慢性炎症或结肠运动过速。

5.便秘。肠道运动减弱,肠壁肌层张力降低,或结肠、直肠因炎症、肿瘤而致肠腔狭窄时,可引起大便秘结。便秘也可由服用药物、生活规律的改变、饮食过少过精、食物中的纤维含量过少所引起,所以便秘不一定是肠道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

6.消化道出血。按出血的部位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前者表现为呕血或柏油样黑便,这是因为血红蛋白所含的铁经肠道细菌作用变成硫化铁而使粪便变黑,但是上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时,大便也可呈暗红色。下消化道出血表现为血便,凡出血部位越低,出血量越多,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越短,则粪便所含的血越鲜红。若消化道出血量少于10ml,粪便颜色可无异常,须用潜血试验来测知。

肠道疾病的治疗因病而异。原则上包括去除病因(如消炎、灭菌、驱虫)、补充营养、注意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对症治疗(如止痛、止泻、通便等)以及手术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