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的主要艺术现象及其观念探析
西方现代艺术异常纷繁复杂,但透过其复杂的表象,仍能追寻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从众多的艺术流派和作品中,归纳出主要的艺术现象和创作理念以及它们共同的表现特点。现代艺术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景观与建筑的创作观念、手法,为其提供原创动力。应该系统分析理解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方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使我们在景观与建筑创作中更多一些主动性的创新,少一些被动性的“模仿”。
现代艺术主要包括:印象派与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绘画、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等。
(一)表现代替模仿
野兽派相信色彩具有独立的生命。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画家首先实现了绘画色彩的解放。而在这以前的西方绘画史上,一直把素描作为艺术的真谛,色彩只不过是素描的补充物,处于从属地位。色彩的解放对于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蒂斯在《画家笔记》中表达了关于表现的信念和观点,他说:“我所追求的就是表现。”这是他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其艺术的基础。他所追求的表现就是把内心的东西通过创造性的构图注入形式之中,而这构图和形式就成了精神或情感秩序的对等物。绘画所达成的结构或构图并不是一种源自对象的结构或构图,而是由内在的精神所决定的构图。虽然马蒂斯身上有浓厚的古典主义因素,强调观察自然,但他观察自然并不是为了模仿自然,而是为了表现观察自然时的内心感受。在表现感受时,自然物象就解体了,所获得的结构就是一种表现的结构。马蒂斯让色彩和构图与自己的内心保持一致,如马蒂斯创作的《舞蹈》(见图2-1),他的画通过抽象表现,通过内在的原则组织构图,整个画面给人的是一种宁静,一种宗教般的安慰。

图2-1 马蒂斯《舞蹈》
如果说色彩是由野兽派从欧洲几个世纪的绘画体系中解放出来的,那么造型的解放则是由毕加索、勃拉克共同创建的立体主义来完成的。它的核心是摆脱把绘画当作视觉的真实而进行模仿的概念,建立一种在空间里、时间中形体的新的表现方法,创造完全有别传统的视觉方式和造型体系。20世纪初的欧洲在科学进步的思想推动下,哲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传统的常规、观念逐渐被抛弃,这为立体主义的认识论提供了一把钥匙:“现实被看作包含了隐藏在事物表面现象之下的一系列转化。”转化的结果就是立体主义的重新构造现实。毕加索1907年创作的《亚维农少女》(见图2-2),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在这幅画中,已经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看到的只是由抽象的几何形式构成的似人的东西,非洲部落原始处理对象的办法对毕加索的巨大影响在这里已转化成立体主义的基本语法。

图2-2 毕加索《亚维农少女》
立体主义介于马蒂斯所代表的野兽派和康定斯基所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之间,如果说野兽派还保留了某些物质对象的基本轮廓,那么立体主义则是对物质对象的形式进行最大限度分解和拆毁的现代派别,它成为走向纯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种过渡形式。
立体主义在一种含糊不清的意义上保持了物象之间的关联,如他们经常表现的小提琴或其他物品虽来自现实物象,但经过处理,这些物象已不是直接看到的样子,也不是焦点透视法则所控制的主题的再现,而是变成了一组视觉元素的自由组合,一种视觉的构造。在立体主义绘画中,焦点不再集中,也不再把对象固定在一种不间断的连接空间中,而是从不同视点所观看到的同一个对象的不同方面的叠加组合。以毕加索的《三乐师》为例,一切视觉因素都变成了单纯的色块和几何形状,而不是作为知觉对象的再现而存在,它们作为结构的因素被再组织成一个纯属于绘画本身的结构,如图2-3所示。
立体主义分为分析时期和综合时期。在分析时期,物象都被瓦解成了碎片,然后再拼凑在一起。在一个侧面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来在正常视觉中所看不见的另外一只眼睛竖着长在额头上,另外一只本来看不到的耳朵粘在面颊上。而在立体派的综合时期,物象已消退,画面上全是纯粹的色块和几何图形的构成,表明它在摆脱了物质的羁绊之后,走向了彻底的抽象。

图2-3 毕加索《三乐师》
彻底放弃模拟自然的艺术形式,与具象艺术决裂的是以康定斯基、马列维奇和蒙德里安等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他们用崭新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意识形态上的现代性,在艺术发展史以及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如景观、建筑等),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康定斯基认为,艺术的唯一原则是“内在的需要”,内在因素决定艺术作品的形式。他认为抽象形式就是脱离了物质性依附关系的、非自然的三种因素:色彩、形式和声音,而这里的形式指线条、几何图形等。这三种抽象形式可以代替对象而存在,艺术家可以根据内在需要对它们加以自由组织,使内在需要得以表现。一方面,是对内在需要的依赖;另一方面,是对不依附于自然形式的抽象形式的自由组织,这两条原则使不表现任何具体对象的抽象艺术成为可能。在康定斯基成熟期的绘画中,已经看不到任何对象世界的影子,有的只是由抽象的形式产生的构图。
蒙德里安创立了构成性抽象艺术,他认为抽象应达到纯造型性,以表达纯粹的真实性。构成蒙德里安的构成性抽象绘画的几大要素:①由直线、直角、矩形、红黄蓝三原色构成画面的基本框架,是依据对宇宙本质的感悟和理解来形成的。垂直线与水平线的交错以及中性的黑、白两色,构成终极纯粹的布局。②均匀的粗细不等的黑色直线的运用。③蒙德里安相信以“对立的等势”去寻求统一性,表现了他的均衡组织原则。平衡关系对于生活而言是最基本的,社会中的平衡关系表示着公平合理的东西,这种均势是由基本的几何图形清晰地构建的。他在此吸收了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建立的几何学理论体系。如果说康定斯基是热抽象(抽象表现主义),那么蒙德里安就是冷抽象(几何抽象)。他非常理性地运用减法手段,在变化万千的大自然中抽出直线、矩形、三原色,把传统绘画的体积、深度、透视、笔触、绘画性都取消了,创造出了平面的“纯构图”画面。去掉一切无关紧要的多余东西,得到的是重建的世界。蒙德里安的经典作品是《红黄蓝的构成》,如图2-4所示。

图2-4 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
马列维奇是俄国前卫艺术的一位极具独创精神的艺术家,1915年自创“至上主义”艺术体系。他认为:“对于至上主义者而言,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为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所以“有创造性的艺术,纯感觉至上”。马列维奇把艺术语言简化至最抽象的集合元素。《白色上的白色》(见图2-5)这幅作品是在正方形的白画布上,斜放着另一个白色方形。色素、色相、黑白……都消失了,感觉两块白色块在旋转中交融形成一种茫然的状态,消失感觉的感觉。作者把作品中的构成关系作为一种精神的终极价值来陈述。《黑圆上的红十字》(见图2-6)创作于1927年,20世纪20年代,前卫艺术家们生存的环境开始令人沮丧。画面中稍微倾斜漂浮在霸道的黑圆前面的红色十字,仿佛支撑在天地之间,好像是一种感情因素在抵抗另一种感情因素,且释放出由于它们之间的对抗而形成的力量……白底上洒落着几个倾斜的矩形,若似振翅欲飞又无能为力的伤感状态。马列维奇只用圆形、长方形这两种几何抽象要素,就使整个画面处于飘摇不定、关系复杂的状态中,用极少的语言表现出那个具体年代。

图2-5 白色上的白色

图2-6 黑圆上的红十字
马列维奇的绝对几何抽象,对俄国构成主义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为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成为现代建筑的国际风格和20世纪60年代极少主义的先导。
1919年开始出现的以米罗、达利等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受到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它主张放任无意识,放纵梦想和想象。它与其他现代主义艺术一样,致力于使想象或自觉从理性和程式的约束下解放出来。区别在于,超现实主义在放纵无意识方面更为极端,它主张通过无意识、自由放纵的想象对理性和现实进行一种“癫狂的批判”。它认为由梦和解放了的无意识所创造的,与现实相对应的另一种现实是更具本质意义的,称为“超现实”。
总之,现代主义“先锋”艺术的诸派别,都强调抛弃模仿,根据内在原则来构图和创作。虽然它们的构图可能受到现实对象的“暗示”,但是这“暗示”仍然被瓦解和拆毁,以另行创造表现性的结构。这是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巨大区别。在此,艺术对对象世界的依附关系和指称关系彻底被取消了,一种不意指任何对象世界的艺术和审美诞生了。
(二)时间代替空间
如果说古典艺术是趋向空间化的,那么现代艺术就是趋向时间的。现代艺术抛开客体,追随内在生命的过程,特别是人的体验和情感,这种内在的东西的涌现,是一个时间的川流。当审美知觉不是局限对一定确定对象的观照,而是生命内在力量的自身流溢,那么它的呈现样式则是一种时间形式,是一种绵延。
审美的空间形式必然是静态的,但时间形式则必然是动态的。因此,尽一切努力去表现流动和运动就成了现代艺术的必要手法。马蒂斯和野兽派是第一个在现代主义艺术中把运动、动态和绵延作为他们艺术的基本元素的。
马蒂斯认为:“瞬间的连续性构成了生命与事物的表面存在并不断地对它们进行修饰和变化,在这种瞬间的连续性下面,一个人能够寻求更加真实、更为本质的特征,艺术家将要捕捉这些特征,从而对现实做出永恒的解释。”马蒂斯的画就像影片一样,记录了他一生绵延的种种直觉。他表现这种知觉的时间形式的方法,就是对纯色和无体积感的线条的组合。在他的画中,一切似乎都处于流动之中,色彩被当作音符一样来加以利用,并根据直觉或表现情感的需要进行自由组织。因为音乐在人类的艺术中最早采用了时间形式,所以追求审美的时间形式的艺术就把音乐作为自身的楷模。
未来主义则把运动作为其追求的主要目标。未来派在其宣言中声称:“我们在画布上重现的情节,不再是普遍运动的一个凝固下来的瞬间,它们将直接就是动力感觉自身。在运动中的物象,不停地复现着自身,因此艺术的使命就是捕捉这种运动。”
在成熟的立体派绘画中,物象的体积完全被消解了,传统绘画中为了保持画面的稳定而必须设计的水平线也消失了,根本没有了变动所依据的不变者,只剩下由几何形的块面在平面上相互重叠着,每一个块面在各异的相互渗透的平面中同时存在,画面处于不停歇的运动过程。
如果说马蒂斯的画中构成审美时间形式的主要是色彩和线条,那么康定斯基则是线条、点和几何形式。他这样比喻: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符,心灵仿佛是绷紧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钢琴的手,他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画面在这样美妙的旋律中律动。
现代艺术将时间、运动作为其表现的形式和手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也成为其语言。所以说古典艺术是空间性的,现代艺术是时间性的、运动性的。
(三)从具象抽象到非具象抽象的发展
从野兽派、立体派到早期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具象抽象之具象性逐渐减弱,它们所创造的画在指称外部对象方面逐渐减少。现代主义艺术家经过不断探索和实验,经过具象抽象的阶段后,终于发现了艺术的自身意义和存在可以不依靠对外部对象的“再现”,可以完全脱离自然物象的具体形象,从此发展到了以抽象表现主义、构成主义、极少主义、概念艺术等为代表的非具象抽象。非具象抽象有两条发展的路径:一条是以康定斯基和抽象表现主义为代表的“表现性抽象”;另一条是以蒙德里安和构成主义为代表的“构成性抽象”。前者强调艺术家的内在情感的表现;后者强调摆脱艺术家的情感表现,创造既不指称外部世界,也不表现艺术家自我内部世界的纯艺术,即所谓“纯构图”。“纯构图”“格子式结构”可以说是达到了非具象抽象艺术的巅峰。
(四)从表现到构成观念的转换
需要强调的是,在“构成”的观念与“表现”的观念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转换。在现代主义的第一阶段,以“表现”为核心,在第二阶段,以“构成”为核心。在第二阶段,艺术被创作出来后就与作者没有多少关系了。艺术家虽然在进行表现,但他们的作用被降低了,甚至只起到了一种工具的作用。作品形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艺术符号形式系统内部的规律的制约。这种制约表现为符号系统自身的规定和自主作用,也就是抽象艺术自身呈现的力量。换句话说,作为艺术本体的形式,在其产生的过程中,几乎是客观的,而且一旦产生出来,就与作者没有了关系。这样艺术不仅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被割断了,而且与作者的关系也逐渐隐退了。达到这一阶段的现代艺术,其形式因素的点、线、面等构成关系与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的造型元素就有了相同和相似的造型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