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主义审美与设计倾向
(一)自然美的审美观念
自然伟大而真实、神秘而又潜存着法则。自然是我们人类及人类生活的起点,也是人类及其心灵的归宿。
1.自然美的本质及认识的超越
所谓自然美,是指自然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能为人所欣赏和观照,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里所说的自然事物或现象,不仅包括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天然物,如日月星辰,也包括经过人工培育或改造但仍以自然生长过程或天然质料为特征的人工自然物,如林木花卉或湖光山色。
西方美学史上有两种相反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观念,一个是认识论的,另一个是价值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自然美思想认为,自然美的基础在于自然自身,和人无关,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的物质属性,这属于朴素的关于自然美的本质的认知思想。审美价值论的美学思想把价值论美学具体运用于自然美的思考,认为离开了人、人的需要、人的欣赏,自然无所谓美丑价值。没有了人,去谈论自然之美丑毫无意义。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的愿望与需要,认为自然美的基础是人,人的认识是自然美的本质。这种注重人的愿望与要求的人本主义思想夸大了人的作用,过高估计了人的力量与地位,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生态危机就是这种警示之一。从人的本源来看,人毫无疑问是出自自然,是自然进化链条上的一个现象(也许还是很偶然的现象),人始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关于自然的思想就很明确地阐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是自然的本质和基础。在“天人合一”的思想里,天始终是大于人的。
国内对自然美的争论似乎已有结论:自然美和人类的社会关系相关,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自然无所谓美丑问题。当前这个结论已经受到挑战和质疑。
随着全球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受到了批判。但在美学领域,这种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思想还根深蒂固。中国当代美学界关于美学的基本观念及其概念还受这种主体性思想的影响,已经落后于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体现在关于自然美的观点之中。人们应该对此进行反思:自然美是否来自自然,自然美的本质与基础是不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美真的从本体上依赖于人类社会实践及其发展水平吗?这个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人类目前的社会实践水平,比起19世纪以前已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人已经展示了自己的力量以及对自然的征服、利用与改造的水平。人已变得“自由”了很多,人对自然的审美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所有这些都说明国内美学界关于自然美的观点和思考已成为解决生态危机的一个理论障碍,并且失去了思考的活力与批判性。
自然美的基础和本质也并不在自然的表面,既不在于其物理特性,也不在于其形式方面的原因,自然呈现出的形式美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还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与本质原因。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本质存在于自然深处远未被我们认识到的规律性和力量之中。
2.自然的形态及审美的特性
(1)自然的形态类型。自然的形态有不同类型。其一是能量和力的形式,包括闪电、暴风雪和烈火等,它们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并给人以恐怖感;其二是大气和云层的形式,包括空气、云霭和烟雾等;其三是水和液体的形式,包括漩涡、波浪、川流、瀑布等;其四是固体和陆地的形式,包括泥土、砂石、山岩、结晶体等;其五是植物的形式,包括乔木、灌木、花卉等;其六是动物生命体的形式;最后是分解衰变和死亡,构成了自然界运动的一个环节。
(2)审美的时空特性。大自然是具有一定时空特性的物质存在,当人们处于它的怀抱之中,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和方向感等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知觉,激发出审美意象。柳宗元在《江雪》一诗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描述了衣服空间特性的画面,将人带入一种空旷寂静的世界。
自然界也具有时间特性,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北宋的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对山的四季形态做了精彩的概括:“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眠。”同样的山在不同季节会呈现不同的情调和形态。时间不仅影响到审美对象,也影响着审美主体,如唐朝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人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于花的感受也会改变。
(3)审美的视角和运动状态特性。对自然美的观照随着观察视角和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描写了由于视点的转移而显现出的不同形态和层次的景观特点。又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帆影的运动将人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4)审美的观赏距离的特性。自然美在人的视野中随着观赏距离的变化呈现时而清晰、时而朦胧、时隐时现的变化状态。距离感在对自然美的观照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距离可以增加美感。朱光潜先生曾写道:“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路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折射的倒影可以增加朦胧的色彩,同样,距离的拉大也可以造成朦胧的美感。
(5)审美主体的特性。对自然美的观照会因审美主体的不同或心态的迥异而产生很大的差别。从赏心悦目的“山河含笑”到令人沉重的“云愁月惨”,主要取决于审美主体的情感取向。当然,自然环境的固有特质也会形成特有的情感氛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前面论述的自然美的基础和本质存在于自然深处的规律性和力量之中,笔者认为不同审美主体的不同审美解读可以用皆是美学的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本万殊”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我们对自然美的观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3.自然景观的审美效应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和生活的天地,它不仅养育了人的体魄,也滋润着人的心灵,为人提供了精神的食粮。在精神生活中,自然美培养着人的情操,调剂着人的心情,丰富着人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中国画论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便是强调师法自然,说明大自然对艺术创作具有启发和诱导作用。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一点对于自然美格外贴切。大自然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首先使人摆脱了各种思想的负担和困扰,使人的心情得到自由和解放的感觉。
对大自然的空间感受可以转化为一种心理的境界感,面对开阔的原野、浩瀚的大海或者登高远眺,都会使人心胸开朗。
进入茂密的丛林,徜徉在花团锦簇之中,可以消除人的疲劳,获得轻松的愉悦感受。特别是当人摆脱了一天的忙碌、烦恼和疲惫,投入大自然时,会感到格外的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在日常生活中,几盆花草、一片绿地也会使人脱离枯燥乏味而增添几分生活乐趣。
自然界的美景以它的和谐及静穆给人一种安详感,使人排解忧患的思绪,产生心理的净化。高山流水,大漠云天,花开花落,月亏月盈,自然界以它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运动节律使人安之若素。
人类是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与自然界的亲近是人天生的本性。这就使对自然美的追求成为人类难以割舍的一种情结。
(二)生态美的审美观念
1.生态美学的审美观念的超越
生态美学的视角是一种超越的视角,是一种否定的视角,也是一种批判的视角:对现代过度技术化的超越与否定,同时是对技术文明的批判。过度滥用技术文明对自然构成了伤害。这种伤害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伤害了我们热爱自然的内心,伤害了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生活感觉。过多的技术的使用使我们人类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世界,使我们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使我们的情感变得越来越贫乏。生态美学从一个侧面看有一种拯救的意味,拯救我们人类一段时间以来对自然的忽视和麻木的态度。生态美学强调自然本身的价值,强调人与自然在精神与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意味着更注重研究自然本身给我们的直接启示,而不是凭借人类的智力与理性知识来研究分析自然之美,要从自然美本身寻找生态美学的灵感。生态美学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看是对人类的自身行为的批判与否定,是人类自身的勇气与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觉醒。
2.生态美学的生态学图景
生态美不同于自然美,自然美只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而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我们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全部科学,进一步可以把全部生存条件考虑在内。生态学是作为研究生物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而出现的。随着这一学科的发展,现代生态学逐步把人放在了研究的中心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生态学关注的核心。也就是说,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为我们指出,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人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地球上几乎没有一种生物是可以不依赖于其他生物而独立生存的,因此许多种生物往往共同生活在一起。由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所组成的生态功能单位称为群落。在这一集合体中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种群,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总和。生态系统便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一整体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结构,各成员间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由此而形成具有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员,生活在地球这一生态系统之中。阳光、大气、水体、土壤和各种无机物质等非生物环境作为生物生活的场所和物质成分,构成了生命的支持系统。绿色植物等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有机物,成为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各种动物以至人类都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生产食物,而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来获得能量,成为生物圈中的消费者。而微生物可以将动植物的残余机体分解为无机物,使其回归到非生物环境中,以完成物质的循环过程,成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
生命活动是依靠能量来维持的,生态系统中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能量的运动和转化。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能量是以太阳的光能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被绿色植物转化为化学能,并以物质的形式存储在分子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循环地流动和被利用。在生物圈内,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的摄食构成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转移过程。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的取食关系构成了食物链。它成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最本质的联系。食物链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
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它的能量和物质处于不断输入和输出之中,各个成员和因素之间维持着稳定状态,生态系统便处于平衡中。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关系,没有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也就不会有自然的生态平衡,因此生物物种的消失、森林和环境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都会造成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破坏。
上述生态学图景使我们认识到,人类与整个自然界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生命与整个生物圈的生命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在人类与自然的共生中才有人的生态和发展的前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取得自身和谐和发展的前提。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正是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条件。
3.生态美学的描述语言
自然美、生态美的精髓是不可能用科学的概念语言来准确说明的,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感情,尤其是对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更是充满原初的好感。生态描述就是试图通过对自然元素的强调,唤起人们对这些元素的珍爱。
(1)对自然的敬畏感的描述。自然是神圣的、神秘的,自然的整体之中包含着更深的意味。这是恢复自然魅力的一个前提,没有对自然的敬畏就没有对自然的真正的爱。
(2)对自然的眷恋感的描述。当代生活中的人们与自然日益疏离。如何让人更为接近自然、陪伴自然、眷恋自然,是生态美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人们只有对自然有了眷恋,才会对它有深情。
(3)对自然的宁静感的描述。人只有在宁静中才能真正地靠近自然,才能真正地靠近自然的中心。大自然中无声的沉默之处才真正充满了动人的美,它对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启发比大自然表面的有声的地方更大。大自然的宁静比大自然的喧嚣更能给人带来灵魂的含义;人的精神与灵魂处在宁静之中时,也更能全面而深刻地领会自然的宁静与气息,领会自然的奥秘。生态美学就应该这样描述人和自然的关系和情感。
4.生态审美的特性及效应
生态美反映了人与自然界即人的内心自然与外界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作为一种人生境界,生态美总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并且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空间关系上看,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可以给人一种由生态平衡产生的秩序感、一种生命和谐的意境和生机盎然的环境氛围。
大自然本身就是富有秩序的,它展现了某种规律性简单性特征。“从运行的星体到大海的浪花,从奇妙的结晶到自然界中更高级的创造物——有丰富秩序的花朵、贝壳和羽毛。”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首先是从秩序关系入手的,然后才产生出意义的领悟。秩序感使人的生活有序化。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生态环境,会以其自身的生态秩序给人美的感觉。人生活在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之中,系统的和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的多样统一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整个系统的基础。
生态美的研究,首先把主客体有机统一的观念带入了美学理论中,对于现代美学理论的变革提供了启示。
现代生态观念把主体与环境客体的概念纳入了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中,主体的生命与客体生物圈的生命存在是共生和相互交融的,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是生态美的根源和基础,离开了这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生,生态美也就不存在了。
生态美学克服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明确肯定了主体与环境客体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建立了人与环境的整体观。这种整体观不是一种外在的统一性,而是内在于人与环境的生命关联。生命体的存在是相互交融的。
这就是说,不仅要促进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以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的多样性,还要创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相互结合的生存空间,以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生态美学既是对人的现实关注,也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探索前进的航道。
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的角度出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简单化,就是将生态系统从一种多样化的状态转变为复杂程度较低的状态。
5.生态美学的目标
生态美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并不是帮助人们改造世界,也不是要直接帮助人们改造环境,这不是生态美学的主要职责。生态美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改造其精神和灵魂世界,使之更加适应自然,使之更加有助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三)当代景观的自然生态化设计倾向
广义地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敬自然的基础之上,都应是自然生态化的设计。
景观的自然生态化设计一方面要保护自然结合自然;另一方面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研究自然的规律和特征,创造人类生存的环境。但设计师们的具体表现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1.保护自然景观元素
城市景观是最脆弱的景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是以人工景观元素为主的,自然景观元素很少。所以,城市自然景观元素,尤其是原生态的景观元素是弥足珍贵的。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如何保护好稀有的景观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国外景观设计师的很多设计值得我们学习,如在欧洲一些城市的绿化、水体、很多区域都保留着它们原生态的群落和自然状态。人工的景观(包括人工草坪、道路、铺装、护坡等)并未大量取而代之,它们和谐地共存着,体现着大自然的魅力。
2.再现大自然的精神
当前“城市回归自然”成为很多景观设计师的追求,他们将大自然的景观元素重新引入城市,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尝试。哥本哈根的夏洛特花园采用了各种粗放管理的野草作为主要景观元素。住宅小区花园的景观形态主要取决于各种草本植物造景的效果及其生长变化。
大自然是海尔普林许多作品的重要灵感之源。他以一种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模仿。在他与达纳吉娃设计的波特兰大市伊拉·凯勒水景广场,尝试将抽象了的山体环境“搬”到城市环境之中,从高处的涓涓细流到湍急的水流、层层跌落的跌水直到轰鸣倾泻的瀑布,整个过程被浓缩于咫尺之中。俞孔坚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景观设计中,将农业景观引入大学校园,使之成为农业在中国社会历史和现今地位的象征和提示。稻田景观在此不只是场地文脉的象征,也是一块能够为校园提供粮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土地。
3.生态化设计
更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进行了大量生态化的设计实践。(具体论述见本章技术主义审美与设计倾向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