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耳腔

(4)中耳腔

越过耳膜,就进入了神秘的中耳腔。这里结构复杂,类似钟表的内部。但是耳膜并不是孤立的一层薄薄的结构。为了完成声音的传递,耳膜除了四周固定于外耳道四周的骨壁(鼓环)和外耳道上壁的骨头边缘封闭外耳道底之外,其中上部还包裹着外形类似锤子的锤骨,锤子的柄被耳膜包裹,锤子的头向上,与砧骨通过韧带关节连在一起,而砧骨的另一端又和外形似马镫的镫骨通过关节韧带连接在一起。马镫的底,卵圆形的骨板刚好通过一圈韧带封住内耳的入口。整个三块听小骨组成的传递系统,医学上称为听骨链,位于耳膜内侧中上部分的骨性窝内,耳科医生称这个类似阁楼的空间为上鼓室,其中两块肌肉和许多韧带、筋膜像绳子一样固定着这套精密的传音系统。当耳膜受到声音撞击内外活动时,就会带动锤骨柄内外运动,锤骨头把运动传递给砧骨,砧骨传递给镫骨,最终引起镫骨底板内外活塞式运动,将耳膜的动能传递入内耳。

听骨链是人体最精细的结构系统之一,它的正常工作可以让我们感知20~20 000 Hz的声音频率变化和1 dB的声音响度变化。当然听骨链的正常工作,需要中耳腔处于正常的压力状态,中耳黏膜处于正常的状态,一旦中耳压力或中耳黏膜发生变化,如咽鼓管功能不良、耳膜穿孔、中耳发炎就会影响听骨链的活动,从而引起不适症状,包括耳闷感、听力下降、耳鸣等。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人体设置了许多防护措施。如为了防止脆弱的耳膜穿孔,人体将耳膜藏在深深的外耳道里面,周围都是坚硬的骨头;为了防止水进入,外耳道呈现特殊的弯曲形状;为了防止虫子和灰尘进入,设置了耵聍腺;为了防止中耳压力突变,设置了咽鼓管开放关闭平衡压力(咽鼓管顾名思义是连接中鼓室和鼻咽腔的管子);为了减少外界声音的突然变强对内耳的损伤,设置了两块肌肉,分别是固定锤骨颈的鼓膜张肌和固定镫骨颈的镫骨肌,这两块肌肉除了有稳定听骨链的作用外,还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镫骨肌在强声刺激(比如打雷,对耳朵大声说话)时,可以收缩,将镫骨底板向外后拉紧,减少镫骨的活动度,从而降低进入内耳的声音能量。而鼓膜张肌在人体进行咀嚼等动作时按需收缩,将锤骨柄拉向内侧,耳膜紧张起来,降低咀嚼动作产生的低频声音的传导,提高高频声音的传导,从而使我们在咀嚼时仍然可以对声音进行有效的感知辨识,如果你感觉咀嚼时听不清别人的讲话,说明这个鼓膜张肌的功能是打折扣的。

图5 中耳结构示意图

以上说的是中耳腔内的结构(图5),再来看看中耳腔的周围。外侧壁自然是耳膜,内侧壁是内耳的外侧骨壁,除了镫骨底板盖住进入内耳的一个通路外,在内侧壁的后部,紧靠镫骨底板下方是圆窗,这个也是内耳的通路(其作用后面再说)。圆窗也藏在骨头内,并有膜覆盖。中耳腔的前壁,主要是上方咽鼓管的中耳鼓室开口,平常咽鼓管是关闭的,只在吞咽和捏鼻鼓气时开放,目的是平衡中耳腔的压力,使中耳腔和外耳道的气压一致,保持听骨链和耳膜处于最佳的状态。前面说到,尽量不要做捏鼻鼓气动作,这不是正常的生理动作,鼻咽腔在鼻后面,平时感冒或咽部炎症时,做这个动作(包括擤鼻涕)很容易把细菌带入中耳腔,从而增加发生中耳炎的风险。中耳腔的后上有个骨性洞口,称为鼓窦入口,与一堆骨性气房相通,也就是乳突腔。乳突腔就位于耳朵后面摸到的骨头(叫乳突)里面。中耳腔的上壁通过几毫米厚的骨板与大脑相隔开,有的甚至没有骨板,所以耳朵与大脑关系密切。中耳腔的下壁也是骨头,这些骨头表面像珊瑚一般,下面是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这两根大血管进入颅内的转折处。由于中耳内的结构复杂,功能精细,在人类社会机械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超过自然界正常范围的强声和损伤因素不断产生,远远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所以极易受损害。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噪声,保护好我们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