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丙种球蛋白的免疫调节

营 养 篇

 

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必须从外界摄取各种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这一过程中,营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人生命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营养。食物中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称为营养素。目前所知,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40种以上,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以及水等几大类。它们在人体内都有各自的独特功能,任何单一营养素的摄入都不能满足人体每日新陈代谢的需要,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间的青少年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这也是强调要合理搭配膳食、均衡营养的原因所在。

微量元素与健康

人和生物体不断地从自己生存的环境中获得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宇宙间的一切物质,包括生物体及人,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体内的化学物质分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宏量元素如氧、氢、碳、氮、钠、钾、磷、氯等,占体重的99.95%。微量元素指人体内含量少于体重万分之一的元素,其中必需微量元素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如铁、铜、锌、钴、铬、锰、硒等,它们必须来自生物体生存的外环境,机体不能制造。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虽然极少,但对人体健康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作为酶、激素、维生素、核酸的成分,参与生命的代谢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微量元素比维生素对机体更重要。目前已发现的微量元素有20余种,已知铁、碘、铜、锰、锌、钴、铬、硒、氟、硅、锡、钒等与机体的生命活动关系密切。其作用大致可归纳如下:

1.在酶系统中起特异的活化中心作用。微量元素使酶蛋白的亚单位保持在一起,或把酶作用的化学物质结合于酶的活性中心。铁、铜、锌、钴、锰等能和体内分子基团相络合,形成络合物,存在于蛋白质的侧链上。

2.在激素和维生素中起特异的生理作用。某些微量元素是激素或维生素的成分和重要的活性部分,如缺少这些微量元素,就不能合成相应的激素或维生素,机体的生理功能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如甲状腺激素中的碘和维生素B12中的钴都是这类微量元素。

3.输送元素的作用。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有输送普通元素的作用。如铁是血红蛋白中氧的携带者,没有铁就不能合成血红蛋白,氧就无法输送,组织细胞就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机体就不能生存。

4.调节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微量元素在体液内与钾、钠、钙、镁等离子协同,可起调节渗透压和体液酸碱度的作用,保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进行。

5.影响核酸代谢。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含有相当多的铬、铁、锌、锰、铜、镍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可以影响核酸的代谢。因此,微量元素在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6.防癌、抗癌作用。有些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如铁、硒等对胃肠道癌有拮抗作用;镁对恶性淋巴病和慢性白血病有拮抗作用;锌对食管癌、肺癌有拮抗作用;碘对甲状腺癌和乳腺癌有拮抗作用。

大话维生素

维生素(旧称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主要有维生素A、D、E、K、C、B1、B2、B4、B5、B6、B12、叶酸、胡萝卜素等。

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往往作为体内一些重要酶的辅助成分,参与广泛的生化反应,决定了某些十分重要的代谢过程。它们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直接供给,一旦食物中缺乏某种维生素,则无一例外地引起相应的代谢障碍,并表现出相对特异的临床症状,引起人体代谢紊乱,以致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如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夜盲症、干眼病和皮肤干燥;缺乏维生素D会患佝偻病;缺乏维生素B1会得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2会患唇炎、口角炎、舌炎和阴囊炎;缺乏维生素B12会患恶性贫血;缺乏维生素C可患坏血病;尼克酸(有时也称为维生素B5)缺乏导致患癞皮病。

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1.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维生素前体)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2.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3.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来获得;

4.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维生素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是指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的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这些维生素常存在于动物油脂、植物油脂当中,如豆油、花生油中富含维生素E,动物油中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E等,动物肝脏中也富含这些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是指能溶于水的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叶酸、生物素)、维生素C和胆碱,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谷物类、薯类、肉类、菌类、禽蛋类中。均衡摄入各种食物,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维生素的需要。

与我们熟悉的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同,维生素虽然参与体内能量的代谢,但本身并不含有能量,所以补充维生素不会导致通常所说的营养过剩,也不会引起肥胖。不过维生素过多仍然有害健康,过多的维生素会引起中毒反应,表现出相应的症状,特别是维生素A、D、K等脂溶性维生素,因为能够在体内日积月累地蓄积起来,所以更容易引起中毒。而维生素C、B族等水溶性维生素因为很容易随尿排泄掉,除非吃太大的量(例如是正常需要量的100倍),否则不易在体内蓄积,很难引起中毒。

让维生素A擦亮你的双眼

维生素A又叫抗干眼病维生素。动物性食物中称其为维生素A,植物性食物中称其为维生素A原,即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

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均为脂溶性维生素,对热、酸、碱稳定,烹调时损失小。

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内脏、鱼肝油、奶类及蛋类等食物中,可以防止夜盲症和视力减退,有助于对多种眼疾的治疗(维生素A可促进眼内感光色素的形成)。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对暗适应能力下降、夜盲及干眼病。维生素A缺乏的最早症状是对黑暗的适应能力下降,严重时可致夜盲,即在暗光下无法看清物体。

只要注意选择食物,不偏食,满足人体维生素A的需要并不难,但对于哺乳期妇女、婴儿等一些特殊人群,完全从食物中满足需要则比较困难,可以用添加鱼肝油的办法,但要注意用量不宜过多。为了预防北方季节性的缺乏,最好在有绿叶菜的季节,多吃一些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使体内有一定的贮存。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胡萝卜、黄绿蔬菜、蛋类、黄色水果、菠菜、豌豆苗、红心甜薯、青椒、鱼肝油、动物肝脏、牛奶、奶制品、奶油等。

复方维生素B大家族

复合维生素B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叶酸等。这些B族维生素是推动体内代谢,把糖、脂肪、蛋白质等转化成热量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缺少维生素B,则细胞功能马上降低,引起代谢障碍,这时人体会出现怠滞和食欲不振。喝酒过多等导致肝脏损害,在许多场合下也是和维生素B缺乏症并行的。

维生素B1不足,头脑会退化。一般人只知道维生素B1不足会引起脚气病,其实在脑细胞利用葡萄糖转化为能源时不可缺乏维生素B1,因此维生素B1不足的话,脑功能就会低落,造成糊涂,打瞌睡,所以当人们出现打瞌睡,或糊涂频繁时,就应怀疑是否有维生素B1不足。

维生素B2可抑制老化及疾病的发生。一般人只知道维生素B2不足可引起口角溃烂,即口角炎,其实维生素B2不足,更可怕的是造成肝脏、肾脏功能低落。维生素B2是燃烧脂质变成能量过程中不可欠缺的,若维生素B2不足会造成脂肪囤积,引起肥胖,肥胖是各种代谢功能低落的温床,可继发许多成人病。维生素B2有抗氧化作用,对于预防糖尿病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果缺乏维生素B6会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炎症,如脂溢性及脱屑性皮炎、口腔炎、舌炎、眼炎等;其次为精神和神经系统症状,如神经过敏、抑郁、嗜睡、恶心、振动感觉及位置感觉消失、周围神经炎等。

烟酸缺乏症表现为:①对称性皮炎,皮损性疾病可有红斑、糜烂、肥厚和鱼鳞癣;②舌炎、腹泻;③多有忧郁、易激动、失眠、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甚至痴呆;④四肢对称性烧灼和麻木感,严重时发生麻痹。

维生素B12缺乏时主要表现为:①慢性进行性贫血症状。②舌炎所致舌痛、舌乳头萎缩,导致舌面光滑,色绛红;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③对称性手足麻木和感觉异常,四肢无力,共济失调,行走困难。④少数出现健忘、易激动或抑郁、淡漠,甚至痴呆、精神失常。

叶酸缺乏症表现与维生素B12缺乏症相似,主要表现为贫血的各种症状,少数可出现黄疸;其次为消化道症状,如舌炎、舌痛、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舌质绛红,以及口角炎、口腔黏膜小溃疡等;常见食欲减退、食后腹胀、腹泻或便秘、消瘦。妊娠期妇女如出现叶酸缺乏,会引起胎儿畸形。

在日常生活中,应多摄取含有大量维生素B的食品。①含有丰富维生素B1的食品:小麦胚芽、猪腿肉、大豆、花生、黑米、鸡肝、胚芽米等。②含有丰富维生素B2的食品:七腮鳗、牛肝、鸡肝、香菇、小麦胚芽、鸡蛋、奶酪等。③含有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和叶酸等的食品:肝、肉类、牛奶、酵母、鱼、豆类、蛋黄、坚果类、菠菜、奶酪等。维生素B1由于在人体内无法贮存,所以应每天补充。

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虽然微乎其微,但却能起到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果某种元素供给不足,就会发生该种元素缺乏症;如果某种微量元素摄入过多,也会发生中毒。缺不缺微量元素可通过化验检测血液中的含量来确定。

微量元素在体内有哪些作用呢?

铁:是人体需要量最多的微量元素,27%的铁组成血红蛋白,3%的铁组成肌红蛋白,0.2%的铁构成多种含铁酶。血红蛋白能将氧气送至全身组织,肌红蛋白和氧的结合力很强,能储备部分氧气,在骨骼肌缺氧时可以释放这部分氧。每日铁需要量为10~18mg,如果供给不足,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锌:是仅次于铁的需要量较大的微量元素,是200多种含锌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激活剂,在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婴儿每天需锌量为3~5mg,1~10岁儿童每天需锌量为10mg。婴幼儿锌供给不足,会影响生长和智力发育,也影响味觉和免疫功能,缺锌是厌食症的主要原因。

碘:能调节体内热能代谢,是构成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婴儿每天需碘量为0.045~0.15mg。若碘不足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引起克汀病或地方性甲状腺肿;如果摄入过多,也会发生碘中毒。

铜:在人体内含量很少,是组成体内多种金属酶的重要成分,主要功能是促进铁构成血红蛋白,也是许多氧化酶的辅助因素。人体缺铜时,会发生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生长缓慢和情绪不稳。铜代谢紊乱可致肝豆状核变性。

硒:参与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代谢过程,是人体肌代谢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缺硒时容易发生克山病。

那么怎样预防微量元素缺乏呢?

铁:动物性食物中,如肝脏、动物血、肉类和鱼类所含的铁为血红素铁,血红素铁也称亚铁,能直接被肠道吸收。植物性食品中的谷类、水果、蔬菜、豆类及动物性食品中的牛奶、鸡蛋所含的铁为非血红素铁,这种铁也叫高铁,以络合物形式存在,络合物的有机部分为蛋白质、氨基酸或有机酸,此种铁须先在胃酸作用下与有机酸部分分开,成为亚铁离子,才能被肠道吸收。所以动物性食品中的铁比植物性食品中的铁容易吸收。为预防铁缺乏,应该首选动物性食品。

锌:动物性食品中的牛肉、猪肉、羊肉、鱼类、牡蛎含锌量高。植物性食品中的蔬菜、面粉含锌量少,且难吸收。

铜:含铜最多的食品是肝脏,大多数的海产食品,如虾、蟹含铜较多。豆类、果类、乳类含铜较少。

碘:因海水含碘丰富,所以海产品都含有碘,特别是海带、紫菜含碘最多。

硒:谷物、肉类、海产品含量高,除缺硒地区外,一般膳食不缺硒。

因各种食品含微量元素多少不同,为预防微量元素缺乏,应吃多种食物做成的混合食品,不能偏食、挑食。

神奇的硒

硒是动物体内的麸胱甘胱氧化酶(一种抗氧化酶)的重要成分,被归类为抗氧化的营养素。最早的时候,硒并不被视为营养素,甚至和铅等重金属一样被视为有害物质。直到1979年,在中国东北、西伯利亚、朝鲜半岛等地区所盛行的地方性疾病克山症被证明是硒的不足所造成的病症,硒的重要性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硒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功效。动物实验中发现,缺硒会造成微血管脆弱,也容易引起肌肉无力、心脏受损。越来越多的报道证明,硒可以降低患癌几率,降低心脏疾病的危险,并且有抗衰老和提高人的免疫功能的作用。

因此,硒对人体是不可缺少的。一般而言,人们从日常饮食中即可获取足够的硒。富含硒的食品包括海产、坚果、肉类等。如果日常饮食不均衡,或者所在地区的水土缺硒,那么可以考虑口服含硒药片(如亚硒酸钠),适当地补充硒。然而,硒同时也是一种有毒元素,摄入过量会引起中毒,导致脱发、肝损伤、肠胃疾病、神经系统异常等等。硒的最低中毒量为每天900μg,每天从饮食和药片中摄入的硒的含量若不超过400μg是安全的。

不可小看的铁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必要成分,也是许多酶的生物活性部分。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氧的携带者,没有铁就不能合成血红蛋白,氧就无法输送,组织细胞就不能进行新陈代谢,生命就无法存活。

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除了脂肪和油类,大多数食物均含少量铁,含铁丰富的食物有海带、紫菜、木耳、香菇、动物肝脏、肉类、动物血、豆类等,其中黄豆中的铁不仅含量较高且吸收率也较高,是铁的良好来源。谷类和大多数水果蔬菜含铁量较低。

正常情况下人体很少排泄或丧失铁,代谢后释放出来的铁仍可以被利用,正常成年人每天可以从食物中摄取的铁足够补偿所丧失的微量铁。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发病人群是育龄妇女、婴幼儿和生长期的青少年。人缺铁时,血红蛋白减少,面色苍白,极易疲劳。同时,缺铁时肌肉中某些酶水平降低,而使细胞利用氧产生能量的能力下降。缺铁亦可引起腹泻。

但是,盲目补铁也会产生危害。有些疾病如酒精中毒、肝炎、急性感染性肠道炎症、胰腺炎等患者慎补铁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禁补铁剂;含铁黄素沉着症及不伴缺铁的其他贫血也要禁服铁剂;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禁服铁剂;对铁过敏者禁用铁剂。另外孕妇服用过多铁剂可导致胎儿铁中毒;小儿如误服3g铁剂可危及生命。长期服用铁剂可使机体铁过多,而引起慢性含铁血黄素症。如服用铁剂过量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就医。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补铁。

锌的学问

锌的需要量很少,对人体却非常重要。人体内有各种不同的酵素,是人体中许许多多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少了这些催化剂,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停止,造成生命现象无法延续。而人体中大部分的锌,正是体内酵素的重要成分。

锌还参与核酸及蛋白质代谢,在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过程中锌也起重要作用。同时,锌也是许多酶的重要组成成分,或必须有锌参与才能被激活。到目前为止,经过鉴定,含锌的酶已有80多种。

锌在维生素A的新陈代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也和黏膜及皮肤的健康有关。锌又与维生素C结合,参与体内胶原蛋白的合成,因此缺锌的人伤口愈合的时间长。含锌的软膏对于割伤及烫伤等皮肤的创伤也特别有效,同时可以减少伤口感染的危险。

缺锌和缺铁、缺维生素一样常见,由于锌所参与的酵素反应多半和生长发育及细胞分裂有关,因此缺锌会导致生长迟缓,也会造成皮肤、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受损;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缺锌表现为发育停滞,食欲减退,味觉丧失;青春期女性可出现无月经;妊娠期缺锌可致畸胎;成人缺锌则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味觉丧失;外科手术病人缺锌则伤口愈合延迟。但过量的锌也是有毒的,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妨碍铜等微量矿物质的吸收代谢,每日摄取量如果超过建议量的5~30倍(相当于每日75~450mg以上),就有可能伤害神经、造血及免疫系统,并且影响胆固醇的平衡,增加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并减少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摄取含锌的营养补充剂,一定要看清楚上面所标示的剂量。

儿童补锌的注意事项

人体对锌的需要量虽少,但其作用很大。锌参与人体80多种酶的合成。补锌的药物有很多种,如市面上常见的葡萄糖酸锌制剂(口服液及片剂)、锌钙特、硫酸锌口服液、复合蛋白锌片、锌硒宝片等。近两年,很多家长认识到给孩子补锌的重要性,但在给孩子补锌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风,听信广告,要根据孩子自身的身体状况科学补锌,避免走入补锌的误区。

1.食欲不振并非都是缺锌。儿童食欲不振的原因很多,缺锌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补锌时要注意。一般说来,儿童缺锌常有三大表现,即异食、厌食与生长缓慢。“异食”是指孩子突然喜欢吃一些正常孩子一般不吃的特殊物品,如泥土、火柴杆、煤渣、纸屑等;“厌食”则指胃口差,不想吃饭或进食量过少;“生长缓慢”是指体重、身高等发育指标明显低于同龄儿童。通过检查和询问,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存在味觉减退、食欲低下、毛发稀疏脱落、伤口难以愈合、精神不振、嗜睡、抵抗力差等症状。

2.盲目补锌得不偿失。若体内不缺锌而滥补,也会影响健康,因为人体内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含量和比例,既不可少也不可多。若补锌过多,可使体内的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减少,抑制铁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另外,当孩子体内锌元素过多、钙元素减少时,在镁离子的作用下,可抑制吞噬细胞的活性,造成免疫力下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锌的日需量为:0~6个月的婴儿3mg,7~12个月的婴儿为5mg,1~7岁的孩子10mg,10岁以上为15mg。

儿童补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日常饮食的调理,药补只能一时。

当心,碘不能多也不可少!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其生物学作用主要是通过在甲状腺内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来体现的。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它对碘有高度的亲和力,甲状腺内含有的碘占人体总碘的80%以上。在甲状腺内的碘经过生物氧化以后生成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是人体正常代谢中不可缺少的激素,对机体的作用复杂而强烈。甲状腺激素不仅刺激蛋白质、DNA、RNA的合成,还参与糖、脂肪、维生素、水和盐类的代谢。另外甲状腺激素对高等动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尤其是神经系统。人类胚胎期如果缺乏甲状腺激素,神经系统发育、分化就会受影响,出生后智力低下。儿童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则出现体格、性器官发育障碍,导致呆小症。成人缺乏时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基础代谢率低、浑身无力,严重缺乏时可使细胞间水潴留,引起黏液性水肿。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过多则表现为过度兴奋、易激动、基础代谢率升高、突眼、多饮多食、进行性消瘦等甲亢症状,严重时可发生甲状腺危象。

人体所需的碘主要通过饮食和饮水提供,由食物提供的碘占人体需碘量的90%以上,其中以海产品中含量最高,可达2 000μg/kg。碘在消化道几乎完全被吸收,钙、镁、氟对碘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碘进入血液后迅速聚集于甲状腺,主要经肾脏排泄。人体对碘的需要量随年龄、性别、体质及生理状态而变化,一般日供应量在150~500μg。我国规定加碘食盐的碘含量不低于20mg/kg,日耗盐量5~10g以上。

人血白蛋白的营养学

人血白蛋白是人血浆蛋白的组成之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血液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因失血、创伤及烧伤等引起的休克、脑水肿及大脑损坏所引起的脑压增高等,可防治低蛋白血症及肝硬化或肾病所引起的水肿或腹水,有时亦作为癌症病人晚期的支持治疗。人血白蛋白还有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渗透压及补充蛋白等作用,能维持机体内的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合成后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周身血液及体液中。当肝功能正常时,哪怕有一时性的低蛋白血症,只要合理补充足量蛋白质食物,即可使低蛋白血症得到纠正,根本不用输注白蛋白。白蛋白不能滥用,对于血浆白蛋白水平正常的人来说,如果输注白蛋白,不但对人体无益,反而会使白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导致分解加速。

白蛋白的副作用虽然较少,但应用不当,仍可造成不良后果。若白蛋白输入过多、过快,极易引起血容量骤然增加,从而加重心、肺负担,故心、肺、肾等病患者使用时应当谨慎。另外,由于白蛋白是血液制品,虽然经过处理,但是其中的一些物质仍然可能会使接受者产生过敏反应。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不少人为了增强身体抵抗力而盲目输注白蛋白,这是错误的。白蛋白只能起到维持血浆渗透压及补充白蛋白的作用,而提高免疫力(抵抗力)是球蛋白的功能,尤其是丙种球蛋白,因此不要误解。

吃蜂蜜的学问

蜂蜜是一种老幼皆宜的纯天然营养保健食品,能润滑胃肠道,是治疗便秘的良药,蜂蜜还能促进胃黏膜修复,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蜂蜜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另外,蜂蜜外用可治疗感染性创伤、烧伤、冻伤,有止痛、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在我们了解了蜂蜜的医疗保健功效之后,还应掌握正确的服用方法。

1.食用方法:新鲜蜂蜜可直接服用,也可配成水溶液服用,但绝不可用开水冲或高温蒸煮,因为高温后有效成分如酶等活性物质易被破坏。蜂蜜最好使用40℃以下的温开水或凉开水稀释后服用。

2.服用时间:一般在饭前1~1.5小时或饭后2~3小时服用较为适宜。神经衰弱者应在每天睡前服用。

3.服用剂量:作为治疗或辅助治疗,成人一天100g,不要超过200g,分早、中、晚三次服用;儿童食用量为30g最好,但应视年龄大小而定。用于治疗,以两个月为一个疗程;作为保健服用量可酌情降低,一般每天10~50g。

另外,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服用。目前,市场上的蜂蜜分为纯蜂蜜和勾兑蜜,一般养蜂园蜂产品专卖店直接出售的为成熟的纯蜂蜜,商店出售的有勾兑蜂蜜,也有纯蜂蜜。串街叫卖的多是劣质掺假蜂蜜,价格便宜,质量难以保证。一些不法分子,在蜂蜜中添加一些化学原料,内含有大量重金属和致病菌,大家切不可贪图便宜,上当受害。

现在市场上根据不同人群研制开发了适合老年、儿童及补钙人群的蜂蜜,选择时应根据对象决定品种。老年人适于选用老年蜂蜜、富钙蜂蜜、枣花蜂蜜;儿童适于选用儿童蜂蜜、富钙蜂蜜;婴幼儿适于选用哺乳蜂蜜;普通人可选用槐花蜂蜜、纯正蜂蜜等。

蜂蜜是一种弱酸性液体,能与金属起化学反应,因此不要用金属容器存蜂蜜,也不要用塑料容器。通常使用瓷器或玻璃容器盛放蜂蜜,并且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密闭保存。

人血丙种球蛋白的免疫调节

人血丙种球蛋白又称为免疫血清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它是从健康人血中提取出来的具有免疫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可增加机体免疫力,有补充抗体和免疫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多种细菌、病毒的抵抗能力。人血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免疫缺陷病以及传染性肝炎、麻疹、水痘、腮腺炎、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防治,也可用于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内源性过敏性疾病和重症脊髓病变及运动神经元病。

患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相当于向机体直接输入抗体,使其得到完全的保护,暂时防止发病,或得到部分的保护,从而减轻病状缩短病程,形成被动免疫。人在部分的保护下可发生轻度的或局限性的感染过程或非典型病程,随后产生比较持久的自动免疫。

人血丙种球蛋白系人的同种属蛋白,故注射后不良反应很小,也可能出现低热、面色潮红、头痛、发冷、恶心、周身不适等现象,但很快就会好转。

人血丙种球蛋白一般无禁忌证,使用前亦不必做过敏试验,但最好化验一下体内缺不缺丙种球蛋白,缺才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