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技术实验与技术的泛化

三、艺术技术实验与技术的泛化

20世纪50年代,战后的工业技术迅速发展,受此影响,活动雕塑重新兴起,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直至整个60年代,艺术家和民众都对此类作品保持了较高的兴趣。1995年,巴黎的德内斯·和内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大型展览,展出了包括杜尚、亚·考尔德、瓦萨莱利、伯里、延居里、索托等人的活动雕塑作品,对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此后,在欧洲其他地区举行了一系列展览,强化了活动雕塑的影响。活动雕塑与传统雕塑不同,它不是以静止形式存在的,而是能够在空间中借助各种力量(包括空气的流动、水力以及机械动力等)产生形体上的变化或者空间中的位移。活动雕塑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是战后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艺术家们试图将这种印象表现出来。他们提出要创造“技术时代的艺术”,通过为雕塑提供一定动力的形式,来体现机械文明的内在特征。这与20世纪初的未来主义有相似之处,未来主义最早尝试在作品中表现对机械文明的印象,只不过他们由于技术的限制仅在绘画或雕塑中创造了一种“运动的幻象”、运动的感觉而已。而活动雕塑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将自己的感觉直接通过一些能够运动的雕塑表现出来。

在对待机械文明的态度上,活动艺术家并不像未来主义者那样完全持歌颂的态度,而是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艺术取向。以考尔德为代表的一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借助空气的流动来产生运动感的方式,如亚历山大·考尔德的《动态雕塑》作品(见图6-8),雕塑的部件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空气的流动或者轻微的震动都会打破这种平衡。这类作品体现的是对形式美感的追求。有的艺术家则在作品中加入了水流或者电磁引力的作用来造成运动的效果,如德裔美国人汉斯·哈克在20世纪60年代利用水流和气流托浮气球的原理创作的作品《蓝色航行》(见图6-9),蓝色的薄绸被转动的风扇吹动,展现出不同的形态。汉斯·哈克要表达的是自然的力量所产生的强大作用。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来自达达主义或者东方哲学的态度。而更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使用电磁引力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电磁力作为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左右着作品中的某些能移动的部分,使其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悬浮或者沿着某种路径移动。例如,意大利艺术家博里亚尼就将铁屑装在不同的容器中,再利用巧妙分布的磁场,使铁屑像昆虫一样缓慢移动。这类作品的新奇之处不在于有形的物体,而在于无形的“能”,因为作品展示了能量的支配效果。当然,在“活动艺术”中,运用机械动力的艺术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作品是最能说明艺术家对于机械文明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并且积极探索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各种可能性。最有代表性的是匈牙利艺术家居古拉·舍弗尔,他非常迷恋“控制论”以及运动和光的变化,甚至他使用的语言也是科学味十足的,如空间动力学、光动力主义等。舍弗尔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1961年在比利时与飞利浦公司利用声光和机械合作建造的一座52米高的控制塔。他试图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态度,是对构成主义所主张的“艺术工程师”的说法的一种新的诠释。

图6-8 动态雕塑

图6-9 蓝色航行

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对机械文明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一些艺术家清醒地意识到了机械文明中潜在的阴影,如瑞士艺术家让·廷居里,他的作品表现的不是炫耀科技发展的机械制品,而是一些丑陋的机器。丑陋性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特色,它们不但外形怪诞,而且经常会在刺耳的尖叫声中变成一堆碎片。

对艺术的“技术试验”活动不只是对活动雕塑的探索,也包括将光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表现运动和光的行为。舍弗尔创造的控制塔就包括了机械动力、光以及声音的元素。艺术家们通过对人工照明光线的控制创造出新奇的视觉效果。有的艺术家将照明设备与机械动力相结合产生光幻效果,也有的通过对光源的排列来产生“光的图案”。例如,德国“零”派艺术家皮埃尼的作品《电之花》就是将电灯泡排列起来,组合成一朵“花”的效果。又如至今还很受人们欢迎的光雕艺术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EAT团体”,他们是从偶发表演发展起来的,组织过很多活动,比较引人注目的如1966年11月在纽约军械库组织的“九个夜晚:舞台与工程”活动。活动中,劳申伯格等艺术家展示了包括表演、电子音乐、电视投影等媒体在内的综合艺术形式。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们综合运用了各种较先进的技术,来展现现代技术条件下新的视觉形式和效果的可能性,对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运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光效应艺术也被称为视幻艺术(或欧普艺术),它是与活动艺术平行发展的艺术形态。光效应艺术主要是依据视错觉原理来进行表现的,它与活动艺术有着密切联系。这一方面是由于光效应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蒙德里安等风格派艺术家、包豪斯的艺术家以及杜尚的作品中曾经出现的光效幻觉效果;另一方面,光效应艺术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感觉在变化和运动,如赖利的作品《流》(见图6-10),是利用线条有趣的排列构成的。

图6-10 赖利的作品《流》

20世纪的活动艺术与其说是表现了技术,不如说是表现了对技术的向往心情更准确。活动艺术家们充满热情地尝试创造“科技时代的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艺术家们在打“技术”这张牌时,实际上并不具备浑厚的技术知识储备和竞争的优势,他们只是模仿了“技术实验”的姿态而已,所以活动艺术在辉煌了10年左右的时间,到了70年代之后就基本上销声匿迹了。但是,活动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探索实践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的理想在当代景观创作中复活了。

艺术家们对技术的迷恋,成为当代景观设计师的技术表现和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景观的技术主义审美与设计倾向。

动态景观是当代景观中的一种重要景观形式,也是很多景观设计师的追求目标。动态化景观与活动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1)景观本身的动态变化。

很多景观借助外力(机械、重力等)呈现出动态变化,活动雕塑本身既是雕塑,在环境中又是景观,另外,此类景观还包括动态标志、动态景观造型、喷泉、叠水等多种景观形式。景观设计师从活动艺术家那里到了设计的方法和灵感。

(2)景观造型的动态感觉。

一些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追求平面或空间的动态造型效果,特别是使用富于动态感的曲线造型。

(3)夜景观的动态效果.

艺术家们对光的探索和试验直接影响和启发了当代夜景观的照明设计。光雕塑已经成为城市夜景观的重要表现形式。香港的维多利亚海港的夜景景观犹如一个巨大的光雕塑艺术,将其艺术表现演绎到了极限。

(4)观察者的相对运动。

观察者处于相对运动中,在移动中观赏、体验景观,如我们在车内观赏道路两旁的景物,或行进中观赏周围的景色。其实,在中外古典园林中,早就有了动态景观的概念,如中国古典园林的“步移景异”说的就是随着游人的移动眼前景物的变化。古典造园中的蜿蜒曲折、高低错落、渗透与层次、空间序列、空间的对比等手法,均是强调处理游人在行进中对景物欣赏的要求。以前我们说的古典园林的四维空间实际上它的一维就是指时间和动态。西方古典园林无论是法国的规则式园林还是英国的风景式园林也都需要动态地欣赏和体验。

当代景观的动态化倾向主要是指部分设计师及其作品将“动态性”的概念加以强化甚至推到了极致,强调在“高速”运动中(汽车、火车甚至飞机上)的视觉感受。

技术进入了艺术,扫清了艺术回归生活之路的障碍,艺术与景观对技术的迷恋和表现,使得艺术和技术在此交会,殊途而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