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再生与废弃地景观化改造
任何人工营建的设施均有设计及使用寿命,如我国民用建筑设计使用寿命为50~100年,而正常使用周期内也会因为种种原因需要转变使用要求,由此大量设施当超越设计使用周期后或项目本身转变使用功能后,往往均存在如何处置或二次设计的问题。
致力于废弃工业地景观化再生的领军人物是理查德·哈格和罗伯特·史密森、彼得·拉兹等人,代表性的作品有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鲁尔区的格尔森基尔辛北星公园,纽约斯坦顿岛垃圾场、内华达达斯维加斯湾、伦敦湿地中心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公园。理查德·哈格于1972年主持设计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见图3-21),首先应用了“保留、再生、利用”的设计手法。面对原煤气厂杂乱无章的各种废弃设备,哈格因地制宜,充分地尊重历史和基地原有特征,把原来的煤气裂化塔、压缩塔和蒸汽机组保留下来,表明了工厂的历史。并把压缩塔和蒸汽机组涂成红、黄、蓝、紫等不同颜色,用来供人们攀爬玩耍,实现了原有元素的再利用。继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改造成功后,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设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见图3-22),就充分利用了原有工厂设施,在生态恢复后,生锈的灶台、斑驳的断墙,在“绿色”的包围中讲述着一个辉煌工厂帝国的过去。

图3-21 西雅图煤气公园

图3-22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各国的实践不仅变革了传统的景观设计观念,也丰富了景观类型与表现手法。但其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尺度迷失。众所周知,产业类建筑由于其功能特殊性往往尺度巨大,设计中往往缺乏对人的尺度和建筑尺度之间的比较分析,造成了方案建筑与人的尺度感相差较大,同时由于其结构的僵硬和冷峻,更加拉大了与人之间的距离,强调了对于工业遗产的多样化改造模式,却缺乏对尺度消解和产业建筑氛围塑造等方面的研究,这是工业遗存景观化改造中的通病。改造建筑物大多作为地标,符号性远大于其实用性功能,部分工业建筑物内部的使用方式也受到了既有结构、层高、设备、通风乃至保温节能等因素的限制,改造与使用的成本居高不下,往往是叫好不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