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主义审美与设计倾向
随着现代材料技术、加工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美学、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观念的影响,现代景观的审美观念、设计理念和景观形式发生了转型和变化,景观创作的技术主义倾向日益突出。
(一)现代景观的技术化审美与设计趋势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经验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它在物质化的同时,被精神化和审美化。“当技术完成其使命时,就升华为艺术”,密斯这句名言是指建筑技术的逻辑性、合理性内容作为独立体系可以直接参与审美,同理它也适用于景观。传统景观的亭、台、楼、榭、廊、桥等运用砖、石、木等传统材料和传统技术建造,其构成体系体现了传统景观技术的本体美。现代景观运用不同于传统景观的塑料、金属、玻璃、合成纤维等新材料和新技术建造,体现了现代景观技术的本体美。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第一代机械美学已经为第二代机械美学所代替,受技术审美思维的影响,景观艺术形态学也随之改变,传统的景观形态已经为现代的景观形态所代替。特别是高技派,更是将技术的进步性、材料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合理性作为他们设计的终极目标,甚至走向了极致。高技派不仅重视技术,也非常重视艺术效果,他们强调和运用材料工艺学、产品语言学和工业造型学等多种语汇,表现结构的美、构造的美、材料的美、色彩的美、工艺的美,高技派在第二代机械美学时代占有重要的位置。技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贯穿设计活动的每个环节。
1.景观作品的技术化
现代景观设计师对传统景观观念进行了变革,他们在景观设计中大胆运用金属、玻璃、橡胶、塑料、纤维织物、涂料等新材料和灌溉喷洒、夜景照明、材料加工、植物栽培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环境景观的概念和表现方法,特别是使用多种媒介体以及带有实验性质的探索,使现代景观作品面貌一新。玻璃与透明塑料不仅有独特的物理性能,还能创造新奇的视觉景象。不是出于巧合,而是由于技术上提供的可能,在景观、建筑、服装、平面设计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种走向透明的趋势,似乎可以被认为是社会走向非物质的一种象征,也隐喻着科学与技术面前,世界是透明的、可操控的。丹·皮尔逊设计的屋顶花园,透明半球形屋顶灯散布在植物中,反射出天空与周围环境的影像,产生一种科幻般的形象。在这里,新材料、新造型与自然景观进行了对话;新的金属材料与幕墙技术应用于景观中,天空的颜色和光洁的金属表面融合交汇,以及精美的细部节点处理,使之成为“高技派时代”的新审美趣味,一种技术美感的标志和符号。伦敦海德公园Serpentine Gallery美术馆前空地上的构筑物,其独特的造型、光洁的表面、精美的结构与细部,与其说它是景观建筑,不如说它是一个现代雕塑,鹤立鸡群般独立于环境之中,令人惊讶。合成纤维、橡胶等软质材料构成的软质景观形态流畅柔和、富于有机物的生命感景观的外观,还打碎了古典的美学和伦理框架。新材料不仅能以其自身的特性和外观使人们认同它们的美感,而且经常仿制传统材料,并能完美地欺骗人的感觉,甚至做到努力辨认也难分真假,人们不仅没有受骗上当的感觉,反而会赞叹技术的高明,并把仿制材料当作真实材料加以接受。由于这些仿制材料已司空见惯,关于材料真实性的伦理学争论也就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
现代景观需要多方面的技术给予支持,正日益变得复杂化、多学科化。技术使景观的各种功能更易于实现,景观设计有了更大的自由,能够作为符号传达功能之外的更多的情感个性信息,这正是那些追求高技术情感倾向的景观设计师们孜孜以求的;同时,技术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观念上的影响和启发。美国景观建筑师、艺术家玛莎·施瓦茨将灌溉喷洒系统变成一个个动态雕塑,它们像果树林,规整地排列,高高的“树”干颠倒装着喷嘴,与附近的棕榈树遥相呼应,构成了与众不同的水景环境。玛莎·施瓦茨是当今景观设计界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她的面包圈园、轮胎糖果园都是对传统景观形式与材料的嘲讽与背弃。她设计的拼合园是从基因重组中得到启发,认为不同的园林原型可以像基因重组创造出新物质一样,拼合出新型的园林景观。按此构思,体现自然永恒美的日本园林与展现人工几何美的法国园林被重组为全新的拼合园,造园的主要材料是塑料和沙子,所有植物都是塑料制品,并且被涂成了浓绿色。园林虽经拼合而成,但已然脱胎换骨和变异,它同时暗示了基因技术很有风险,有可能失控造成人类无法预料的后果。大范围、大尺度的景观设计——景观的区域规划是景观高科技应用的前沿。运用航空、航天遥感图像处理技术集取现状资料及其变化既节时又省力。对于一项景观规划来说,基础信息资料集取准确、全面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如今,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景观的区域规划领域。
新材料和新技术(包括高技术)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崭新的、动感的视觉形象和审美体验,也能带来实际的利益。例如,用多彩人造草坪取代草,计算机控制的水系统,不仅能创造动人的景观效果,而且几乎不需要园丁的辛苦劳作。一些轻质材料和产品方便搬移、易于清洗,非常适合临时的和经常需要变化的景观。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许多审美上和实际上的优点使之成为现代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景观设计方法的技术化
在景观工程实施之前,景观设计师要负责对整个技术过程和结果的设计和控制,因而,设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活动所依赖的方法直接影响工程实施的各阶段直至最后结果。所以,设计方法论是技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景观工程的成败。
技术不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在科学与理性的时代,它也是一种标志,表明了人类对科学与理性的依赖。理性主义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必然导致正确的结论,这是一个严密而精确的逻辑过程。理性的设计方法论带有明显的技术化特征。现代景观设计需要给予正确的科学知识、严格的程序和技术支持、各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现代大型景观设计不可能只是某个人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果,需要各方面专业设计人员互相配合、科学组织,需要计划性和条理性。所以,现代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新材料、新技术,还要确定科学的、适宜的设计方法和程序。任何设计方法无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都要解决存在于逻辑分析与创造性的想象之间的矛盾,都要考虑技术、艺术、功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是具体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着重点不同而已。景观设计中的技术化方法,即把问题分解成要素的形式,作为基本的构件,再把这种构成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如果景观设计单纯依赖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僵化,而自由的、独创性的、直观感性的方法能有效地防止这种僵化。景观设计方法的技术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对模式的应用。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方式是从初始的模式入手,针对具体的景观项目或者地形要求加以变换,由原型或模式派生出各种景观作品,感性的、随机的灵感从起点开始就要受到模式的制约。
理性主义者认为,系统化的景观设计方法是不能代替直觉的。如果没有灵感、直觉和激情,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就可以被计算机取代,按照理想的程序去完成。而事实上,即使那些理性主义的倡导者在设计实践中也不可能离开直觉和灵感,完全靠机械地操作去完成设计这一富于创造性的工作。这也正是非理性主义设计倾向日趋活跃的主要原因,但非理性的设计方法论及其技术含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3.景观设计工具的技术化
随着电脑在设计领域的普及,景观设计师的设计室越来越自动化,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程序工具的更新也带来工作方式的更新,从而必然导致新型的景观设计作品出现。景观设计师的工作界面不再是纸张和图板,而更多的是显示电子幻象的电脑显示器,数字化实实在在地显示了威力,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了主流的设计方式。设计师对电脑制图技术的掌握成了一种基本功,技术与艺术之争这一老课题又以新的形式出现。由于程序化的操作方式,要想获得某种构思的直观效果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机命令,这种方式很容易使人的直观感受受到遏制,使设计沦为一种“技术活儿”;而电脑制图的一系列好处,如所见即所得、方便的撤销命令、可迅速复制、通过网络合作以提高效率、模拟现实的强大能力等,又使得景观设计师乐于使用这些技术。另外,新工具也带来许多新的表现手段,如景观的计算机三维表现图和三维动画等。计算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景观设计的劳动生产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改变了景观的面貌。
(二)现代景观的生态化审美与设计趋势
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想让人类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就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既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美的规律。当代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环境科学技术、生态文化观念和生态审美观念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环境科学技术为解决人类生态问题提供了认识工具和实践手段,而人的生态观和审美价值观主导和制约着环境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生态审美不同于自然审美,它把审美的目光始终凝聚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上,这种生命关联的生命共感才是生态美的真正内涵。生态审美与技术审美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技术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人为变革,技术审美以人工物的功能性和规律性为观照点,它往往表现了对自然的强迫性和模仿性。生态审美的研究为克服技术的生态负面效应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也推动了传统景观审美由空间形式美向生态和谐美的转变。传统景观审美讲究的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注重体量、色彩、质感等视觉要素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外在的审美标准。而生态审美在注重景观外在美的同时,更加注重景观的内涵。其特征有三:第一是生命美,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分子,景观要对生态环境的循环过程起促进而非破坏作用;第二是和谐美,人工与自然互惠共生,浑然一体,在这里和谐已不仅指视觉上的融洽,还包括物尽其用,地尽其力,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健康美,景观服务于人,在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前提下,环境景观应当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可以说,生态审美是对传统审美的一种升华和扬弃,标志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在一种高层次的回归。
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有两个贯穿始终的信念。其一是整体的概念:人、生物、环境互相依存,互相服务,任意一个局部的毁坏最终会影响整个机体的健康;其二是发展的观点:事物是发展的,我们一直是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复合化、秩序化和生命化。他认为万物皆有其职,云赐雨水给大地,海洋抚育生命,植物给我们提供氧气,而人类则是地球上的酵母,有责任和义务在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和组织,因势利导,查漏补缺,起催化作用。麦克哈格的视线跨越整个原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尺度景观规划上。他将整合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地理学、地形学、地下水层、土地利用、气候、植物、野生动物都是重要的要素。他运用了地图叠加的技术,把对各个要素的单独的分析综合成整个景观规划的依据。麦克哈格的理论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1991年,巴斯等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沙漠中建造了庞大的人工生态系统“生物圈2号”,在试验7年后因二氧化碳过量而使系统失去平衡,试验宣告失败,这说明生物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今天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掌握和控制它。此试验虽然失败了,其意义却是深远的,预示着人类生态时代将要到来。景观的生态时代背后有着可供依赖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而发生在材料和技术领域中的变革恰恰成为景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物质原动力,景观设计观念也必然由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转变。
生态化倾向也是高技术派最重要的分支,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生态目标体系和高技术策略有机结合,为人类创造诗意的栖居环境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生态化的技术路线和设计方法可以归纳为5个主要方面:与自然环境共生;应用减少环境负荷的节能技术;应用可循环再生技术;创造舒适健康的环境;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中。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方法和原则,就可以被称作“生态设计”。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见图7-1)坐落于具有百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旧址,他用生态的可持续观念和手法处理这片工业废弃地。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了新的使用功能。高炉等工业设施供游人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公园中的游览步道,并被处理成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墙体可作为攀岩训练场。公园的处理方法不是努力掩饰这些破碎的景观和历史,而是寻求对这些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构、再生与重新诠释。建筑及工程构筑物都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物被保留下来,如风景园中的景点供人们欣赏和感受历史。工厂中的植被被保留,荒草自由生长,原有的废弃材料尽可能地利用。红砖磨碎作为红色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可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或地面面层的材料,大型铁板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水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工厂的历史信息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废料”被塑造成公园的景观,造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要求和对生产材料所需能源的索取。此外,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等都是用生态的思想,对工业废弃区和废弃材料进行再利用的优秀作品。

图7-1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三)现代景观的信息化、智能化审美与设计趋势
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以其特有的数字化手段使技术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阶段。如果说高技术派主要扩展了空间结构和工艺制造的最大可能性,并从视觉的美与功能的合理角度展现了技术的魅力,那么信息化、智能化环境则全方位地展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服务于人类,是真正的高科技,并以一种交互式的视觉手法和虚拟的景观图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景观的空间审美体验形式,体现了科学的理性美。信息、智能环境不再局限于可触可摸的三维空间环境,相反已经拓展为一种广阔的虚拟空间环境,它也是一种场所和存在模式,在此人们可获得在传统景观中难以想象的感觉愉悦和精神愉悦,它不仅比传统景观更加多姿多彩,而且有着传统环境所不具有的传输功能和互动功能。这使得日常的空间审美体验退入后台,虚拟的空间美学取代了实体的视觉美学。信息化、智能化正在使环境景观的传统空间关系发生改变,正在使人与环境景观的关系发生改变,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它将极大地影响当代的文化和美学。
20世纪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带给人们的景象并非那么美妙。人类聚居地的过度膨胀和能源消耗使有限的大地系统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威胁。土地空间的危机似乎就此将人类社会引入一条死胡同。此时,历史的冥冥之力再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好运和转机。适逢其时出现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使人类前途再度柳暗花明。
一方面,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拓展了环境的功能和人的效能,传统的静态环境变成了有“大脑”和“神经”的动态环境,环境各种新的可能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另一方面,实体的三维空间环境正在向着无限的虚拟世界拓展。智能化技术实质上是一种高新技术体质,其范围包括了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图形显示技术等内容。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呼声中,智能技术进入了节能、利废、治污等领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正在向生态智能化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应用也极大丰富了景观创作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力。多媒体技术和智能终端一体化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物态化交往模式,我们可以在信息网上建造“高速公路”和“城市景观”,以虚拟空间技术来满足和替代人们对现实生活事件的需求,从而大幅度减少实物态的道路和城市景观的建造,由此减缓土地空间的压力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侵袭、占有和破坏。计算机的空间风光无限。在这个世纪的某一天,人们也许将远离水泥的森林而真正诗意地栖息在有秋虫的原野上。在我们现实世界的不远处将会有一个虚拟世界平行地发展着,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新着我们存在的概念。人们无法抗拒不受时空限制的即时性,虚拟景观和虚拟城市虽然在现实中不存在,但是比可见的现实更丰富多彩、新奇刺激。虚拟现实在时间轴上同时向未来和过去延伸,这意味着《清明上河图》中描述的市井风俗画,可以变成人们徜徉其中的“现实”环境。当足不出户什么都能见到的时候,亲眼看见真实的东西就是独特的充满怀旧情调的刺激,至少空气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因此,真实的大自然、自然公园和旅游景观设施等将更是人们的精神放松之所。网络正在不知不觉地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状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四)现代景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趋势
未来世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世界,现代景观是艺术与技术日趋融合高度统一的产物。一方面是现代景观技术的艺术化,奥姆斯特德在哈佛大学的讲坛上讲到“‘景观技术’是一种‘美术’,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创造‘美观’……同时,还必须给予城市居民以舒适、便利和健康,在终日忙碌的城市居民生活中,缺乏自然提供的美丽景观和心情舒畅的声音。弥补这一缺陷是‘景观技术’的使命”。日新月异的现代景观技术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和方式应用到庭院、广场、城市公园、户外空间系统、自然保护区、大地景观和景观的区域规划设计中的。另一方面是现代景观艺术的技术化,随着高新技术在景观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景观艺术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景观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都因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观念为景观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既满足了人们对景观提出的不断发展的日益多样的需求,还赋予景观以崭新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开创了直接欣赏技术的新境界,并最终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些人向艺术方向发展,如布雷·马尔克斯、沃克·施瓦茨等,他们关注景观与艺术的结合,追求景观的艺术表现;另一些人则向技术方向发展,如麦克哈格等人,他们更关注景观的生态意义以及新材料、新技术在景观中的应用等。一些设计师却尝试在实践中将技术与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美国的景观设计师哈格里夫斯试图表现自然界的动态、变化、分解、侵蚀和无序的美,在景观设计中贯彻生态与艺术的思想。他在美国加州的帕罗·奥托市一个垃圾填埋场上设计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拜斯比公园(见图7-2),公园位于18 m高的垃圾场上,底层垃圾坑用勃土和30 cm厚的表土覆盖,其上塑地形,为防止植物根部的生长导致勃土层被破坏而使有害物质外释,场地上没有种植乔木,而是采用乡土的草种。曲折的山上小路由破碎的贝壳铺成。在公园北部有成片的电线杆顶部被削平,呈阵列布置在坡地上,与起伏多变的地形成鲜明对比,隐喻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混凝土路障呈八字形排列在坡地上,形成的序列是附近临时机场跑道的延伸。哈格里夫斯用综合的和富于技巧的方法将雕塑的、社会的、环境的和现实的多条线索编织在一起。加州萨克拉门河谷的绿景园是他将一个19世纪的采矿场改造而成的。花园分为景观各异的两部分。西半侧是树列环绕的草地,16棵红杉绕两个同心圆种植,林中的雾状喷泉喷出浓浓的雾霭,随风向和气温不同而变化,在炎热的夏季还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夜幕降临时,雾气和灯光创造出戏剧性的效果。花园的东半部是依矿坑地貌塑造的土丘及谷地,土丘上面种植粗放耐旱的草种,谷地中小树林立。独特的地形不仅带来特殊的空间观觉效果,也使低处的植物获得了更多的水的滋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统一创造出全部的景观观念和视觉体验。

图7-2 拜斯比公园
现代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是空前的。一方面,它提供给我们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景观观念、景观体验和审美价值观。另一方面,技术的影响并非全然是正面的。人们习惯于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同于人类的进步,这是错误的。现代技术是双刃剑,它既是人类的希望,又是对人类的威胁。现代景观设计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应该使技术向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技术,也不得不重新审视美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