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耳道

(2)外耳道

声音经过耳郭的加工进入耳朵眼,耳朵眼连接着的是外耳道,外耳道是一个不规则的类似圆柱形的管子,长度2.5 cm左右,外耳道的外1/3与耳郭连接紧密,拽耳郭时会跟着活动,表面的皮肤含有耵聍腺,会分泌耵聍液,这是耳屎的重要成分,耵聍液会根据身体的状况,分泌量和性质发生变化。一般生病时比较明显,所以有人生病后耵聍会增加,也有的人先天分泌的耵聍液比较黏稠。大家可能会问,为何要有耵聍腺啊?这么小的洞洞眼,分泌东西不就堵住了吗?其实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担心的,首先耵聍液可以保持外耳道处于无菌的状态,防止感染,发出气味防止飞虫进入。这很重要哦,想想我们入睡时,耳朵眼对虫子来说可是比较舒服的窝,里面温暖干燥,而耵聍液的气味就会减少虫子的进入。当然总会有“冒失鬼”闯入我们的外耳道,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外耳道只有一个口,虫子多数只会一直往里面爬,尤其当我们察觉到的时候,会去掏耳朵眼。这样虫子就不会自己出来了,小的虫子比如蚊子,问题不大,力量不足以损伤耳膜,但是像蟑螂这种力量大的甲壳类虫子,就会抓破我们的耳膜!这种情况下,就会很疼的,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耳鼻喉科就医,让耳科医生用特殊镊子把虫子取出来。破损耳膜多数情况下会自己愈合,完好如初,但也有不愈合的需要手术修补。

外耳道(图3)是有自洁功能的。由于外耳道前下壁是颞颌关节,我们咀嚼的时候把手指放到耳朵眼前面,张口可以感觉到关节运动,随着咀嚼运动,这种运动将外耳道变成了波动性运动的管子,会把外耳道的耳屎推到外耳道口,从而保持外耳道的通畅。当然如果不小心把耳屎推入了外耳道内2/3,情况就不太乐观了,但也不要担心,一般的耳屎会随着体位或耳膜的保护性振动被推出到外耳道外1/3,从而被颞颌关节的运动推出外耳道。如果实在不行,就要请耳科医生来处理了。可以用特制的镊子,配合特殊的照明取出。当然也有的耳屎很硬、很大,这时需要用特殊的碱性药水软化一下(耳屎是酸性的,酸碱中和),再用水冲出来,这个操作只能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因为进行这项操作需要熟悉耳朵的解剖结构,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容易损伤耳膜和外耳道,甚至会把耳屎推向深处,从而可能引发外耳道炎或中耳炎。

图3 外耳道的结构组成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