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性耳聋、单侧耳聋要不要干预
目前一般情况下,耳聋的非药物性干预(药物性干预目前认为超过6个月就没有必要了)包括助听器、人工中耳和人工耳蜗三大类,一般根据各自适应范围和个人的需要来选择干预措施,但是有一类耳聋患者是否需要干预存在争论,即单侧或双侧不对称耳聋患者,尤其是自幼单侧耳聋的患者,这类耳聋包括全聋和部分聋。对于已经跨入成人社会的患者来说,似乎考虑的因素比较明确,只要患者本人有意愿,就可以尝试干预,至于效果,只从患者的听觉感知来判断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偶尔发现的单侧耳聋小朋友来说,问题就复杂多了。从语言发育和听觉感知角度来说,肯定是双耳聆听好于单耳聆听,比较明显的感知就是双耳聆听的方向感,单耳聆听是体会不到的,至于大脑语言中枢的发育,言语交流方面尽管研究显示存在差异,然而对于现实来说,差别就不一定明显了。但是一个带着助听设备的小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关注以及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小孩子具有发现差异,探索不同的强烈行为特征。
在临床上,耳科医生常见的单侧耳聋是儿童,多数是在进行耳机听音乐时偶然发现自己的一个耳朵听不到的,而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症状,也就是说单侧耳聋没有引起任何不良情况,包括语言发育、日常活动、学习、娱乐等。完全和正常人一样。这种偶然发现往往让家长很惶恐,担心耽误治疗,而多方求医。多见幼时同侧腮腺炎(俗称大嘴巴或炸腮)病史,并且让人失望的是即使及时发现、积极治疗也无法改变病程的发展。那么,这种情况的耳聋到底需不需要干预呢?如果干预,什么时候合适?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有过思考,这里从纯听力学角度来做一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SSD)或不对称性听力损失(asymmetric hearing loss,AHL)患者常由于双耳总和效应及静噪效应缺失,出现头影效应,使得患者在复杂声环境下的言语理解能力及声源定位能力明显不足(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儿童的大脑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会认为自身的状况是正常的,所以孩子都是无意间发现差异,而实质上没有任何不适)。未干预的单侧聋不利于中枢发育,如果先天性单侧聋的干预错过了发育早期的敏感期,将会影响双耳听觉(不是影响正常侧听力本身)。对单侧听力损失的患者是否需要干预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已有数据表明单侧听力损失的患者可通过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改善交流情况,2013年《美国听力学指南》和2017年《中国婴幼儿听力干预指南》中均建议对此类婴幼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早干预(这里需要注意这里纯粹是单从听力学角度考虑)。目前常见的解决方案包括普通助听器(HAs)、信号对传式助听器(CROS-HAs)、双侧信号对传式助听器(BiCROS-HAs)、骨导助听器(bone-conductive devices,BCDs)及单侧人工耳蜗(CI)植入。
下面分四类情况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