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便秘的中药治疗

习惯性便秘的中药治疗

习惯性便秘是指大便次数比健康时减少,粪质坚硬,并有不适的感觉,肠道、肛门无器质性病变。主要是因腹肌萎缩,无力增加腹压,使粪便停留在结肠时间较长,粪便中的水分大量丢失,以致其干硬难以排泄。解便的间隔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两天以上,且坚硬干燥,或呈颗粒状似羊粪,常伴有左下腹胀闷不适、上腹饱胀、嗳气、恶心、腹痛、肠鸣、排气增多等症状。长期便秘者,还可出现食欲不振、口苦、精神萎靡、头晕乏力、全身酸痛以及头痛、失眠等症状。

便秘可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两类。器质性便秘多因肛门、结肠和直肠的病变,以及内分泌、代谢紊乱等引起。功能性病变,主要由于饮食习惯不良,排便习惯被干扰,或滥用泻药,如女性用药物减肥,使结肠舒缩功能失常所致。

中医学认为,习惯性便秘主要由于大肠的传导功能迟缓引起,气虚不运、鼓动无力,或阴血不足、肠道干涩,或燥热结实,或阴寒凝聚等因素均可导致本病,故有热秘、冷秘、气虚秘、血虚秘、气滞秘、阴虚秘,阳虚秘、血瘀秘等之分。治疗时当辨证论治,效果才能理想。

便秘的预防措施:

1.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纤维素的食物,如多食菠菜、大白菜、苋菜、胡萝卜、番茄及瓜果等,亦可食猪血,以润肠通便。要少食煎炸、辛辣、刺激等难以消化食品。

2.便秘患者要养成定时蹲厕的习惯,对于排便不必过分注意和不安,并要纠正长期依赖应用泻下药排便的弊端。

3.平素多喝开水,可晨起喝凉开水,并按摩腹部。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腹肌、膈肌及提肛肌的肌力,保持肠道正常蠕动。

习惯性便秘在老人中尤为多见,祖国医学对习惯性便秘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将它分为虚型、冷型、热型与气型四种,用中药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1.虚型便秘。因产后、病后及年迈体弱、气血亏虚而导致便秘。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腰膝酸软无力等。可服用麻仁丸,每次6~9g,一日2次,用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但大便溏稀者忌服。还可服用通幽润燥丸,每次服1~2丸,一日2次,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

2.冷型便秘。多因年迈体衰而致阳气不通、津液不行,从而引起便秘。主要表现为面色清白、四肢不温、腹内冷痛、喜热怕冷、小便清长、大便硬结,排出困难。可用白术30g,党参20g,附片(先煎)15g,当归、厚朴、干姜各10g,肉桂6g,每日1剂,分早晚服。或用肉桂、升麻、枳壳、泽泻、牛膝、当归、肉苁蓉各10g,每日1剂,分早晚服。

3.热型便秘。由于肠胃积热、过食辛热厚味之品而导致便秘。主要表现为面赤身热、口渴口臭、腹部胀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可用生地15g,玄参、白芍各12g,火麻仁、杏仁、枳实、厚朴、麦冬、生大黄各10g,每日1剂,分早晚服。忌酒与辛辣之物。孕妇、乳母、妇女月经期均忌用。

4.气型便秘。因久坐不动、思虑过度,而导致气机郁滞、排便困难。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嗳气频作,大便秘结。可用瓜蒌皮12g,杏仁、胖大海各10g,每日1剂,分早晚服。也可用大黄、乌药、木香、枳实、槟榔各10g,每日1剂,分早晚服。

有许多能够治疗便秘的中药,如大黄、芒硝、番泻叶等。医生在开处方的时候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情况进行辨证治疗。如果病人体质健壮,或是因中焦火盛、大肠实热引起的大便干燥秘结,医生常常会用大黄、芒硝、牡丹皮、青皮、枳实、黄连、桑白皮、知母、番泻叶等清热降火、降气通便的药治疗。如果病人是阴虚体衰的老年人或病久体衰的虚弱病人,医生就会用麻仁滋脾丸给病人治疗。

麻仁滋脾丸也叫麻仁丸,是由火麻仁、郁李仁、杏仁、大黄、厚朴、白术、枳壳、白芍等中药研细加蜜炼制而成。火麻仁是方剂中的主药,它与郁李仁、杏仁都有很好的润肠、通便、补脾利湿的功效。大黄能通便清热,白术健脾,枳壳、厚朴能宽胸理气,白芍健脾柔肝。这些中药配制而成的麻仁滋脾丸具有扶正、滋脾、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虚弱者的便秘及阴虚津不足便秘症,以及习惯性便秘等。成人每服1~2丸,每日2次或根据医嘱服用。

需要提出的是,便秘患者应注意饮食结构,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玉米、麦片、红薯、韭菜、豆芽、茭白、萝卜、竹笋等,或吃适量蜂蜜、黑芝麻、核桃仁、花生及香蕉、生梨等。但不宜饮浓茶、咖啡与高浓度酒。同时,要适当参加锻炼,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每日要用手掌贴着腹壁,以顺时针方向做腹部按摩50次以上,以增强腹肌力量,有助于排便,从而解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