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与人性化景观环境
古典主义的景观设计是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东西方景园设计均有鲜明的人本意识,现代景观设计强调:“创造使人和景观环境相结合的场所,并使二者相得益彰。”在此前提下,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从而使景观设计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人是环境的主宰,人同样离不开环境的支撑。《马丘比丘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根本依据。”景观环境的创造不同于物质生产,而是将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为人类提供了游憩空间。《华沙宣言》指出:“人类聚居地,必须提供一定的生活环境,维护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一致,采取充分手段保障私密性,并且提供面对面的相互交往的可能。”拉特利奇的《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爱德华·霍尔的《隐匿的尺度》、高桥鹰志的《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等专著针对环境中人的行为展开系统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揭示人在环境中的行为与心理。现代景观设计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如为人们漫步、休憩、晒太阳、遮阴、聊天、观望等户外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在处理好流线与交通的关系的基础上,考虑到人们交往与使用中的心理与行为的需求。
约翰·O·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指出:“景观,并非仅仅意味着一种可见的美观,它更是包含了从人及人所依赖生存的社会及自然那里获得多种特点的空间;同时,应能够提高环境品质并成为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生态资源。”设计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人性化”设计的基本立足点,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强调全面满足人的不同需求。人性化景观环境设计建设有赖于使用者的积极参与,不论是建设前期还是建成以后,积极倡导使用者参与空间环境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用者将需求反映给设计者,尽可能弥补设计者主观臆测的一面,这将有助于景观师更有效地工作,并加强使用者对景观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调研、决策、使用后评价几个过程是可以发挥使用者潜力的环节,应积极地发挥景观设计中的“互动”与“交互”关系。人性化景观环境设计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人体的尺寸、人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在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