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市环境设计的艺术理念

三、元大都城市环境设计的艺术理念

元大都的规划遵循《考工记》有关王城的规制和理念,整个城市坐北朝南,城池为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南三面城墙均设三座城门,北面为两座城门。这与《考工记》营国制度规制基本相同,只是北面少一座城门。全城的正中心有中心阁,据研究,这个标志性建筑的位置构成了全城四至的基准,表现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规划水平。城市中轴线从城南正门丽正门开始穿过中心阁贯穿全城,宫城的主体建筑也都沿这条中轴线展开,太庙与社稷坛分设于宫城东西两端,皇帝登基与朝会的大明殿在宫城的前部,主要集市则集中在城中心的钟鼓楼一带。符合《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布局(见图1-7)。

城中的街道按《考工记》“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原则,由南北和东西走向的干道构成方整的棋盘形。“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以至于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衡通”。城区坊巷布局从实用出发,规整有序。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1276年)来到元大都城,他对城市的平面规划极为赞赏,并在其游记中描写道:“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每方足以建筑大屋,连同庭院园囿而有余……方地周围皆是美丽道路,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图1-7 元大都城平面图

至于城门的数量和分布,元大都城基本与《考工记》的规制相同,仅北面少一门,全城设十一门的原因目前还无确切史料做出解释。元张星《可闲老人集·辈下曲》云:“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哪吒城。谶言若以砖石裹,长似天王衣甲兵。”从这些词句来看,元大都城规划之时,曾有巫师借编造天宫神话预言城之未来,大都城被喻为哪吒之躯,按其三头六臂设置城门,即南垣三门为三头,东、西两垣各三门为六臂,北城两门则为两足。此规划基本暗合《考工记》营国制度中“旁三门”的规制,只北城垣少一门。同时还预言城墙若督以砖石,其威势堪比天王麾下无数身披铠甲的天兵。元大都的城门城墙均被附以谶语,据此看,元大都城在按《考工记》营国理念进行规划的同时,不忘体现封建皇权的君权神授思想,同时对风水及术数也有所考虑。元末明初长谷真逸著《农田余话》也说:“燕城系刘太保定制,凡十一门,作哪吒三头六臂两足。”此现象似与精于术数的刘秉忠有关。

关于城门,马可·波罗在书中也有如下描写:“全城有十二门(应为误记),各门之上有一大宫(城楼),颇壮丽。四面各有三门(北面实际只有二门)、五宫,盖每角亦各有一宫,壮丽相等。”马可·波罗对元大都城规划艺术的赞誉溢于言表,鉴于其在元大都城居住17年之久,对此城的描述应基本符合事实。

在城市整体布局中,元大都的宫城建筑设在城市中轴线的前端,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上,以一种不凡的艺术处理手法使庄严的宫殿建筑与自然水域景观有机结合、相互映衬,营造出一派怡人的城市美景。元大都的建设规划以琼华岛及太液池为核心,宫殿建筑环列东西两岸,东岸建宫城(大内),西岸建隆福宫、兴圣宫、太子宫,水域周边琼楼玉宇,景色优雅。而海子(包括今积水潭、什刹海、前海、后海)从西北流向东南,水域辽阔。而皇城则在城南部中轴线偏西,主要也是缘于太液池景区的规划设计,敢于将水面置于城市的中心地带,这也反映出元大都规划布局既尊古制又因地制宜的艺术特色。

宫城北门至厚载红门之间留有大片自然绿地作为皇家御苑,因畜养珍禽异兽,故又称“灵囿”。宫城西侧的万岁山(琼华岛)是全城的制高点,有南侧小岛(赢洲,今“团城”)通过白玉石桥与其相连。山上原有广寒宫,后增建了仁智殿、荷叶殿、方壶亭、赢洲亭等。山间置有奇石、绿植,山顶有石龙喷泉,《辍耕录》曰:“山皆叠玲珑石为之,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可见极尽传统园艺之美。

对元大都宫城,明朝工部郎中萧询曾以“虽天上之清都,海上之蓬莱,尤不足以喻其境也”来形容。他对明初拆除元大都宫城颇具惋惜之情,并在《故宫遗录》中对宫城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门阔楼台殿宇之美丽深邃,阑槛琐窗屏障之流辉,园囿奇花异卉峰石之罗列,高下曲折,以至广寒秘密之所,莫不详具。”元末陶宗仪所撰《辍耕录》也十分详细地记录了元大都的“宫阔制度”。依据这些古籍的记载,我们得以大致了解元大都宫城的基本情况。宫城周围4547 m,东西740 m,南北950 m,城墙高20 m。整个宫城南向,正门为崇天门,宫城内分南北两组建筑,南组以大明殿为主体,北组以延春阁为主体。“凡诸宫周庆,并用丹楹彤壁藻绘,琉璃瓦饰檐脊”。殿内布置富有蒙古族色彩,“内寝屏障重复帷幄,而裹以银鼠,席地皆编细章,上加红黄厚毡,重复茸单”。地毯、壁衣的广泛应用及以织物遮裹外露之木构件,都鲜明地体现出了元代宫廷建筑的艺术特色。

为了将高梁河水系的天然湖泊纳入元大都城中,遂以此湖泊最东端为中心基点(即今“万宁桥”,俗称“后门桥”,元明称“海子桥”),以西面能囊括积水潭水系天然湖泊的距离作为确定元大都城东、西城墙的半径。元大都城的选址与规划以收纳积水潭为目的,设计者以艺术设计的视角为这座城市巧妙地规划了一个风景怡人、生态良好的水域景观,为这座北方城市融入了难得的柔美水景。元大都城围绕水系的规划建设是城市功能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对此,梁思成先生曾谈到,一位英国建筑大师来华参观,在北京金鳌玉蝀桥(今北海大桥)上看到桥两面水波浩瀚、开阔而赏心悦目,遐思之余由衷地赞道:“中国人真伟大,在这样一个对称式的城市里,突然有这样不对称的海,这是谁也想不到的,能有这样的规划建设的思想、手法,真是大胆的创造。”

在元大都城的建设过程中,刘秉忠以“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第一次结合地域特点,最近似地将古代国都营建的理想艺术蓝图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不仅如此,元大都城的宫殿建筑还糅合了不少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使这座城市既秉承了传统都城营建艺术的精神,又在规划、建筑和艺术装饰方面体现出自身独有的特色,从而成为中国城市设计史上珍贵的艺术遗产。

总体来看,元大都整体布局基本上符合传统“礼制”下的营建规制,城市的布局遵循轴线对称的原则,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儒家美学理念在元大都的建设中得到了真正的发扬,可以说,元大都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一座都城。但元大都城的设计又不拘泥于古代典籍,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环境特征进行城市设计是其另一特点,这也体现出设计者不凡的艺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