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艺术的文化学意义及其特征

一、后现代艺术的文化学意义及其特征

在艺术的发展史中,绘画一直是视觉艺术的中心,无论是古典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还是现代艺术的“抽象”“表现”“构成”,绘画一直是以画布为中心,是色彩、造型、笔触、体积、光影、构图等的组织和形态的创造。而当代艺术的实践结果却把绘画艺术推到了极致,它们或者脱离了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主题、形象、色彩和构图,而成为一种“非绘画性”的绘画;或者干脆取消了绘画本身,转为对艺术“观念”的关注,使其成为纯精神的观念,所以极简主义艺术家唐纳德·贾德据此宣告了“绘画的死亡”。

后现代艺术具有多元的实践的性质,抽象表现主义将行动引进绘画,使绘画的过程成了一个仪式的表演过程;波普艺术将流行的大众传媒引入绘画,电视、广告、招贴画、床单、枕头、汉堡等现成品和实物等皆成了艺术的组成部分;极简主义那些缺少美感的几乎空白的画布,几个相同长方体组成的雕塑,追求“初级结构”并推向极端,使艺术自身走到完结的边缘。观念艺术消解了艺术本体,在他们看来,艺术似乎与绘画、雕塑无关,它强调的是在艺术作品背后的“观念”。没有任何深刻意义的广告、招贴、现成物直接成为艺术,商业进入了艺术,绘画成了事件和行为,这些都表明艺术已突破了其传统界限,正如美国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所说,“最近的艺术产品的一个特征就是关于艺术作品的理论接近无穷,而作品客体接近于零。”所以,后现代艺术是一场文化学意义上的革命——观念的革命。

(一)艺术观念转变的动因及基础

1.艺术观念转变的动因

(1)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工业产值迅速增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商品空前丰富,巨大的消费市场形成,现代科技文明导致了工具理性的畸形发展与人文精神传统的萎缩;周期性经济危机对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的影响;高发展、高消费、向自然无限索取造成了人类生态圈的破坏、生态失衡等。人类面临着新的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艺术家面对这些问题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得到了一个文化共识——“关心问题”的思想观念。即艺术的使命应该是回归自然、回到社会和大众之中、参与生活、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现实的生存状态,向当代社会提出质疑,表现自己的关切。艺术家应该勇敢地承担生活中的道德责任,艺术重要的不是对风格的渴求,而是对内容的关注;不是对形式的追求,而是对本质的表达以及使事物变得真实和创造真实事物,并追寻其意义。

(2)现代艺术在达到形式主义的高峰后,由于其形式的不断纯化、简约,显得极端概念化、非人性化,纯洁无瑕的艺术走向贫乏和枯燥,使人厌烦和不安。形式创新的逻辑结构走向僵化,对结构的强调同时失去本质的表达。正如K·莱文所说,“这种人为形式的创造再不能解决这个各方面都蒙受着技术冲击的世界中的所有问题。在一个不单一的世界中,纯粹化是不可能的。”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形式,丧失与生活的对话能力,滑向形式和语言的游戏,在走向极端的同时,孕育着新的关注社会、关注大众、关注艺术观念创新的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3)现代主义的整个文化形态的缺陷与当时西方已进入多元化的后工业社会背道而驰。文化裂痕的出现是必然的。艺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是人类精神需求演化的必然结果。后工业社会是信息时代、后工业文明时代,必然催生出与其社会发展同步的,以表达观念艺术、信息内容为特点的信息时代的文化衍生体——后现代艺术。

(4)现代艺术与资本主义的商业化进行的斗争最终后者取得了胜利,现代主义的先锋艺术纳入了市民现代性的范围。自由资本的活力和无孔不入已经把世界变成了它的市场,任何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可以转化为商品,艺术也不例外。

(5)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泛发展改变和控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媒体是在不断复制中获得生命的。后现代艺术与媒体的结合也就使它通过复制才能传播和销售

总的来说,后现代社会商品、技术、传媒、娱乐与艺术的结合是后现代艺术产生的重要基础。

2.艺术观念转变的基础

当代艺术需要有当代哲学思辨的支撑,艺术观念的转变有其哲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1)分析美学与结构主义美学的“语言的囚笼”。杰姆逊的“语言的囚笼”这个提法,概括分析了美学和结构主义美学如何使美学整个地局限于语言分析和语言结构之中。结构主义是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基础上的,它把索绪尔建立的语言之深层结构描述作为普遍可适用的模式,去揭示任何可被看作是文本的东西,如艺术作品、神话、民俗或哲学文本等,以图在这些文本中揭示出起自主作用的深层结构模式。语言分析哲学是由英国逻辑实证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这种哲学的目的是力求在语言的层面上建立一种能够进行科学的、类似于数学一样的事实陈述逻辑。此哲学后来在维特根斯坦的引导下,发展出了对语词的使用进行分析的哲学,即语言分析哲学。

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整体上陷入语言或符号的“囚笼”中的文化。人类社会贯穿性的主题就是人怎样和如何本真地与现实相关。但到了后现代时期,这个人类文化的核心主题突然消失了,语言或符号取代了直接现实,人所面临和拥有的只有语言和符号,语言和符号就是我们所能面临的唯一现实,可以说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一切都可以用符号来加以运用,这极大地推动了所谓“语言囚笼”说的确立。“信息社会”其实就是一个符号化的社会。

(2)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消解和解构。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思想家拉康、福柯、德里达等。解构主义就是一种解释学,如果我们把结构主义看作是一种建构的解释学的话,那么解构主义就是一种拆解的解释学。德里达认为,通过差异原则、在场与缺席的游戏、“去中心”等方面对“语义中心主义”“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我们既体验到痛苦、惊慌、不知所措,也体验到真正自由游戏的快乐。这种快乐与解构的经验、解构性质疑、游戏式阅读或写作密切相关。

解构主义并不要求把被它解构的世界重新整合为一个有序的世界,它所追求的就是一个多元因素差异并置的世界。只有消除了思想表达形式中的“在场”、主体、终极意义以及中心、结构等专制的权力力量,我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这是后结构主义思想的基础。这是在此意义上,作为纯然的后现代性思潮,后结构主义标志着以“我思”主体为根基的现代性思维模式的终结和现代性“哲学的终结”,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后结构主义的美学比以往的任何美学思潮都更彻底地动摇了现代性美学和审美模式。

大众社会的出现与大众观念的觉醒。20世纪西方艺术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从最初的对大众艺术的成就的否定与对大众的能动作用的否定,转向对大众艺术的成就的肯定与对大众的能动作用的肯定。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是建立在精英性的基础之上的,而大众社会的出现与大众观念的觉醒,使大众性成为当代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型的契机。大众性使当代艺术被重新改写,将艺术置身于商品、技术、娱乐这前所未有的三极之间,从而催生一种与精英艺术相对的以商品性作为前提、以技术性作为媒介、以娱乐性作为中心的艺术类型,这就是大众艺术。

(二)艺术观念转变的特征与意义

1.艺术观念转变的特征

后现代艺术观念转变既涉及它的内涵、其内部观念的反叛与探索,更涉及它的外延,它从实质上表现出对于各种界限的突破,将艺术推到了某种极端的状态。后现代艺术观念转变有以下几个特征。

(1)绘画的终结。西方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都是以画布为中心的,而当代艺术却抛弃了艺术的绘画性,远离了古典与现代艺术的主体、形象、色彩与构图,它们要么成为一种“非绘画性”的艺术,要么干脆取消了绘画本身,转为对艺术观念的关注,使绘画艺术转变为纯精神的观念。从当代艺术中的行为绘画、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等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到,艺术似乎都与绘画无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的艺术”已经终结,作为概念和观念的艺术得到了发展。

(2)艺术与生活“距离的消失”。当代艺术不认为艺术是自主独立的,“有意味的”形式,它与生活中的用品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当代艺术中“距离的消失”。当代艺术极大地消解了现代艺术那种纯粹的清教徒式的贵族面孔,呈现出一种超越边界的无限开放的姿态。这种转变包含有波普艺术对通俗形象和日常事件的选择,也有观念艺术对观众的参与的需要等。现代艺术所强调的纯粹的形式被当代艺术关注的现实的“生存”“生活”所代替。当代艺术家对于我们自身生存生活状态的关注,使他们将艺术转变为生活,又把生活转变为艺术,艺术与生活得到融合,跨越了艺术与现实、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鸿沟,最终达到了超越现代艺术的目的。

(3)艺术反艺术、反形式、反审美。当代艺术在解构以后的无序,呈现出反艺术、反形式和反审美的“总体”面貌—一种中心失落之后的荒诞。

①“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由下面这些不同概念勾勒出的一个复杂范畴:模糊性、间断性、多元性、散漫性、反叛、变形等。其中仅“变形”一词就包含了许多当今表达自我消解的术语,如反创造、分解、解构、去中心、移植、差异、分裂、反正统、反讽等。这种不确定性抛弃了逻辑,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关联偏差的无限可能性。

②“反讽”。当缺少一个基本原则或范式时,我们转向了游戏、相互影响、对话、语言、寓言、反省。总之,趋向了反讽,这种反讽以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为条件。也就是说在追求真理或意义时,真理或意义总是不在场,由此形成了一种自我的讽刺。

③“狂欢”。它指后现代主义把种种不同的东西聚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那种不和谐但又给人刺激的喧闹和喧嚣;同时,它也传达了后现代主义那种喜剧式的甚至荒诞的精神气氛。

④“表演性”“参与性”。它指后现代艺术取消了审美静观,要求身体直接参与,即行动和表演。它其实是一种自我陷入当下的自我陶醉、自娱,观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消失,行为艺术典型地体现了这点。

⑤“精神分裂症的语言”和“戏仿”。它们都与“中心失落”、主体性衰落、意义和本源丧失、虚无、缺乏联系性等有深刻的联系。“精神分裂症”指后现代艺术话语的零碎化、碎片化、缺乏连续性、丧失中心而不能聚合的特征。“戏仿”则是缺乏中心、主体性、意义本源、所指和整合的力量的必然结果。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意义本源,作为现代性意义本源的个体主体的死亡,后现代主义艺术就只能“剽窃”“蹈袭”以前所有经典的东西。

⑥ 大众艺术的崛起与泛化。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是建立在精英性的基础之上的,而大众性使当代艺术被重新改写。这种改写是通过将艺术置身于商品、技术、娱乐这三极之间,从而催生出一种与精英艺术相对的以商品性为前提、以技术性为媒介、以娱乐性为中心的艺术类型——大众艺术。大众艺术的崛起在当代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变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大众艺术的问世,意味着人类艺术审美观念本身的边界的极大拓展(艺术的生活化),也意味着商品、技术、娱乐本身的文化含量、艺术美学含量的极大提升(生活的艺术化)。

2.艺术观念转变的意义

后现代艺术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从现代艺术的注重艺术形式、脱离现实世界,转化为注重艺术观念、关注社会现象,注重自己的社会责任;其次,后现代艺术打破了艺术的传统界限,打破了艺术各个领域、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使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进入社会和大众生活的每个角落,改变了大众的生活面貌;再次,后现代艺术观念的转化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创作观念,促进了艺术创作理论的创新和研究;最后,以上各方面开拓了当代景观与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思路,并且为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三)艺术与理论的关系重构

在现代艺术“表现”的时代,艺术家创作凭借的是天赋,是天赋造就了艺术家,从而造就了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这是一个艺术与人文学科相互排斥的时代,人文学科掌管理性,而艺术掌管感性。在这种感性狂热中,理论无法干预艺术家,艺术家也从来不听从理论对艺术的指引,因为理论对艺术所总结的某种艺术规则(那种理论的任务就是要为艺术家概括出某种条条框框),只能限制其创作的冲动,让艺术家一无所获。所以有一种说法,只有低手庸才会以理论作为他的金科玉律。但当代这种艺术的态度已经完全改变了理论的身份,即理论总是冲击着艺术而不是尾随艺术。由此,艺术与理论已经改变了原先的关系,艺术不再是形式的创造,而是观念的创新,而观念需要理论来引导。当理论已不再是一种艺术的障碍,艺术家凭借理论来设计和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艺术能指的差异性就在理论与理论之间,这对以前不重视艺术理论的艺术家当然是一种苛求,没有什么时候会像今天这样让艺术家伤透脑筋,即绘画技巧已不再是艺术家的全部,它要求艺术家要另外增补至关重要的能力,即对艺术的理论分析。现代艺术过渡到后现代主义艺术,艺术家也由技术、技巧型向学者型、理论型转化。这样,艺术家绝不再是画工,他身兼两职——艺术家与批评家。他要让艺术存在于对自己作品的观念解释之中,这种解释是艺术家的艺术实体——思想、观念、精神的视觉形式。

后现代社会和后现代文化这个大背景,决定了艺术家要从单一认识向度向多维认识向度发展。要了解和掌握历史、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环境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关心现实社会和生活的敏感问题并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站在当代文化的高度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才能从文化的深层去认知。不仅要解决作品构成的技术问题,还要能揭示人类生存的现实状态,并预示未来的文化指向。造型艺术家要减少传统意义上的手的功能,而去培育一颗智慧的大脑:发展艺术家意识形态、思维智慧和高智能实验能力。只有艺术家具备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强度和智慧的巨大综合能力,方可在艺术上超越、升华。21世纪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满足视觉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重铸文化精神、智慧和思维方式。总结一句话就是塑造一个思想,而非塑造一个形式。

艺术与理论的关系重构与艺术家的角色再定位,对我们景观与建筑设计师具有重要的启示,景观设计师也应该从过去单一重视表现与造型技巧向重视理论思考和观念创新转化。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就是资本”的时代,只有具备知识和智慧才能创新。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思想有多远,我们的景观创作之路就能走多远。

(四)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比较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审美观念、文化特征、艺术风格和艺术观念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1)现代艺术:国际化、实验性、反传统、崇尚新、风格化、形式美、同一性、标准化、经典化、永恒化、精英意识、理想主义、迷信理性、信奉科学、崇尚技术、自我中心主义、追求完美和纯洁、明晰和秩序、结构的条理性。

(2)后现代艺术:民族意识、地域性、复归传统、多元共生、差异性、多向度、多样化、混杂的、折中的、开放的、追问的、游戏的、无中心、非理性主义、不确定性、非连续性、暂时的、怀疑的、亲近自然、承认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打破公式、正视现实。

可以看出,后现代艺术正是背离现代艺术的特点,走向现代艺术的反面的。从本质上说,现代艺术是语言创造,突出本体论和形式主义,而后现代艺术是媒体创造,强调人本主义和智性论。后现代艺术主张兼容的美学观,即横向包容:本土的、外国的、高雅的、俗气的、新的、民间的都可以随意撷取,纵向拼接;传统的、古典的、现代的、当代的都可以加以综合,热衷于挪用。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风格,没有固定的画种界限。可以任意混同运用,抽象的、具象的、现实的、荒诞的,任何材料、媒介、手法都可以同时并用。艺术家想怎么创造就怎么创造,也就是说内容是混杂的,方法是综合的,风格是自由的。后现代主义展示及其宽容的态度,给予了艺术家百无禁忌的权利,可以从容自由地创作,如表2-1、表2-2所示。

表2-1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术语的比较

续表

表2-2 现代主义与设计——后现代主义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