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热镇痛药首推阿司匹林

经典解热镇痛药首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复方阿司匹林由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三种药物组成,因为这三种药的拉丁文字头分别为A、P、C,所以又叫APC,但现在已很少使用。

2 300多年前,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分。

1827年,英国科学家拉罗克斯首先发现柳树含有一种叫水杨苷的物质。1853年,德国化学家杰尔赫首次合成水杨酸盐类的前身——纯水杨酸。它具有退热止痛作用,但毒性大,对胃有强烈的刺激。

1897年,另一位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为解除父亲的风湿病之苦,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这即是沿用至今的阿司匹林,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保持了纯水杨酸的退热止痛作用,毒性和副作用却大为降低。

1899年,德国化学家拜尔创立了以工业方法制造阿司匹林的工艺,大量生产阿司匹林,畅销全球。

至今,阿司匹林仍是一种使用广泛、疗效肯定的药物。阿司匹林在人体内的作用主要有:

1.解热。阿司匹林进入循环系统后,可作用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心。此中枢会监视血液的温度,引发身体产热或散热的反应,阿司匹林因此有退烧的作用。它也可产生发汗、毛囊竖立和最重要的血管收缩或扩张作用。

2.消炎。阿司匹林常用来治疗风湿症,减轻炎症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血中前列腺素的浓度比正常人高出甚多,使得关节滑液改变,阿司匹林肝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可减轻发炎与疼痛。但它的消炎作用在使用2~3周后才较明显,称为后效应。

3.抗凝血。阿司匹林作用在血小板上,可以解除血小板的聚集作用,降低血液凝固的能力,因此外科手术前一周不可使用阿司匹林。但是它对凝血引起的血栓症具有疗效。

阿司匹林对胃黏膜有损伤作用,宜饭后服用。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有胃出血史者均不能使用,有哮喘及听力障碍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