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性化的景观环境
人性化景观环境就是依据人的尺度与行为来设计人的户外空间环境。人类对户外空间的需求不断地变化,景观环境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地丰富。
研究表明,影响人性化设计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环境本身、人在景观环境中的行为特点和人在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求。环境、心理、行为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设计,主要是基于景观空间中人群行为活动的特征及其生理、心理需求,创造最为宜人的户外环境。
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营造空间,建构满足人们行为要求的空间“载体”。景观设计同生活密切联系,景观师需要通过一个“理解—沟通—认知”过程,加深对使用者的了解。人的任何活动都必须在空间中展开,其中人的立足点是活动存在和进行的场所。人在外部空间中的不同行为对环境的要求不尽相同,所对应的环境特征各异,究其原因是对于场所与行为的对应性选择,而人性化设计的根本也就在于为人的不同行为创造与之相应的适合场所。人性化设计的更高层次要求还在于对于人精神层面的关怀,在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之后,还有对景观空间的艺术气息、人文气息等更高层次的追求,以及对文脉和地域特征的传承和体现。
任何一处景观空间,若无人的活动参与,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一旦加入了人的行为、人的活动,便成了有活力的场所。景观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场所中的一切,离开人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景观环境的各种细节都应当体现人性关怀,如德国街头的金属靠背,从人的需求出发,为人们提供一处可以倚靠着交谈聊天的场所,受到人们的欢迎。
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环境设施应在使用者易于接近并能看到的位置,方便市民使用。
(2)环境设计要考虑日照、遮阴、风力等环境因素及人的生理特点。
(3)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不仅是老人、儿童,同时也应满足残障人士的使用。同时,一个群体活动不应干扰另一个群体,应提供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交往、共处空间。
(4)提倡民众参与,让使用者参与景观环境的设计、建造及维护的过程。
(5)景观设施日常维护应简单、经济,景观设施材料应人性化,使人感到亲切。
(6)营造具有安全感、领域感的空间环境。
(7)景观环境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大众应成为景观环境的主人,应在环境中融入可控制或改变的因素。
(一)创造交往空间
社会心理学认为,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来组织生产,实现人与人的沟通,在交往中获取信息、在交往中得到启示,交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社会心理学家A.N.列昂节夫谈道:“在一般情况下,人同他周围的物质世界的关系总是通过同他人的关系和同社会的关系间接地表现出来的。”因此,交往是人类社会性的反映,同时也是个人心理状态的重要决定因素。当今社会,人们重视交往、渴望交往,甚至利用科技的发展将交往拓展到网络虚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城市赖以存在的基本要素,而景观环境是人们交往的重要载体。景观环境中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增强人们的自我认同感,缓解现代都市生活的孤独感,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是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基本条件。
1.研究景观环境中潜在的交往行为
不同的景观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潜在交往行为是不同的,这是由不同环境的特征决定的。例如,社区景观环境中常见的行为,如聊天、棋牌、健身等;商业景观空间中常见售卖、休息、表演等行为;而在文化性景观空间中则常见各种文化表演活动,如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广场上自发地聚集了很多人在街头为人画像,更多的人在驻足观看与交谈。因此,必须对设计场地中可能存在的交往行为进行研究,为这些活动提供必要的环境设施,以满足其活动需求,诱发各类交往行为。
2.完善户外环境中的景观设施
户外环境中的景观设施包括坐凳、桌椅、休憩亭廊、信息指示牌等,对于促进环境中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作用。这类设施能够吸引人们前来休憩,诱发人们之间询问、聊天、棋牌等交往行为。例如,南京珍珠小游园中聚集了大量前来休憩的人群,环境中的亭、桌椅等景观设施诱发了人们进行棋牌、交谈等交往行为。
3.营造合理的流线系统,创造交往空间
景观环境中的流线系统设计对于交往空间的营造影响显著。一方面,合理的交通流线保证了市民户外交往活动的安全,住区环境中采取人车分流与集中停车的方式保障了居民安全的户外活动空间,减少了车辆对于人们交往的干扰;另一方面,合理流畅的流线设计还能够增加市民户外交往活动的空间,通过增加游步道、延长游览线路增加市民户外活动停留的时间,引导人们休憩、游玩、健身等户外交往活动的开展。南京新世界花园住宅小区通过调整路网,增加了大量的宅间绿地与活动场地,为小区内的居民开展各项户外交往活动创造了条件。
(二)人性化尺度
人性化尺度蕴含丰富的含义,景观环境中的人性化尺度是指空间尺度、环境设施的尺寸适宜人的活动与使用,符合人性化尺度的环境使人产生舒适、安全、亲切的心理感受。人性化尺度还能够激发市民的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拉近人们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淡化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促进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景观环境中的人性化尺度没有定值,不同的人群对空间的感受不同。例如,儿童感受的空间尺度比成人小很多,男性的空间尺度一般要比女性大。但总体而言,空间比例关系与空间的围合性、人的感受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空间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人们亲切感与安全感的下降与丧失,使人产生紧张、恐惧、迷茫的心理感受。根据研究,景观空间间距D与两边建筑高度H比值在1~2之间时,空间的围合性较好,人的感受是舒适、宜人的;小于1的时候,人们会有压迫感、紧张感;大于2的时候,人们会感到空旷、孤独,甚至感到不安、恐惧。同时,根据研究发现,人均占地12~50 m2时,人们彼此之间活动不会受到干扰,较为适宜开展外部空间活动。
除了景观环境宏观尺度要注重人性化的控制之外,景观环境中的各种设施与小品设计也要考虑到人的尺度与行为,否则就会出现尺度失当,影响到人们的使用。例如,环境中亭廊高度一般控制在3~4 m,宽度在3.0~6.0 m,这样的尺度是比较适宜人们开展休憩活动的。
(三)边界的处理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人们喜欢停留在有依靠、有背景的边缘地带,场所的边缘为人们休憩、观看、运动与交谈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背景。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群之所以主动选择了场地的边缘,是因为人在边界的停留过程中感受到了支持与保护,当人的背后受到保护时,他人只能从前面走过,因此观察和反应便容易得多。所以,人们会很自然地选择有所依靠的地方。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指出,处于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是人们安全心理的需求所致。C·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中总结了有关公共空间中边界效应和边界区域的经验。他认为,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不会有生气。对于一个良好的景观空间来说,应当特别重视边界效应的应用,利用空间边界线的凸出或凹进造成对人的吸引与滞留,为人创造出适宜逗留的亚空间。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也提出过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逗留的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这都是因为边界能提供给人一种安全的感觉。
景观空间的边界形态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人工营造的地形、挡墙、台阶,也可以是长椅、亭廊、花架,同时应当考虑多种人群的使用,既可被青少年使用又可被老年人或其他人群使用。景观环境是开放的空间,与周围空间能否渗透是吸引人群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功的边界设计应是通透而丰富、曲折而富于变化,并在适当位置设计休息和观光的空间。往往景观环境的边界越丰富,边界上逗留的人也就越多。
(四)座椅设计与设置
休憩行为是户外景观空间中最为常见的行为方式之一,因而适宜的座椅设计与设置是人性化景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座椅设计不仅能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促进人们的户外交往,诱发景观环境中各类活动的发生。
座椅的设计首先是满足人们坐的需求,因而适宜的高度和良好的界面材料是最基本的要求。从人体工程学角度而言,最适宜的座椅应使入座者的脚能够自然地放在地上,并且不会压迫到腿,但由于人的身材体型不一,适宜的座椅高度因人而异。总体而言,景观环境中座椅的高度在45 cm左右是适宜大多数人群的。如果太高,会让人感到不适或无法入座;如果座面太低,会使人脚关节感到压迫。例如,某广场上座椅设置太高,市民不得不把腿悬在半空,影响了人们的使用。座椅表面的材料选择也是环境设计的重点,一般而言,木材是户外环境中最常采用的,金属与石材次之。因为金属与石材导热性都较强,都存在冬冷夏热的缺点,不适合人们长期使用。例如,某小游园中供人棋牌活动的桌椅坐凳均为石材,冬冷夏热,冬季老人们不得不自己加上坐垫以御寒。
景观环境中,座椅设置除了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要求以外,应更加注重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即人的领域感、个体性与依托感,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加户外交往空间,实现景观环境的社会功能。
在景观环境中,座椅的长度应当满足至少两人的容纳空间。当然,在极端情况下,人们对于座椅空间要求会降到最低。除了满足领域感,座椅设置还应满足人们的个体空间要求,如座椅面对面放置或太靠近容易产生压迫感、局促感,同时对视也会使人们感到尴尬与不适。同时,座椅还应有所倚靠,使人们可以观察到场地内他人的活动,满足人们安全感的需要。对多个广场的调研发现,人们趋向于在广场或绿地边缘的座椅休憩,如街头广场,人们要么快速穿越,要么寻找座椅加入其中,没有人愿意在广场中央被人注视着活动,人们乐于当“观众”观察别人。
(五)路径设计
景观环境中路径设计的作用即在于使人在场所内或场所之间便捷地通行。路径不仅是交通的通道,还是活动的空间。比如,在城市环境中,街道不仅是交通空间,还是社会交往与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风景环境中,游览线路不仅引导人们到达景点,同时还是人们移步换景、欣赏美景的重要载体。良好的路径设计能够创造一个人性化的交通系统,引导人们经过潜在的交往与景观区域,诱发人们交往、驻足与观赏行为的发生。在景观空间中,作为景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径设计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路径设计既包含车流设计也包含人流设计,景观环境中不同的使用者和交通模式直接影响着路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游览方式、不同的使用者的特点与行为模式,减少他们之间的冲突。在许多景观环境中,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化解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冲突。
景观环境中的人流路径根据目的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交通与穿越行为是景观环境中目的性最强的人流类型,便捷快速的路径是这类人群最需要的;目的性较弱的游览或者购物路径则对便捷性要求降低,路径可以有所曲折,而对周边风景或环境质量提出了要求;无明确目的的散步与休憩路径则可以蜿蜒迂回,对便捷性要求最低,而对周边风景、道路形式及环境细节要求最高。
人们使用路径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决定了路径的宽度、形式和材料。流线型的路径设计能够吸引人们来回散步与慢跑,铺满鹅卵石的路面常常吸引人们边散步边进行足底按摩。同时,人们的心理特点也影响人们对路径的选择,如人们相对于踏步更愿意走稍陡的坡道;在景观环境中,人们趋向于选择曲折弯曲的小路而非直来直往的棱角生硬的大路;在环境相似的路径中长时间地行走会使人疲倦,丰富的路径形式、多样的空间边界的合理组合能够创造丰富活泼的景观效果。
(六)空间的模糊性与领域感
景观环境中的模糊性空间根源于人们对空间感受的模糊与人们思维的复杂性。行为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环境的感知是模糊不确定的,一方面户外景观环境承载了大量复杂的信息,如交通、人流、声音等;另一方面认知主体人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体,具有大量模糊性思维与复杂的心理需求。正是由于户外景观环境自身的复杂性与人个体感知的模糊性,导致了人们对于景观空间的感受是复杂、模糊、多义的。
景观环境中空间的模糊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景观空间边界的不确定性;二是景观空间使用目的的复合性。景观空间边界的不确定性是指景观空间中边界是模糊的,景观环境中由于使用的公共性很少会有很封闭的空间,空间竖向边界多由景墙、景观柱或树池、花坛所组成,其边界是不连续、不完形的,而顶界面在室外环境中是很少存在的,多由廊架、花架、亭子及大树所组成。因而,景观空间边界对于空间的限定很弱,空间之间彼此渗透。景观空间使用目的的复合性一方面是因为景观空间内发生的行为是模糊混杂的,同一块场地上可以有多种用途,如一块空旷的场地既可以成为老人们晨练的场所也可以成为孩子们轮滑嬉戏的游乐场;另一方面是因为发生在同一块场地上的行为也是相互混杂的,如有的人观看、有的人闲聊、有的人锻炼,这些不同的行为能够共存于同一空间之内,因而景观环境中的模糊空间体现了最大限度的包容性与普适性。
领域感的营造与模糊性空间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很多。
(1)亭廊空间。亭廊是户外景观环境中常见的游憩设施,除了能给人们提供停留休憩、遮风避雨的基本功能之外,还能有效地促进人们的户外交往和活动的开展。亭廊这种景观形式能够有效地实现空间的领域感,给予廊下的人们依托与安全感,同时它的界面是通透不连续的,又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视野。亭廊空间既是交通停留空间也是交往空间,人们可以在亭廊下开展丰富的活动,如聊天、下棋、休息等。
(2)庭院空间。景观环境中的庭院空间是指由景墙、绿化等所组成的围合或半围合的公共空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与领域感。庭院空间范围界定较明确,但不封闭,因而空间是渗透流动的。庭院空间具有多义性与混杂性的特点,即同一块庭院既可以给老人聊天下棋,也可以供儿童游憩嬉戏。景观环境中的庭院空间由于具有强烈的领域感与依托感,常常成为人们集聚的场所,成为场地中的视觉焦点。
景观环境中空间的界定方式很多,除了亭廊和庭院空间这两种比较常见的空间限定方式之外,一块下沉广场、一块不同的铺装或一个舞台,甚至几根石柱都能界定出一片空间领域,这种空间领域边界是模糊、开放的,与周边环境相互渗透,吸引人群的聚集。例如,某场地内搭建的一个临时的舞台,从而在其周边界定了一定的观赏区域,成为场地的焦点,吸引周围的人前来观看。
(七)公众意识和民众参与
在景观环境的人性化建造过程中,应根据大众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和变化,进行实时的调整与完善,使使用者真正成为景观环境的主人,促进环境的健康发展。景观环境的人性化建设有赖于一定区域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长期配合,不论是建设前期还是建成以后,积极倡导市民参与空间环境设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用者将需求反映给设计者,尽可能弥补设计者主观臆测的一面,这将有助于景观师更有效地工作,同时能加强市民对景观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调研、决策、使用后评价这几个过程都应当让民众充分参与进来,应积极地发挥景观设计中的“互动”与“交互”,让大众对于环境设计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对于建成环境使用人群进行使用反馈调查分析。环境设计模型和表现图是沟通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它可以最直观地表明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也最利于民众理解与提出意见。
公众意识特别体现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现代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的活动范围亦日益扩大,新的生活方式不断引领人们对户外活动的新需求。因而,景观环境应是一个开放、公开、注重与人对话的户外空间形态,它以服务于人、方便于人的使用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