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审美文化

二、审美与审美文化

在中国大众文化刚刚崛起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美学主流认定:审美(包含艺术和其他审美活动)是精神性的甚至是形而上意义的,它指向一种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第二自然”,追求一种超然于日常平庸人生之上的纯粹精神体验;同时,审美活动追求无功利,既不以满足人的实际要求为目的,也不以满足人的欲望本能为归宿。可以说,这是一种传统的精英性的“纯审美”或“唯审美”观念,它强调的是审美与艺术所具有的与日常生活相对立的精神性或超验性内涵;其最适合的审美对象往往是具有强烈的终极关怀意义的、神性思考层面上的经典文化或者说高雅文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述“纯审美”或“唯审美”观念却迅速被“审美文化”话题取代。

随着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迅速转型,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现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大增加了人的生存负荷之后为人们留出了更多的大块生活闲暇时间,于是,审美在痛苦的争吵中迅速走向产业化、商品化和日常生活化;而后从理性沉思到感性愉悦的审美趣味转向,又促使审美文化走向娱乐化、欲望化和享乐化,并形成了审美与生活的全面互渗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逻辑的掌控和数码技术的支撑下,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不断被边缘化,而物质化和世俗化的新型消费文化——以产业化的大众文化为表征——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地盘并迅速成为事实上的社会主流文化。正是在这种情势转变中,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纯审美”或“唯审美”,而是渴望美在生活、实用、通俗和商业的基础上展现自身,美成为日常生活本身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以往的纯审美被泛化到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日常生活体验成为审美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日常文化生活也趋向于审美化,有意无意地将审美作为自己的标准,泛审美倾向尤其明显。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审美文化取代传统审美就成为必然。

“审美文化”概念的出现,体现了对孤立地研究纯美活动或现象的不满,表现出当代审美研究的一种新诉求: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而对发生于每个人周围的各种泛审美活动加以观照,凸显具体审美活动的文化维度及其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审美文化概念可以适当普遍化,既突出地专指当前日常审美形态,也可以宽泛地把至今发生影响的传统审美形态及其成果包容进来。所以,中国目前的审美文化是一个容纳多重层面并彼此形成复杂关系的结合体,它起码容纳了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5个层面的文化:一是国家主导文化。即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和睦等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往往代表政府及统治阶层群体的共同利益,更强调正统审美文化的教化作用。二是精英文化或称高雅文化,代表占人口少数的人文知识界的理性沉思、社会批判和精神探索,是对知识、人自身和世界的思考,更强调正统审美文化的高雅趣味坚守和审美标准推广,所以有时又称为人文文化;三是以工业生产和现代传播为基本特征的大众文化,尤其注重满足数量众多的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并获取较大的经济利润;四是民间文化,代表社会更低层的普通民众的、出于传统的、自发的而非制作的通俗趣味;五是科学文化,代表一种使信息得以大量增加的文化,使人们积累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凸显的是一种专业化的实用精神和效率原则,并且内蕴着强烈的工具理性甚至可以达到忽视生命存在的地步。这5个层面的文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发生转换。这也是20世纪后期以审美泛化为代表的文化泛化风起云涌的结果,所以审美文化话题的声势浩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对于大众文化与审美文化的密切关系,不少学者发表了类似上述内容的看法,认为“‘审美文化’概念,或者是指后现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或者是用来指大众文化的感性化、媚俗化特征;或者是指技术时代造成的技术文化如电话、广播、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MTV等娱乐文化的特征”。并进一步指出:审美文化研究绝不限于传统的美学领域,而是更加广泛地包含着诸如人的生存境遇和文化活动、当代社会的文化景观与艺术景观、当代技术与当代人审美活动的关系、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大众传播与艺术话语的转型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特别是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一方面突出地强调对现实文化的观照、考察,强调美学研究与当代文化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总是强烈地表明自身的价值批判立场,在批判的进程中努力捍卫自身的人文理想。这样,审美文化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当代形态的批判的美学。它是一种将人、人的文化放在一个更加全面的观照位置来加以审视的理论,因而在当代社会实践中也将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其现实的品质。这些学者重视的是对现实审美文化的观照,并用一种批判反省的眼光来对待这些当代新生事物;他们进行的是一种美学转型工作,并用一种人文精神的诗意启蒙观点来判定审美文化发展的趋势。也有学者干脆用美学范畴的“当代审美文化”概念取代社会学范畴的“大众文化”概念,提出“当代审美文化”“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包括流行歌曲、摇滚乐、卡拉OK、迪斯科、肥皂剧、武侠片、警匪片、明星传记、言情小说、旅行读物、时装表演、西式快餐、电子游戏、婚纱摄影、文化衫等”。

总之,正是基于上述的“日常生活或文化娱乐与审美之间相互渗透的状况”,在具体的审美沟通活动中,审美文化作为审美文本与审美语境的一种特殊结合而存在,代表着审美沟通在其中被影响并发生影响的惯例与传统维度:一方面,它相对于神话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历史文化和科学文化等可以独立存在,集中表现为艺术活动及其产品形态;另一方面,这些艺术活动和产品又遍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已经泛化了的审美活动。因此,无论是读小说、吟诗、作画、听音乐和看戏等审美娱乐生活,还是看电视广告、逛商场、美容美发、居室美化、穿自制文化衫甚至经商等日常实用活动,都涉及审美文化,那么“大众文化的审美研究”也便转换成了审美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审美文化”一词的外延过大、内涵较为丰富,不利于在有限篇幅内展开较为深入细致的讨论,所以笔者仍然以“大众文化的审美研究”作为问题研究的切入口,而将“审美文化”作为本书的学术视野和文化依托;笔者将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艺美学、文化美学、审美现象学等跨学科的多种方法和多样成果,试图阐明大众文化的审美是一种以“欢乐”为核心理念、以新型技术拓展想象时空的自由体验,它在价值上走出了2000多年来的形而上学迷雾,给感性的艺术化生活以较高的地位,结束了“艺术指导生活”的等级控制及“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的庸俗社会学阐释,完成了文化与审美从单一纯粹的、神性体悟的精神圣祭到多元共生的、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的巨大转换,形成了艺术(审美)与生活(现实)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媒体化生活和消费性艺术至少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仍将是现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在科技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中,不断注入的高新技术含量将使它变得越来越新颖怡人;同时,人们心中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期望,一种既不为过去也不为现今所吓倒的决心。在这样的时代趋势中,成熟的大众文化文本应该是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意义追求,既着意于审美愉悦的“欢乐”性解放又不舍弃神性维度的精神提升,并以此制衡生活的表面化、形象化、感观化所带来的无深度的不可承受之轻,在世俗化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化的审美环境中,跳出日趋严峻的“欲望陷阱”“反省缺失”和“欢乐空洞”状况,实现人类真正的审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