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外伤会引起哪些问题

20 耳外伤会引起哪些问题

耳朵看似简单的一个人体器官,但耳损伤修复的概率极低(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替代部分功能,如人工耳蜗,是替代毛细胞的功能),所以预防损伤对于耳朵来说非常重要。

耳朵的外伤包括一般组织的常规损伤和耳朵作为感知声音信号转换器的损伤。前者比较明显,而后者往往开始时被忽视,到出现问题时又难以解决。

耳朵的精细之处在于结构精细(即使最精细的手表也不能望其项背)和结构复杂。首先,结构的精细体现在声音从空气传播形式(耳膜、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的协调作用)转化为内耳液体传播形式以及液体传播形式转化为(包括耳蜗内的液体结构包绕着毛细胞和神经元的机-电转换功能)生物电信号。影响这些结构的因素,理论上都会对声音的转换造成影响。当然这些结构是有一定的功能冗余和自身修复能力,一旦超过界限,就会影响功能,引起对声音感知的异常,包括听不清、听不见、听声音异常、耳鸣。第二是功能的复杂,是指耳朵为了适应不同声音环境,达到最佳听觉效果而设置的反馈机制(包括中耳肌肉的反馈调节、毛细胞神经元连接的反馈调节、耳周躯体感知与听觉感知的连接)如人在高度紧张时对声音特别敏感,听到强声自动转头趋势。这些功能受到损伤多数不影响正常的声音感知,但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听声不适、耳鸣、耳痛等症状。出现这些情况初期机体的反应是应激状态,但情况一旦处于稳定的状态,一段时间后机体就会适应这个状态,从而逐渐消除影响。

这些都说明耳外伤后会引起多么复杂的情况。一旦出现,多数情况靠机体自己恢复。从外向内来看,耳郭和外耳道主要是外伤,由于不存在精细的大脑反馈机制,疼痛结束,影响基本结束,当然外观的严重损伤后期会因为社会活动的不便而从认知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耳膜破裂,产生这种破坏力的因素多数具有强声和强压力特点(而这些特点刚好是声音传入内耳所借助的,因此其引起的损伤是从外到里的,类似于人民内部敌人造成的破坏,防不胜防),必然会干扰中耳结构和引起内耳毛细胞受损,同时中耳封闭结构暴露于外,这些都会是引起耳鸣的原因,但是损伤程度不大的情况下(需要听力检查明确损伤程度),只需要先护理观察,等待耳膜愈合,从而相应症状消失,当然时间比较长,需要2周~3个月,可以采用舒缓的音乐以减少对耳鸣的关注和记忆,降低耳鸣对人的影响。如果损伤严重(非耳膜穿孔本身引起的听力下降,也可称为迷路震荡),按照突发性聋治疗,听力下降要及时处理,否则恢复困难,后期可能是耳鸣慢性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果耳膜不能自愈(耳鸣可能持续),需要手术修补,手术修补后,多数耳鸣改善或消失。多数耳膜损伤只涉及耳膜本身,其余损伤多数可逆,当然引起耳膜损伤多见的是扇耳光,这个动作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化的结果,自然会伴有情绪方面的因素,所以有时尽管耳膜本身修复良好,也可能有无法解释的不适感。耳膜损伤严重会伴有听骨链移位或过度扰动,则需要手术调整或更换人工听骨。听骨链的扰动会引起中耳肌肉损伤则需要自身慢慢恢复。最新研究显示听骨链的扰动,中耳肌肉的损伤会被大脑特殊区域理解为持续的运动状态,从而产生声音感知的幻觉,也就是耳鸣。而根据研究在恢复过程中会存在较长时间的微调。主要是镫骨肌反射,鼓膜张肌反射,支配耳周以及中耳感觉的三叉神经与耳蜗神经之间的中枢神经系统连接,由于损伤引起异常产生的听声不适、疼痛、闷胀、耳鸣等症状,这些症状的缓解多数依靠机体自身的恢复机制来完成,但也存在恢复不良,需要启用代偿措施,正如切口愈合不佳,需要瘢痕组织替代一样,这种情况就需要人体慢慢适应,在这个漫长过程中,耳鸣对人的困扰可能是主要的问题,在无法立刻消除耳鸣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手段让大脑不去关注、记忆耳鸣,减少不良情绪,保证睡眠,采用药物和音乐治疗。

剧烈的损伤还会直接影响内耳毛细胞,引起听力下降和眩晕。急性听力下降,需要药物治疗,争取受损的细胞能够保持生命力,恢复功能。治疗时间很关键,最佳治疗时间2周以内,当然3个月内都有治疗希望。后期的听力下降干预措施(听力无法满足生活需要或需要解决听力下降引起的耳鸣问题时)就是依靠人工助听设备来完成(包括助听器、人工中耳、人工耳蜗)。后期稳定的听力下降,根据最新的研究假设,会激发大脑的主动反应,因为大脑要适应目前的听力下降情况,之前中枢神经系统和耳蜗的各个细胞负责的传入信息是一对一对应的,少了一些传入后,缺少传入信息的那部分脑细胞会自发的加强活动,从而产生耳鸣。

珍爱耳朵,从合理作息、合理饮食、避免噪声做起,不要人为干预耳朵,以及想当然地进行所谓的营养预防和治疗。